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无伴奏歌曲的起源和发展

2017-05-27 10:04袁艳玲
读与写·下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人声艺术歌曲声部

袁艳玲

摘要:无伴奏歌曲是指仅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音乐表演方式,它的演唱效果完全由人声来表现,是一种难度较大的演唱形式。它对演唱队员的要求很高,要求每一名演唱队员都要有极好的音准、音色和节奏感。本文主要想通过对无伴奏歌曲起源和发展的阐述,使大家对无伴奏歌曲以进一步的了解。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69-01

无伴奏歌曲是指仅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音乐表演方式,它的演唱效果完全由人声来表现,是一种难度较大的演唱形式。它对演唱队员的要求很高,要求每一名演唱队员都要有极好的音准、音色和节奏感。它通常为多声部,以形式声部内完整的和弦关系,在表达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音乐表现力。无伴奏歌曲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唱诗班(圣乐团)。产生于欧洲教堂音乐,文艺复兴后期,这种演唱形式从教堂走向了世俗音乐。 它能充分发挥男女不同声部、声区、音色的表现力,并在整体上保持音质的协调和格调的统一。在长期的发展中,无伴奏歌曲积累了丰富的曲目,它至今仍在整个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历史沿革

在公元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之前,无伴奏歌曲多存在于教堂圣咏之用,并以纯男声多重清唱形式来展现人声的纯粹美。然而,从文艺复兴时期到今天,无伴奏歌曲的发展早就超出圣歌的范畴,甚至可以说,超出人们对人声表现的想象,并发展出许多不同无伴奏歌曲型态都大量运用了纯人声重唱作为素材。

无伴奏歌曲,已不单单指某一类型的歌曲,而是泛指一种演唱形式、一种以人声为乐器的编奏法;它的变化也越来越多,从单纯三四声部的合唱,演变到多人重唱,再演变到模拟乐器或大自然等声音,仅仅人声,已经可以创造出类似管弦乐或流行乐曲的丰富效果。喜爱无伴奏歌曲的人也遍布世界各地。

但无伴奏歌曲不是只属于合唱爱好者的瑰宝,所有时代的音乐人都会采用无伴奏歌曲许多流行乐团也都纷纷起而效尤,如美国黑人爵士团体、日本圣堂教父合唱团等均出版整张无伴奏歌曲专辑;流行歌手如黎安·莱姆丝、林忆莲、平井坚、甚至台语歌坛的江蕙等,都运用无伴奏歌曲作为创作或编曲的灵感,甚至以此为宣传重点。将无伴奏歌曲带入另一个新境界。

至于演唱无伴奏歌曲的团体,人数从三人到百人不一而足,一般业余团体多为二十人以上,区分为多个声部;而职业团体则以三至七人较为常见,这是因为在职业水平的要求之下,精致的音乐不需人多,每个声部只需要一个人,维持也比较容易。国王歌手便是职业无伴奏歌曲合唱团中的翘楚,他们的音乐会不只是"演唱",甚至可以说是一场精采的人声"秀",包含了舞蹈、肢体语言、表情、剧情、幽默、互动,并不断推陈出新,可以说是无伴奏歌曲的极致。

2.近代发展

也许是物极必反的缘故,到了20世纪初,人们开始怀念和谐的纯人声演唱,无伴奏歌曲重新流行起来,并发展出近现代的版本。这阵"无伴奏歌曲热",先由美国开始,再逐渐蔓延至欧洲以至世界各地。当代无伴奏演唱就是以纯人声清唱的形式(即不用乐器伴奏)唱出当代原创或改编的音乐。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组合为数甚多,而纯为兴趣而成立的业余组职也愈来愈普遍。

中国无伴奏歌曲发展,第一期是仿西方时期。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从西方传入。第二期是学堂乐歌时期。沈心工、李淑同的《春游》、《送别》、赵元任的《海韵》(1927年,中國专业合唱作品第一部)。第三期抗日战争时期。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抗战时期聂耳、冼星海(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西方专业技法)的《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及《黄河大合唱》等可称为无伴奏歌曲合唱之魂,也还有学院派的一些合唱歌曲。第四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时期,50―60年代是辉煌期,50年代的《祖国颂》、《祖国万岁》;60年代的《长征组歌》;70年代有政治合唱。瞿希贤的无伴奏合唱《牧歌》,《乌苏里船歌》等许多优秀作品。第五时期是改革开放发展时期。最近20 年中国无伴奏歌有很大发展突破,田青的《云南风情》、谭盾的《蜀道行》、陆在一的《祖国母亲》等等大量无伴奏歌作品,但中国的无伴奏歌曲主要是以无伴奏合唱形式为主。

参考文献:

[1] 莫纪纲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指南》

[2] 上海音乐出版社《中国艺术歌曲论》

[3] 上海音乐出版社杨孜孜 《中国艺术歌曲教程》

[4] 上海教育出版社晨枫《当代中国歌曲艺术史纲》

[5]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李华 《试析中国艺术歌曲的特色》

[6]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梁茂春 《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对专业创作的启示》

[7] 音乐研究1989年第3期,王安国 《中国音乐年鉴》

[8]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8年版,廖辅叔《从艺术歌曲的定名说起》

猜你喜欢
人声艺术歌曲声部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阿卡贝拉人声合唱团的基本训练研究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爱乐之城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