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2017-05-30 10:48邹烨,戴雯
大东方 2017年10期
关键词:青年学生宗教信仰调查

邹烨,戴雯

摘要:在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的今天,了解和掌握当前青年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对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区域性的调查问卷和个案访谈,分析了当前青年学生的宗教观、信仰特点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校开展宗教工作的政策建议,对进一步做好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青年学生 宗教信仰 调查 建议

一、全球化背景下信教学生的宗教观

信仰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多元化,对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他们对宗教、宗教信仰的态度和看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1)认为宗教信仰是个人自由。在如何看待具有宗教信仰的人这一问题上,38.51%的人表示没有什么看法,44.82%的人表示要尊重宗教信仰人的个人选择,有2%的学生认为宗教是愚昧的表现,仅有约9%的学生认为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没有信仰的人要好。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信仰宗教持比较宽容的态度,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正常现象或是他人自由选择。

(2)能正确认识和区分邪教。在受测的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都能知道邪教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仅有不到10%的学生无法分清或不知道宗教和邪教有什么关系,有3%的学生认為宗教邪教是一回事;而在哪些教派是邪教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法轮功和全能神是邪教,30%左右的学生认为呼喊派、门徒会和观音法门是邪教,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几种主要的邪教还是能区分和辨别的。

(3)不能明确区分宗教和科学。在对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认识方面,一半以上(51.31%)的学生不能说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26.45%的学生认为两者互通有无、没有矛盾,7%左右的学生则认为两者相互对立、不可调和,还有不少学生(15.18%)的学生认为宗教就是科学。有70%以上的学生从正面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文化历史现象、文明的源泉或高尚的精神活动,不到30%的学生从反面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唯心主义、愚昧迷信或麻醉人们的精神鸦片。

(4)对国家政教政策缺乏认知。调查结果显示,658名信教学生中有共青团员559人,预备党员及党员9人,团员信教数占信教总人数的84.95%。有35.82%的大学生认为共产党员不可以信教,有24.75%的学生认为信仰基督教的学生可以邀请同寝室同学一起祷告,13.65%的学生表示如果有可观报酬会受雇去学生寝室派送教义手册。这表明,学生对共产党员、团员不能信教,校园内不能传教等宗教政策认识不足。

二、青年学生信仰宗教的特点分析

“90后”青年学生逐渐成为宗教信仰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个性独立,有自己的价值观,思维开阔,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张扬个性,喜欢接触和尝试新鲜事物。这种群体特征表现在他们在宗教信仰上,也显现出鲜明的信教特色。

(1)宗教信仰是出于情感需要。有15.21%的学生表示信教是为了追求真理与智慧,有9.92%的学生表示在宗教信仰内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归属感,还有3.97%的人认为宗教教义有说服力,此外还有5.79%的学生是为了寻求心灵寄托,2.81%的学生出于好奇,还有极少部分学生(0.99%)信教的原因是出于社交需要。数据说明,不管是出于追求真理还是寻找归属感,不管是逃避挫折困惑还是填充心灵的空虚,宗教在大学生中充当着精神救济品的角色,都是出于心理上的认知和情感上的需要,都是一种自我认同的心理需求。

(2)对宗教信仰的认识比较感性。从统计数据可知,佛教和基督教为信教生的主要信仰,佛教占73.727%,基督教占18.68%,而其他所有教类的信仰总和仅占8%左右,其中伊斯兰教信众最少。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很多学生认为“烧香拜佛”、“祭拜祖先”和“算命求签”等都是宗教信仰,这说明大部分所谓的“信教”学生对真正意义上宗教信仰认识不清,他们并不了解一个宗派的禁忌、规矩等等,在社会生活等方面并没有严格按照宗教的仪式、规范、理念行事,对宗教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象特征上,只是一种感性认识。

(3)超过3年,占总答题人数的15.33%,这说明大多数信教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有宗教信仰。在我国,许多信仰宗教学生更多的是受社会环境、民族和家庭父母的宗教信仰的影响,他们的家庭祖祖辈辈信教,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后,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信仰宗教。

(4)对宗教的虔诚度不高。在658名信教学生中,有567人参加过宗教仪式,其中271人(占8.80%)每周至少一次,23人(占0.75%)每月至少一次,91人每年至少一次,另有182人不定期、随感觉参加宗教仪式。这说明,一方面青少年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存在表面性,对教规、教义认识不深。另一方面很多青年学生对宗教有可能是出于好奇,有可能是出于心灵慰藉,他们并没有严格地按照教规参加宗教仪式。

三、影响青年学生宗教信仰的因素分析

宗教信仰在青年学生中呈现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广泛性,原因也多样复杂。

(1)接触宗教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家庭的信教情况是影响大学生信教的因素。从数据看,有66.45%的学生信教是受家庭影响或父母熏陶,46.28%的人受到过父母或家人的信教劝说。这说明,家庭的环境和传统是学生接触宗教的初因,也是影响学生信仰的主因。在我国许多信仰宗教的民族家庭都是祖祖辈辈信教,使得出生在这些家庭的人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家人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后,对宗教更容易产生认同感。因此,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宗教信仰,大学生们则更容易接近宗教。

(2)家庭出身和家庭经济状况是重要因素。青年学生的生源地经济和家庭经济与其宗教信仰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大部分信教学生都生活在农村和乡镇。在生源地调查方面,信教学生中有316人来自农村,占48.02%,172人来自乡镇,占26.14%,72人来自县城(占10.94%),98人来自城镇,占14.89%。在家庭经济状况方面,有533名信教学生认为自己家庭经济状况一般,113人家庭经济困难,22人家庭经济富裕。这表明,经济是影响学生宗教信仰的一大因素。一方面,农村经济欠发达、教育相对落后、人们的精神生活枯燥等会诱导学生的宗教信仰倾向。另一方面,家庭經济困难的大学生在憧憬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也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在父母无法帮助他们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3)专业知识背景影响学生的信仰选择。根据调查统计显示,艺术类学生信教比例最高,达27.73%,其次为文科师范类学生,占20.07%,医学类学生信教比例最低,占14.65%。文科生的信教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科专业,这说明专业知识背景与大学生信仰宗教也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对来说,文科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有更多机会接触宗教文化知识,更容易被宗教吸引;理科生逻辑性强,遇到事情更趋于理性分析解决问题;而医学类的学生,科学知识更为丰富,对宗教和科学的认知更为清晰。因此,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和迷茫时,文科学生更容易诉求于宗教。

(4)宗教教育缺失是重要的外部因素。调查数据表明,58.69%的学生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了解宗教问题,42.11%通过家人和朋友了解,27.1%的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学生除了在思政课里有涉及到国家的宗教政策些许内容以外,并没有开展专门的宗教课程和宗教教育,开展活动也是以反邪教为主题,内容单一枯燥。这说明了,一方面学生了解宗教的途径多样化,另一方面说明学校的宗教教育严重缺位。如今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类和中职类院校,片面地强调知识技能教育,而对于学生的三观教育引导不够。在宗教教育方面,宗教信仰被看成了个人“隐私”,在学校层面也成了敏感话题,关注但又不敢于直面,对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虽有摸排,但既没有专题研究,也没有精力投入,导致学校的宗教教育还出于一片盲区。

四、新形势下高校开展宗教工作的思考和对策

(1)充分认知宗教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宗教工作体系。学校各级组织及地方宗教事务部门都要关注青年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增强对高校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在校内建立校、院、班三级宗教工作体系,制定科学规范的宗教工作实施办法,明确各级责任、目标和任务。首先,学校要与当地的宗教和公安部门建立可行的合作平台和运行机制,将学校与地方宗教事务部门和执法部门的力量整合起来,共同推动学校宗教工作的开展。其次,学校相关部门在新生入校之初要开展宗教信仰的摸排工作,及时掌握信教学生的信息和动态,并对信教学生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归档。再次,二级学院要建立可行的监管和信息反馈机制,对学生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要及时掌握渠道及时处理的能力,将校园宗教拒之门外。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宗教工作的宣传合力。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对校园文化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价值观产生着重要影响。要把宗教观教育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了解宗教,认知宗教政策,并在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第一,重点建设课堂宣教主阵地。通过思政课堂、党团课堂宣教的方式开展宗教民族文化、宗教知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方面的教育,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宗教学课程或选修课,通过课堂宣教和引导提高学生的宗教认知,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第二,发扬校园“第二课堂”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通过文化节、主题班会、学生社团、趣味活动、志愿者服务、公益宣传等形式,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宗教教育活动,将宗教文化、宗教知识和宗教政策入脑、入耳、入心。第三,塑造热烈、积极和和谐的校园文化。通过开展艺术节、晚会、比赛等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们充分感受校园的文明、健康和活力,减少他们的内心孤独和对宗教的好奇心,不予宗教以可乘之机。

(3)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消除宗教依赖。如前所述,青年学生的宗教信仰特点之一是出于情感需要,一些青年学生为逃避现实而走近或接受宗教,把宗教看成心理良药和精神慰问品,这说明青年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与其思想信仰状况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作为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及时关注学生心理状态,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帮助青年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自觉、主动地摒弃对宗教的幻想和依赖。第一,建立多级心理辅导体系,构建由心理健康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为主体的、一级对一级的心理辅导网络体系,对青年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和心理焦虑进行及时指导和矫正。第二,完善的心理咨询教育体系,加强学校心理咨询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建设,为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和建立心理档案等创造有利的条件,增强工作时效。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项目。开辟和实践心理咨询、心理游戏、心理电影、心理讲座、心理素质拓展等有效的心理教育载体活动,预防、缓解和疏导青年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有效减少其信仰宗教的可能性。

(4)把握关键时段和特殊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宗教观教育。加强青年学生宗教观教育,除了抓好常规工作外,还应把握好关键时段和特殊群体。首先,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因受家庭影响已成为宗教信仰者,或者后期出于对宗教的好奇而接触宗教,他们对宗教本质缺乏认识,宗教意识还很模糊,因此新生入学的摸排工作和教育谈话很有必要,对好奇和从众的宗教群体,通过教育、劝说的方式可以说服他们脱离宗教。其次,毕业生面对就业和职业选择等多重压力,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个时期要重点对毕业生进行心理疏导,以免宗教趁虚而入。再次,要关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和各类宗教节日,避免信教師生或社会信教人员借节日聚会之际传播宗教,发展信众。此外,还要抓好贫困生、后进生、心理问题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心理疏导工作,要特别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对信教学生,要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关爱他们,结合校内外的真实案例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宗教作用的两重性,因势利导,促使其转变观念。

参考文献:

[1]王哲,田君.宗教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以辽宁省高校基督教信仰调查为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1)

[2]何虎生,刘福生.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3]趙良,温成涛.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2)

猜你喜欢
青年学生宗教信仰调查
论社会实践对农业类院校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升的作用
长征精神对于构建当代青年学生精神家园的启示
以“四进四信”教育引领校园文化研究
论五四时期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历程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