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半场:渐行渐近的新经济

2017-06-02 09:16黄群慧
新经济导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智能经济

黄群慧

编者按:当下,互联网的下半场正成为互联网企业家的重要共识。作为互联网产业的重要意见领袖,马云近期在活动中指出,未来的三十年不属于互联网产业,将来将不存在纯粹的线上公司。而作为互联网下半场概念的提出者,美团的王兴在新经济100人峰会上指出,互联网的下半场将意味着:上天、入地和全球化。互联网的下半场将对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新经济下的企业互联网化转型

互联网对于经济的影响将在于多个方面的。这其中一方面意味着对于企业微观层面的影响,将促进企业管理的变革;另一方面意味着对于经济的影响更加深化,如果说在初级阶段,互联网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还主要在于销售渠道层面,还存在于虚拟经济的层面。而在未来,互联网将更多的作为一种工具叠加在传统企业上,对于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未来,任何企业都需要成为建立在互联网载体上的企业,其中,智能制造将是制造业转型的主要方向,而对于第三产业而言,也需要有效地利用好互联网。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一直孕育和发展着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当今世界正在步入新一轮科技革命拓展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由此而产生的经济增长的新要素、新动力和新模式不断壮大,“新经济”浮出水面。所谓“新经济”,其本质是由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动新的生产、交换、消费、分配活动,这些活动表现为人类生产方式进步和经济结构变迁、新经济模式对旧经济模式的替代,其中,互联网对于新经济形态的产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产业结构分化、经济增长动能亟待转换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新经济既是积极应对新产业革命挑战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的战略要求。2016年3月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新经济”,体现出国家层面上对“新经济”的高度重视。

“新经济”下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适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趋势以及新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管理需要从规模经济主导的生产者驱动向范围经济主导的消费者驱动转变,具体需要从以下五个方向进行变革。

第一,生产管理从大规模流水生产范式向个性化智能制造范式转变。一个优秀的生产管理系统可以快速生产出来高品质、低成本、多品种并且能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产品,这是所谓的生产管理四个要素。以前大批量的生产强调能满足低成本、高质量,但其缺点是难以快速响应消费者的个性化的需求。新经济要求突破福特模式下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也区别于高成本的个性化定制,生产企业利用智能化的生产系统可以在差异化产品和生产成本之间寻求着有效平衡。以重排、重复利用和更新系统组态或子系统的方式,实现快速调试以及制造,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灵活性以及突出的生产能力。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要从针对“传统简单劳动者”的科学管理向针对“现代知识型员工”的人本管理转变。宏观上来看,由于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从事生产制造的人数相对将减少,劳动力成本在整个生產成本中的比例也将随之下降。这将会弱化我国的要素成本优势,并可能恶化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从微观层面看,作为企业管理的员工不再是原有的传统的简单劳动者,而是现代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源管理就要求转变管理的风格,甚至管理的方法,要更加强调弹性、灵活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第三,营销管理从以生产者为中心的专业分工模式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一体化模式。传统的营销管理遵循基于专业分工的产品、定价、分销、促销“4Ps”模式,这种模式是以生产者为中心的,主要从提高销售工作效率出发的。而“新经济”模式下,企业的服务和制造从分离到整合是趋势,制造部门和服务部门慢慢融合,最终成为一个联合体,直接面对顾客,给顾客是完全的、一体化的服务契约。从设计、开发、制造和使用的“线性过程”将发展成“一体化并行”过程,企业不仅仅单纯追求核心产品优势,也不仅仅试图通过售后服务等手段来实现推销,而是要通过提供基于产品的一体化的服务来实现营销。

第四,战略管理从核心能力战略主导向平台战略主导转变。新兴制造技术不仅仅可以改变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也可以改变产业组织形态,生产组织中的各环节可被无限细分从而使生产方式呈现出社会化生产的重要特征,产业组织形态从产业链条向网络化、生态化发展。以3D打印机为代表的个性化制造和网络开放社区的发展将大大促进以个人和家庭为单位的“微制造”和“个人创业”等极端分散组织方式的发展。在这种产业组织形态下,平台战略更为重要。平台战略的精髓,在于打造一个完善的、成长潜能强大的“生态圈”。它拥有独树一帜的精密规范和机制系统,能有效激励多方群体之间互动,达成平台企业的愿景。纵观全球许多重新定义产业架构的企业,我们往往就会发现它们成功的关键—建立起良好的“平台生态圈”,连接两个以上群体,弯曲、打碎了既有的产业链。

第五,组织管理从针对金字塔层级结构的机械管理模式向针对网络组织结构的有机管理模式转变。在“新经济”下,高度集权的、自上而下的层级结构将逐步向具有扁平化、合作、共享、互动特征的网络结构转变。在层级组织中,确定性是常态,无法适应“新经济”下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而“新经济”下,网络组织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由平台加上无数个自组织构成,不确定性和灵活性是常态。具有这种网络结构的企业往往是社会化的企业,组织成员有共享的基本理念,注重沟通和协作,共享与合作是网络组织员工关系最核心的内容。

对于经济系统的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新工业革命的深化,工业化和信息化逐步深度融合,信息化对人类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正在加剧,实体经济本身内涵叠加了更多的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的内涵。但是,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变化,只是制造业自身正经历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变革。信息化、服务化、绿色化、高端化、个性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制高点。在智能制造驱动下,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推动了智慧农业、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和智能家居等各个社会经济领域的智能化发展。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也将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变革。

第一,以信息技术突破应用为主导形成的物理技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相互渗透的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构成了支持新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产业基础。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一直孕育和发展着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计算机芯片处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分析计算技术获得巨大突破,以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和大数据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和信息获取处理方法得到指数级增长,并在社会经济中广泛运用和与实体世界深度融合,由此带来诸如电子商务、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生产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与此同时,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创新也取得程度不同的突破性进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共同构成了新一代高新技术簇群,为社会生产力革命性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驱动下,整个工业系统将逐步发生内涵丰富、多层次巨大变革。现在看来,这种变革表现为四个层面:一是以高效能运算、超级宽带、激光黏结、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通用技术层面;二是在通用技术基础之上的以人工智能、数字制造、机器人、3D打印等为代表的制造技术层面;三是以柔性制造系统和可重构的生产系统为代表的各种集成技术系统层面;四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层面,而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正是德国工业4.0的目标和要求。与德国工业4.0相对应,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一个以智能制造为核心,能够实现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转型的工业生产体系。

第二,信息(数据)作为独立的供给要素可获得性和流动性日益增强,成为新经济发展的核心投入。

人类的社会活动与信息(数据)的产生、采集、传输、分析和利用直接相关,信息或数据是客观存在的,但以前这些信息或数据独立性和流动性弱。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个人电脑、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及各种形式软件等“云网端”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备,相对于以前信息(数据)与其他要素紧密结合,现在信息(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独立流动性日益增强,以前经济供给要素主要是资本、劳动力、土地、创新等,现在信息可以独立出来作为新供给要素。信息(数据)不仅逐步成为社会生产活动的独立投入产出要素,而且还可以借助信息物理系统(CPS)等大幅度提升边际效率贡献,成为社会经济运行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信息(数据)被认为将会成为决定未来现代化水平的最稀缺的要素,而“云网端”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价值也将更为凸显。

第三,不断创新的社会分工形态和商业模式更适应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拓展了范围经济的优势,进而成为新经济的效率源泉。

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传统分工强调的是规模经济,亚当?斯密很好地解释了分工是如何帶来规模经济的。大规模流水生产将就分工的规模经济推到了极致。但是,强调规模经济往往是符合以生产者为中心的理念的,虽然满足了消费者低价购买产品的一般性的从无到有的需求,但无法适应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以数据为核心要素、“以云网”为基础设施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促进生产组织和社会分工方式更倾向于社会化、网络化、平台化、扁平化、小微化,大规模定制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生产日益成为主流制造范式,不仅适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而且企业组织边界日益模糊,基于平台的共享经济和个体创新创业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了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本质上说,新经济的发展实际是发挥了范围经济的作用,范围经济成为新经济的主要效率源泉。

第四,以智能制造为先导、一二三产业逐步融合,是新经济的产业体系特征。

传统发展经济学认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存在一个产业体系中三次产业依次主导的高级化过程,现代产业结构往往表现为现代服务业主导、占比可以达到70%的产业结构。但是,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三次产业边界日趋模糊,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统计意义的三次产业结构数量比例关系越来越难以度量产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发展,信息(数据)要素就成为产业体系的核心现代要素,产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主要表现为信息(数据)作为核心投入对各传统产业的改造程度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程度,从度量的经济指标看,则主要表现为由于信息(数据)要素投入而导致的产业边际效率改善和劳动生产率提升程度。随着信息(数据)作为核心要素的不断投入,在计算机、互联网和物联网(或者说是物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现代产业体系正沿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主线不断演进,现代产业体系的最终方向是智能化,并进一步也支持了整个社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

虽然得益于规模超大、需求多样的国内市场,近年来电子商务率先取得跨越式发展,但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先导产业不是电子商务,而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可以理解为依靠数据和软件等核心要素投入,以物联网为支撑,实现从设计制造、使用维修、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过程的高效化、绿色化、社会化、个性化的制造过程,可以包括智能产品、智能生产、智能服务和智能回收等几方面内容。智能制造之所以成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先导产业,至少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伴随着芯片技术的突破发展、互联网设施的发展完善、传感器价廉量大的供给、先进制造技术不断创新,智能制造产业作为新工业革命的先导正在迅速发展,成为现代产业体系中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另一方面,制造业可以为其他产业提供通用技术手段,制造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需求方,也是技术创新的供给方,现代产业体系的创新发展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制造业发展。智能制造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支持和带动智慧农业、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和智能家居等各个领域的智能化发展,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智能化、个性化需求。对于我国而言,智能制造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未来的制造强国一定是一个智能制造强国。所以,未来我国发展新经济,也应该以智能制造为先导,大力推进现代产业新体系的构建和优化。

猜你喜欢
智能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智能制造 反思与期望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制造·AI未来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