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好新闻舆论监督中的“度”

2017-05-30 18:29张霞
大东方 2017年10期
关键词:液化气舆论监督煤气

张霞

摘要:本文对于如何走出新闻舆论监督的思想误区、明确新闻舆论监督的重点、明确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破题提出相应的思路。

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政府监督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民生、维护公正的重要桥梁,是媒体实现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但舆论监督一定要注意“度”,这个“度”既包括政治层面、业务层面还有道德层面。

一、舆论监督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正确的出发点。

(1)媒体实施舆论监督时必须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从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从有利于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维护稳定的目的出发,密切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向积极的方面引导,确保舆论监督导向正确。简单一点的解释就是要解决问题, 不能“添乱”与"火上浇油”,而且更不能让群众与政府对立。

2015年11月23日,陇南微信圈还有一些都市网站都在传市区灌不上液化气,没法做饭了,朋友圈都被这件事刷屏了,有些不良自媒体还添油加醋,直接让群众的怒气转向了政府。

是什么原因让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煤气突然“断供”,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原来煤气是商家单方面“断供”,并不是朋友圈里传的是政府停止了煤气的供应。

市区有4家液化气加气站,其中城区有3家,两水镇有一家,但这4家液化气站都没有拿到相应的城市燃气经营许可证,而且都存在安全距离不足的问题。

陇南市安监局于10月12日紧急发文件,对辖区内石油液化气、天然气贮存、使用、经营单位进行拉网式安全专项整顿。

因为城区的4家加气站都存在安全隐患所以封堵了入气口,但并没有封堵出气口,商家库存的煤气可以供给市场一到两个月,但商家却自行断供,故意曲解政府的决定,说煤气站被政府查封,断供煤气与政府抗衡。

但主管部门建设局,对记者的采访躲躲闪闪,极不配合。

抱着对事实负责与群众负责的态度,记者不断与主管部门领导沟通,记将这件事情还原了真相,并将政府的解决方案也告知了群众。

《市民前几天灌不上液化气,原因竟是这样!》稿件刊发之后,谣言不攻自破,涉事企业觉得再与政府抗衡也无济于事恢复了煤气的供应。一场政府与群众的信任危机也就此化解。

(2)舆论监督要紧记党性,把握选题,不能任性而为。

虽然是地方媒体,但每天还是会收到很多投诉信件与反映情况的电话,但媒体毕竟不是政府职能部门,它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媒体的职责是通过声音传达给政府,告诉政府该做什么。在筛选题材时,应该具有典型性的,能反映出社会存在的某种问题现象,能够引起政府有关部门所思考和改进的。但涉及民族团结问题、疫情报道与政治敏感话题时,千万不能任性,就算监督报道也要与党的方向一致。

二、业务层面上舆论监督要以“事实为准”,深入调查 ,辩证分析,不能携带个人情绪,不能为批评而批评,不能以曝光而曝光,要寻找方法,解決问题。

(1)过滤个人情感,以事实为准绳。

在新闻舆论此采访中,许多弱势群体视媒体记者为救命稻草。但他们的利益却并不一定代表大众的利益,有些年轻的记者被可怜、同情蒙蔽了眼睛,作出不准确的判断,损伤了大众的利益,甚至政府的形象。

所以在采访中,一定要谨记舆论监督不是强者的武器,更不是弱者的护生符,新闻就是新闻要以事实为准绳。

(2)不开一言堂,深入调查,辩证分析

舆论监督不管监督个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都要给对方说话的机会,不能凭自己好恶,搞“一言堂”,没有给对方声辩的机会,让采访陷入了片面性,致使稿件没有说服力与可信度。

(3)解释现象,最后还要给出解决意见

新闻是什么?新闻就是回答人们想知道而未知的事情,抓的准问题,就是好记者。同样舆论监督报道更要带着问题写新闻。而且要给这些问题找到答案,与解决方法,这样的舆论监督报道才完整,才有深度。

三、舆论监督须保持道德标准,谨慎运用手中的“权利”。

舆论监督工作虽然不具备法律评判作用,但因其必须得亮明观点,所以舆论监督者的道德水平、心态、动机必然会对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新闻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正直、处事公平,抛弃个人恩怨和私心杂念。以严格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绝对保证舆论监督动机的纯洁性。不能把批评报道作为个人泄私愤、图报复,为亲朋好友或小集团服务的工具,更不能借批评报道搞有偿新闻、有偿监督。

随着以因特网、无线网络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新媒体的兴起,新闻舆论监督也被一些人滥用成谋取私人利益的工具,尤其是一些所谓的网络“大V”,以舆论领袖的面目,公然散布谣言,干预党和政府以及司法、企业的正常工作,既背离了新闻舆论监督的根本,也扰乱了社会秩序。比如1995年12月30日,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记者禁不住金钱的诱惑,收受周口地区淮阳县原粮食局局长郝瑞端的重金贿赂,利用手中的新闻报道权利,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断章取义,制作出了轰动全国的“粮损事件”报道,导致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冤家错案,使郝瑞端达到了撂翻当时淮阳县县委书记李华亭的目的,李华亭也因此蒙受了两年之久的不白之冤。由此可见,新闻工作者如果不注意职业道德修养,不廉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忽视自身的价值提高,必将给社会和人民造成不可挽加的损失和影响。

作为党报媒体的记者一定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不能让手中的笔成为某些人的颠倒黑白的武器。

对于权利而言,最适合的阳光就是媒体的眼睛,舆论监督针砭今天的时弊,影响明天的发展,所以舆论监督是一件神圣重要工作,同时的这双眼睛必须明亮不能污濁,如果媒体的眼睛污浊了,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混乱不堪,所以舆论监督是这个社会的良心,做为舆论的记者更要握好自己手中的笔。

猜你喜欢
液化气舆论监督煤气
煤气爆炸
煤气发电机组DEH控制系统的优化
液化气脱硫塔的设计与强化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液化气催化氧化脱硫醇的新一代催化剂
液化气需求暴增背后的博弈
浅析液化气脱硫醇技术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