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2017-05-27 07:38张吉祥��
关键词:数学语言

张吉祥��

摘 要: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

关键词:数学语言;激趣巧问;平等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055-1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怎样才能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我在几年的低年级教学中逐步摸索出一些方法。

一、诱发学生说的欲望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的活动。所以我在每节课的开始都会根据教材的内容,会和学生“三言两语”,如联系生活实际,带着小朋友“逛逛”动物园,并让小朋友认真观察,请他们说说看见了什么小动物,数数各有几个,然后把自己看到的编成一段有趣的小故事,并提出问题,让自己的小伙伴来解答,学生一个个说得非常兴奋,头头是道,立马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要想学生说得好,首先要调动他们表达的“胃口”,使学生的表达是主动的、迫切的。乐于表达是善于表达的基础。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能唤醒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所以我把问题置身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开启了学生表达的源流,为课堂成效奠定了基础。

2.巧设问题,逐层深入。

一年级学生刚走出无拘无束的幼儿园生活,他们生性活泼,善于表达自己,在教学中若能善于引导,将能发掘出巨大的潜能。例如简单的生活情境图导入后,教师随即抛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你能根据上面知道的提一个数学问题吗?这样的数学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很简单,学生就很愿意去说,有话可说,使得交流的氛围变得浓厚。另外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呈现难度逐渐上升的趋势,使学生说的欲望更加强烈。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时,先出示一包紫颜色、两包红颜色的糖。问学生红色糖的包数有几个紫色糖。告诉学生红色糖的包数是紫色糖的两倍。从每个包装盒里拿出糖,有四颗紫色糖、八颗红色糖。红色糖有几个紫色糖那么多,把谁看成一份,红色糖的颗数是紫色糖的几倍。随着问题的逐层深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问题,给学生提供了说的机会,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应用数学语言,更提高了学生想说的欲望。

二、激发学生说的信心

1.发现闪光,及时鼓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每一个问题都会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孩子的思维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师要及时鼓励,以营造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真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活”起来,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记得二年级一班有个中途从外地转来的插班生,刚开始,由于语言不通和学习内容不一样而跟不上,非常自卑。在班上又不说话,几乎被忽视了。有一次,我在上公开课《确定位置》,由于上课内容较新颖,学生很感兴趣,又跟以前的内容没有联系,很容易就掌握了。当我的问题提出时,我捕捉到他的小手动了一下,但是没有敢举起来,我就试着鼓励他说出想法,结果他说得很好,于是我又抓住机会表扬了他,他受到我的鼓励和赞扬,心里美滋滋的,其他同学也投去了羡慕的目光,后来我发现他在课堂上变得更加活跃,变得更加善于动脑,更加有自信了,后来的单元测试还考过满分的呢。所以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平等合作,营造氛围。

首先,教师得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其次,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师生共同探讨;此外,教师提问时要尽量采用如:“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一起研究好吗?”“你来说说好吗?”等亲切、协商的口吻,“诱导”的语气,使课堂氛围显得民主、和谐,让学生思想变得轻松,愿意提出问题,敢于发表意见,变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敢说。

三、教会学生说的方法

1.逐层深入,说出算理。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较难掌握。在平时的测验、考试中错误率比较高。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说说算理过程是形成计算技能技巧的关键。如:在教学“隔位退位减中被减数中间有零的减法”时,我出示了一组数据:203-127、506-178、408-289,先逐层引导学生算出203-127的答案,算完后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计算506-178、408-289,算完后再观察被减数的百位上的数字的变化情况,思考原因。在“说”的过程中抓住问题关键,让学生寻找“说”的“依据”。这样,把“算与说”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生不但能明确数学概念,而且有助于计算技能的形成,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2.說出思路,说出条理。

学生的逻辑性决定了它的语言和条理性。概念形成、公式的推导、法则的归纳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要学生学会利用判断和推理,例如:在教学低年级“解决问题”时,出现了这样一道题目“一根60米的长绳,第一次用去了20米,第二次用去了30米,还剩多少米?”我让学生先自己读题,说说读懂了什么,然后从问题“还剩多少米”入手,说说你的想法,在班上展开辩论,说出你思考的思路,渐渐地条理就出来了,学生能说清“算还剩多少米,要用一共的60米,减去两次一共用去的,那就要先算两次一共用去了多少米。或者直接用一共的,先减去第一次用去的,剩下的再减去第二次用去的,就是最后剩下的……”经常让学生这样有条理地说出解题思路,学生才能把话说得更加连贯、更加有条理、更加完美。

猜你喜欢
数学语言
论小学生数学语言培养的重要性
浅析提高数学教师课堂口语艺术和表达能力的方法
学好数学,从数学语言开始
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探索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
谈农村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与对策
中学数学符号语言教学探究
巧用数学语言,让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