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一座桥,让学生心随“阅”动

2017-05-27 17:55黄华萍
关键词:课内课外阅读

黄华萍

摘 要:如何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阅读材料,让选择的阅读材料内容健康、语言规范、深浅适度,能为学生所接受,这成了当前课外阅读至关重要的所在。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架起一座桥梁,由课内激活课外阅读,以课外丰富课内,让学生从丰富的阅读材料中汲取健康、丰富的养分。

关键词:阅读;课内;课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061-1

一、结合教材,有的放矢

1.推荐作者或文中人物的其他文章。

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我们可以紧接着介绍作者和文中人物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课外阅读,如学习了《寻隐者不遇》和《推敲》,推荐学生去读读贾岛的《题诗后》,让学生去深刻感受“苦吟诗人”的吟诗之苦,佳句之难得;学习了《装满昆虫的衣袋》,我推荐了法布尔《昆虫记》中的《蝉的地穴》,让学生不仅感受到动物世界的奇妙,更感受法布尔的严谨、孜孜不倦,同时还引起了学生阅读《昆虫记》的兴趣……这样,既可以激发學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物的了解以及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写作风格的把握。

2.推荐与课文体裁相同的读物。

我们在教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可以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以《早》为例,在这篇文章中,借物喻人是它的写作特点,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种手法,我选取了茅盾的《白杨礼赞》和杨朔的《荔枝蜜》作为课外阅读课文,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加深了学生对借物喻人的理解,强化了教材的“例子”观念。这对发展学生语言,积累语言都很有好处。

3.根据背景引导推荐。

六年级下册的《卢沟桥烽火》,本课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关于抗日战争的故事很多,学生或多或少都看过一些,但对于卢沟桥事变,残酷的大扫荡以及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的灾难,学生很模糊。所以,先用图片文字介绍抗日战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阅读的兴趣。

4.根据节选的课文推荐原文。

通过阅读全文,能加深理解课文。语文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缩写。以此为契机,在教学前后,教师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学生再由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的阅读中,不仅更能立体的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建立起读名著名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教《少年王冕》时,带学生走近吴敬梓,走进他的《儒林外史》,通过这样课后拓展性阅读,让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进行反馈、交流,就有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

5.善于从学生的提问中推荐。

接触一篇新的课文,学生也许有好多问题要问,也许学生提的问题根本不在所学的范围之内,或有的连老师都不知道,或有的问题似乎不值得一问,但我们千万不能打击学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善于从学生的提问中去引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甚至是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如教学《金蝉脱壳》,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围绕课文提问题。学生提得问题五花八门,这些问题有的在课文中能得到答案,有的根本没答案可找。如:蝉为什么要脱壳?蝉脱壳为什么选在傍晚时分……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课后大量翻阅了《十万个为什么》、《小学生百科知识全书》等一些工具书去解决自己的提问,学生不仅阅读兴趣高涨,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随时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显然,从学生自己提的问题中去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是成功的。

二、追本溯源,渗透原著

在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节选自名篇的课文,如第八册的《三顾茅庐》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册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出自施耐庵的《水浒传》……学生站在文学宝库的面前睁大了好奇的双眼,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深度备课。让学生把课文学得有滋有味,然后不失时机地推出原著,让学生自觉阅读。学习《三打白骨精》这篇文章时,将原文《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让学生对照课文进行阅读。

课文: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

原文: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看不尽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对于环境描写,课文只有一句,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语气平淡无奇,再三指导,总算将山高用朗读体现了出来。但是阅读了原文后,学生说道这地方阴森森的令人毛骨悚然,不仅感受到了山高,而且仿佛看到“虎狼成阵、千尺大蟒,万丈长蛇”真吓人,比课文的环境恐怖多了!还有学生说道:读了原文,我们都知道这里一定有妖怪,这就为白骨精的出场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学生学完这一课纷纷表示:虽然课文浅显易懂,但阅读原文更带劲,感觉特别有意思。不用老师规定要求,学生都对《西游记》有了阅读的兴趣。还有,读原有著作可以对作品有更深层的、更全面的理解,特别是原著语言对学生的熏陶和习作能力的提高,更是改编作品很难达到的。

三、走近作者,突破文本

对作者以及对其写作背景的深入了解,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意义理解,而这种渗透方式也是我们老师经常使用的。如《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这一课的作者是儿童文学家杨红樱,学生通过《淘气包马小跳》《窗边的小豆豆》等作品对这位作家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抓住这一契机,开展了一次以杨红樱作品为主题的班级读书会,促进学生对杨红樱作品的进一步阅读,鼓励学生用讲故事、谈感受等方式汇报了阅读成果。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只有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联系,架起沟通的桥梁,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对学生在课外阅读内容、阅读方法上进行有效指导,才能从整体上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这样,才会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猜你喜欢
课内课外阅读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
内“学”外“用”,演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精彩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语文课内外阅读链接教学方法研究
小学低段自主识字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