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花清肤饮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2017-06-05 14:19王娟李燕妮陈乐
关键词:连花清面部皮肤依赖性

王娟,李燕妮,陈乐

(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3)

连花清肤饮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王娟,李燕妮,陈乐

(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3)

目的观察连花清肤饮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依匹斯汀治疗,观察组采用连花清肤饮联合依匹斯汀治疗,对比2组患者疗效与症状积分。结果治疗后,2组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但观察组治疗后总积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3/43),对照组为2.3%(1/4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花清肤饮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果显著,安全可靠。

连花清肤饮;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依匹斯汀

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临床应用范围广,适应症多,是治疗皮肤科疾病的常用药。但是长期外用,尤其是含氟激素可以使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产生激素依赖性皮炎[1]。近年来随着各种激素制剂的不断问世,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激素依赖性皮炎发生于颜面部时,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既往的治疗方法主要以外用药物、物理疗法(激光、冷喷)等,但仍无根本的有效解决方法[2]。有学者采用中医药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取得了较好疗效[3]。本研究结合中医药理论,采用连花清肤饮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12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86例,男52例,女34例,年龄18~56岁,平均(43.6± 14.8)岁,病程3~20个月,平均(11.3±2.6)个月。入组标准:①符合《激素依赖性皮炎诊治指南》[4]中关于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诊断;②面部使用激素类药物时间超过1个月;③停用激素制剂2~10 d后原有皮损复发或加重;④面部有皮肤灼热、干皱、紧张感或者疼痛感等客观症状;⑤有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潮红、脱屑、红斑、丘疹及色素沉着等客观症状。排除标准:①因身体其他部位使用激素制剂而导致的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②入组1周前使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③有心、肝、肾、脑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④恶性肿瘤;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⑥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⑦抗生素停用不足1个月。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s,例)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s,例)

组别n年龄(岁)性别(男/女)病程(月)观察组4344.1±14.230/1311.1±2.7对照组4343.5±14.922/2111.3±2.4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依匹斯汀片(北京朗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5057),10 mg/次,1次/d,睡前口服,连续服用2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连花清肤饮,方药组成:生地20 g,牡丹皮15 g,黄芩15 g,金银花20 g,连翘15 g,黄连10 g,知母15 g,赤芍10 g,薄荷10 g,甘草6 g,由我院煎药室煎制,1剂/d,2袋/剂,150 mL/袋,分别于早晚饭后30 min温服,连服2个月。治疗过程中禁服其他治疗药物,并停用所有外用药物及化妆品。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症状积分主观指标(包括瘙痒、不适感);客观指标(包括红斑、肿胀、毛细血管扩张、痤疮样皮损、皮肤萎缩)。①瘙痒:0分为无瘙痒;1分为偶有瘙痒,程度较轻,不需搔抓;2分为瘙痒明显,需搔抓后可缓解,但不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3分为瘙痒程度重,发作频繁或持续发作,严重影响睡眠及日常生活。②不适感(包括疼痛、灼热、干皱等):0分为无不适感;1分为轻微不适;2分为有明显不适,对睡眠和日常生活影响较大;3分为严重不适,发作频繁或持续发作,严重影响睡眠及日常生活。③红斑:0分为无红斑;1分为红斑面积<20%面部皮肤面积;2分为红斑面积≥20%面部皮肤面积,但<50%面部皮肤面积;3分为红斑面积≥50%面部皮肤面积。④肿胀:0分为无肿胀;1分为肿胀范围较小,水肿局限在真皮,不易触及;2分为肿胀范围大,可触及多处真皮水肿;3分为肿胀范围显著扩大,广泛区域发生真皮水肿,且有渗出。⑤毛细血管扩张:0分为无毛细血管扩张;1分为轻度毛细血管扩张,位于表皮下,呈节段状分布,边界清晰,扩张的毛细血管<5条/cm3;2分为中度毛细血管扩张,呈网状分布,扩张的毛细血管≥5条/cm3;3分为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广泛而密集,呈节断状或网状分布,皮肤潮红,扩张的毛细血管≥10条/cm3。⑥痤疮样皮损:0分为无丘疹或脓疱;1分为丘疹脓疱少于20个;2分为丘疹脓疱数量超过20个但少于40个,3分为丘疹脓疱超过40个。⑦皮肤萎缩:0分为皮肤无萎缩;1分为皮肤萎缩范围小于10%面部皮肤面积;2分为皮肤萎缩面积超过10%面部皮肤面积,但小于30%面部皮肤面积;3分为皮肤萎缩面积超过30%面部皮肤面积。治疗前后分别计算患者的总积分值,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 100%。

1.3.2 疗效评价标准基本治愈:皮损完全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70%≤疗效指数<90%;好转:皮损部分消退,40%≤疗效指数<70%;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疗效指数<40%。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 100%。

1.3.3 记录2组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 组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治疗后,2组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337,15.902,均P<0.01),但观察组治疗后总积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12,P< 0.01)。见表2。

2.22 组疗效比较2组疗效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1%比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79,P<0.01),见表3。

表2 2组治疗前后皮损总积分比较(±s,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皮损总积分比较(±s,分)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4310.91±2.652.51±0.56对照组4310.83±2.614.33±0.61 t 0.14114.412 P >0.05<0.01

表3 2组疗效比较例(%)

2.3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有3例出现腹痛、腹泻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3/43),嘱将连花清肤饮于饭后0.5 h后少量多次温服后,症状消失;对症组有1例出现头痛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1/43),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9,P> 0.05)。

3 讨论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成因复杂,目前认为,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由于长期反复外用激素,抑制了表皮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影响了角质细胞的数量及功能,使得表皮通透性屏障破坏而诱发的一系列炎症反应[5];同时激素本身也能诱导多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尤其是在停用激素后的1~2周内十分显著,加重了面部皮肤炎症反应,从而对激素产生依赖[6]。多数学者认为[7],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治疗关键是使用激素替代物以减少对外用激素的依赖。常用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消炎药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通过调节免疫来控制面部炎症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皮肤屏障功能,但治疗时间长,停药后易于复发,因此治疗效果局限[7]。

中医学认为激素类药物属于中医辛燥甘温之品,久用助阳化热、积久灼阴,因此将其归为“药毒”范畴[8-9]。而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则为药毒外袭,损伤肌表,由表入里,浸淫血脉,治疗宜以凉血解毒、清热疏风为主[10]。王远红等[11]最先报道了连花清肤饮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取得较好疗效。连花清肤饮共有十味中药组成,方中生地味甘、苦,具有清热凉血、养阴保津之效[12]。牡丹皮性微寒,具有清热凉血滋阴,活血祛瘀之效[13]。黄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效[14]。金银花性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轻清透泄,疏散风热之效,是治疗内痈外痈之主药[15]。连翘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效,既能清心火,又能解疮毒[16]。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是常用的现代医学常用的清热解毒消炎药。知母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润燥之效,既能清实热,又能清虚热[17]。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之功效[18]。薄荷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之效[19]。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之效[20]。上述药物中,生地、牡丹皮、金银花、连翘4味为君药,知母、黄芩、黄连3味为臣药,赤芍、薄荷2味药为佐药,全方共奏凉血解热、清热疏风之效。

依匹斯汀是新型H1受体阻滞剂,对组织胺、白三烯C4、5-羟色胺等均有显著抑制作用,还可以抑制组胺、慢反应物质A化学介质的释放,常用于成人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的治疗[21]。本研究对比了连花清肤饮联合依匹斯汀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观察组总积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同时,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连花清肤饮联合依匹斯汀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依匹斯汀。这是因为连花清肤饮根据“辨证施治”理论组方用药,通过内调来改善机体皮肤屏障功能,从而达到由内及表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目的。

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仅有个别患者出现了腹痛、腹泻症状,对症组仅有1例出现头痛症状。2组不良反应轻微,未影响治疗,且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本研究方法是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连花清肤饮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效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其治疗机制。参考文献:

[1]吉娟,杨雪源.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5):1708-1710.

[2]陈富祺.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5):424-427.

[3]毛红群,栾超,宗文凯,等.白芍总苷联合左西替利嗪及他克莫司软膏治疗严重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12):891-893.

[4]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美容专业组.激素依赖性皮炎诊治指南[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9,38(8):549-550.

[5]李吉,肖潇,谢红付,等.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一种独立的疾病?[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4,43(10):641-642.

[6]孟祖东,吴方毅,王亚红,等.自血疗法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 36(30):7-8.

[7]顾恒.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40(1):5-6.

[8]孙小勤.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颜面激素依赖性皮炎54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5,47(4):31-33.

[9]徐爱琴,卢正文.徐宜厚教授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经验[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7):30-31.

[10]李红霞,杨惠君,卢东喜,等.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中医证型、病程、性别与蠕形螨检出率的关系[J].河北中医,2014,35(9): 1324-1325.

[11]王远红,于芳,孔兴.自拟连花清肤饮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76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5):574-574.

[12]魏桂芳,刘雪萍,何希瑞,等.地黄药理与临床应用[J].陕西中医, 2013,34(8):1073-1074.

[13]黎明.牡丹皮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 2(7):222-223.

[14]高光武,李玲.黄芩提取物的抗炎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0(6):550-552.

[15]范洪春.中药金银花的药用成分及临床药理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3):407-408.

[16]雷秋香,单彪,胡小倩,等.连翘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12,34(24):3802-3804.

[17]王颖异,郭宝林,张立军,等.知母化学成分的药理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0,28(12):110-115.

[18]陶春,宣丽颖,林琳,等.赤芍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9(2):198-201.

[19]陈智坤,梁呈元,任冰如,等.薄荷属植物挥发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3,25(6):856-861, 865.

[20]张克.甘草临床应用探讨及化学成份药理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5):63-64.

[21]张江安,于建斌,王宏瑾,等.盐酸依匹斯汀每日/隔日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1):62-63.

R758.29

B

1672-0709(2017)02-0149-03

2016-02-01)

猜你喜欢
连花清面部皮肤依赖性
关于人体面部皮肤菌群的研究进展
抗疫“神药”走到风口浪尖
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肉毒素治疗面部皮肤老化临床研究
连花清瘟治感冒,几个误区要注意
连花清瘟治感冒几个误区要明白
连花清瘟胶囊新说明书
大学生面部黑色素的测量和分析
比较不同部位皮瓣移植对于颜面部不同类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疗效
什么是药物依赖性?
关于N—敏感依赖性的迭代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