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下的新加坡英语文学和华文文学

2017-05-30 21:17蔡茜
东南亚纵横 2017年2期
关键词:新加坡文学语言

蔡茜

摘要:新加坡拥有独特的社会语言环境,英语和汉语作为通用语享有同等地位。本文旨在对新加坡英语和华文文学的发展进行梳理,从而找出这两种主流文学在创作风格和特点上的相同点,以达到探究新加坡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和文学发展趋势的目的。

关键词:新加坡;语言;文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479(2017)02-0076-03

Abstract: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sharing the parallel role as the official using languages in Singapore, that lead to a special characteristic on the social language atmospher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n developing phases and writing styles of English literature and Chinese literature in Singapore in order to lear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ideology and culture, and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literature.

Key Words: Singapore; Language; Literature; Culture

前 言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英语、汉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作为其4种官方语言在社会中享有同等的地位。英国长达百年的殖民统治让新加坡的经济社会和制度深受英国影响,英语作为联结多民族沟通的桥梁,英语文学在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繁荣发展;而在1965年新加坡还未正式从马来亚联邦独立之前,华文文学已经进入繁盛时期,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遍及马来亚,开启了马华新白话文学萌芽的大门。英语在社会交往中被官方正式的运用地位和新加坡独有的76%居民主体为华人的特点,让英语和汉语成为新加坡社会的主流语言。本文将从这两种主流语言出发,对比新加坡英语文学和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探索比较两种语言文学的特点和共通性,以达到探究新加坡文化的走向和趋势的目标。

一、 语言的历史背景

新加坡自19世纪开埠以来,就成为英属马来半岛的政治、经济中心,法律和社会管理的制度都由英语写成,英国总督莱弗士在当地开设英式学校,用英语授课并鼓励学生赴海外留学。但是,在早期的殖民社会,英语并不是社会的主流语言,能够接受英语教育的人群多为社会上层人士,如商人、英国官员及行政官员的子女等。在当时,社会的主流语言是华语(多为中国华南地区方言)、马来语和印度语。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1956年开始,当地政府推行双语教育政策,规定除了英语是必学语言之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母语在汉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中选择学习第二种语言。英语在教育和社会交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英语除了作为官方工作的正式语言之外,也成为实现多民族之间交流的纽带。自1965年新加坡正式独立之后,英语被正式确立为新加坡四大官方语言之一。1987年,新加坡实现所有学校的全英语教学,虽与其他3种语言享有同等地位,但是,其实际国语的身份已经确立。

从1819年开始,大量的华人从中国移居到新加坡,成为新加坡三大居民主体中人数最多的民族。华人占76%以上的比例让汉语成为社会使用比例最高的语言,当地华人开设儒学传统学堂,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兴办华语报刊,促进了汉文化在当地的传承和推广。左秉隆作为清政府指派赴新加坡的第一位领事,为中国文化在新加坡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新加坡创建的会贤社和会吟社是鼓励中文文学创作的文学社团,推动了当地文人才子的文学创作之风。左秉隆还用自己的酬劳奖励优秀作品,并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叻报》是新加坡早期的汉语刊物,催生了当地侨生文人的自由创作,形式题材丰富多样,包括议论文、诗歌、书信等,积极推动了当地中华传统文学创作的兴起。

二、发展历程及特色对比

(一)发展历程

新加坡华文文学在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开启了新白话文学的序幕。在1965年新加坡正式独立之前,新加坡华文文学与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统称为马华文学。马华文学自开端以来经历了高潮至低谷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萌芽期,即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新加坡《新国民日报》及其副刊《新国民杂志》的创刊,标志着新加坡新白话文學时代的到来,文学体裁一改之前的文言文风格而转化为现代汉语语文体形式,小说、诗歌、散文随之发展,题材来源于中国,特别是中国南来作家的影响深远,因此,带有明显的侨民文艺风,如许杰、林参天、方北方等代表作家的作品。这个时期文学的主题是对科学的崇尚、对民主的宣扬及反封建、反侵略的社会思想。繁盛成熟期,即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郁达夫等爱国人士身兼开辟海外抗日救亡战场职责赴新加坡担任《星洲日报》编辑,在新加坡期间,他鼓励当地文人进行本土创作,奖励优秀作品,催生了新加坡本土作家文学创作的成熟期,就此新加坡掀起了抗日救亡文艺的热潮。此时的华文文坛空前繁荣,其作品有突出中国抗战运动的也有反映马华本土救亡热潮的,代表作家有流冰、铁抗、陈南等。经过日军占领新加坡后华文创作的短暂空白期,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新加坡华文文坛逐渐复苏。鼎盛期,即1945~1965年新加坡独立之时,马华文学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具有本土独特性的小说创作达到高峰,民主独立、反殖民主题高涨,其中,作品突出的作家有苗秀、姚紫和韦晕等。低谷复苏期,即1965年新加坡独立至今,由于新加坡独立之初,政府的工作重点都放在经济建设上,文坛作家之间交流较少,文学事业受到冷落,造成华文创作的低迷。虽然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经济的腾飞带动了文学事业的发展,华文文坛有一定的复苏,出现了一些新锐作家及优秀作品,但是华文文学仍旧不如之前繁荣,再加上语言环境的改变,有学者认为,“从1984年起,华文降为第二语文,使青年学生阅读和使用华文的水平大为降低,华文作品的读者数量也因而锐降,这不能不给华文文学的发展前途投下浓重的阴影”①。

相比之下,新加坡英语文学发展的时间较晚,也经历了由萌芽到繁盛的过程,可以总结为3个时期:19世纪开埠至独立之初是新加坡英语的萌芽期,这个时期的作品体裁比较单一,本土作家尚少。据刘延超在其《新加坡英语文学创作评述》中介绍,新加坡早期的英语文学作品基本上来自英国人的游记和暂居在新加坡的英国人介绍当地民俗风情的一些笔记体小说。同时,反映当地居民风貌的两本杂志《海峡中文杂志》和《海峡中文年鉴》对当地英语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新加坡独立之后至1990年李光耀卸任后是英语文学的发展期,在这20多年之间,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并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随着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地位的确立,并在社会中使用愈加频繁,英语文学进入快速发展期,文学创作体裁开始丰富,出现诗歌、戏剧等形式。英语文坛开始出现本土作家,文学作品体现出后殖民时代的民族认同感及一些关于身份认同上的困惑。1991年至今是英语文学发展的繁荣期,“其标志性的事件就是越来越多的新加坡英语作家如林宝音、坦布、陈慧慧等被新加坡以外的欧美主流出版机构认可,在西方出版了自己的文学作品,这说明新加坡英语文学创作已得到欧美学界的认可,其影响已经逐渐地扩大到欧美世界,这是新加坡英语文学繁荣的标志”②。

(二)创作风格

现实主义一直都是新加坡华文文学和英语文学创作的主流风格。现实主义具有反映现实及批判现实的文学特色。由于马华文学受中国“五四”运动精神的影响较深,创作风格蕴含着现实主义批判色彩,揭露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如资深马华作家方北方的作品《出嫁的母亲》《窗外的人》等都带有现实主义批判特征,将马华文学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在英语文学的现实主义中,刘延超认为可以分为3个时期,即朴素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他将早期的文学创作如《马来纪年》《金色半岛》《我们热爱的土地》等在内容上反映当地居民生活的小说归入朴素的现实主义;将《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时代的节拍》《毒牙》等在内容上揭露和批判社会丑恶现象的小说归为批判现实主义;而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反映中西文化冲突、个人情感和婚恋道德等小说作品划分为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品有《虾人》《初恋》等①。

在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上,我们可以在马华文学代表人物原上草的作品中嗅到一些浪漫主义色彩。如其散文集《原上草散文选》有描述情侣间情感纠葛的,也有田园写意风格的,还有思乡之情的,将现实人生的写照添加了浪漫色彩;除了散文,还有代表性浪漫小说《一缕青烟》及神话小说《千金桥上》等都蕴含着浪漫主义情怀。

新加坡英语文学的浪漫主义创作在早期的《马来纪年》中《新加坡名字的由来》和《箭鱼的袭击》里就有所体现。而后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力丰富,如王赓武的诗歌《夜晚的三个面孔》和坦布的《鱼尾狮旁的尤利西斯》、罗伯特·杨的《挣脱牢笼》等。

有学者总结,由于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和中国台湾现代诗的影响,新加坡华文文坛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刮起了一场历时较长的写实现代主义风,并引起了文坛不小的骚动,代表诗人牧羚奴、英培安、贺兰宁、南子等人的作品一改“五四“文化影响下的白话诗传统,而采用象征、暗示、联想和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语言的表现能力,传达效果更加耐人寻味②。

同样,虽然现代主义在新加坡英语文坛出现得略早,如带有朴素暗示手法表现复杂内心活动的小说《老虎》就是一部富有隐喻特征的现代主义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加坡经济的增长,更多的作家开始关注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在英语文学中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作品不断涌现③。

(三)女性魅力的崛起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了女性受教育的权利,造成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且文化水平受到限制。随着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知识型女性开始涌现,由此,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同时在文学创作中也有所体现。英语文坛和华语文坛都出现了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女性作家,其作品独具风格并受到读者们的喜爱,让文坛上刮起了女性魅力风。据陈贤茂介绍,新加坡的女作家在人数上超越马来西亚,这与新加坡经济的繁荣程度具有紧密联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女性小说家群成绩斐然,代表人物有尤今、孙爱玲、蓉子等。女性作家的作品文笔细腻,题材多集中在家庭和婚姻上,爱憎分明。

在英语文学中,女性作家的作品也是以婚恋和爱情为主题,但是,早期的作品都是一些爱情悲剧,如著名女作家林宝音的《跟错误女神回家》。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作品中出现了新时代自强女性的形象,如林慧慧的《玛猛公司》就倡导女性独立、男女平等。

三、结语

英语和汉语作为新加坡社会的两种通用语言,其文学创作经历了长时间的锤炼,成果已经颇丰,特别是后来居上的英语文学在国际上已享有一定盛誉且获得欧美出版机构的发行。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多种语言环境将会让新加坡文坛更加丰富多彩。虽然华语文坛近几年有些低潮,但是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笔者认为,华语文坛会从低潮中再次走向繁盛。同時,作为通用语,英语在社会中的地位会越发重要,英语文学创作实力也不容小觑。在不久的将来,新加坡文坛将会涌现出更多的新一代作家和优秀作品,这将为人们通过文学这种表达方式研究新加坡的社会文化和走向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金进:《马华文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 (英)苏珊·巴斯耐特著,查明建译:《比较文学:批评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 刘延超:《新加坡英语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4. 陈贤茂:《新马短篇小说创作的发展》,《海南师院学报》1992年第4期。

5. 陈贤茂:《新加坡华文诗坛的历史回顾》,《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6年第3期。

6. 陈曦:《论左秉隆在新加坡推广中华文化之影响》,《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7. 赵颖、张莹:《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华文文学研究的趋势与问题》,《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1年第3期。

8. 刘延超:《论新加坡英语文学创作风格的流变》,《南方文坛东盟文苑》2011年第4期。

9. 刘延超:《新加坡英语文学创作评述》,《译林》(学术版),2011年第1期。

10. 袁彩虹:《论新加坡英语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语言特点》,《外国语》2000年第3期。

注:本文为2016年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编号:gxun-chxzb2016。

(责任编辑:马金案)

猜你喜欢
新加坡文学语言
我们需要文学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语言是刀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