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京剧的程式化表演

2017-06-08 17:04干艺笛李馨瑶
艺海 2017年5期
关键词:京剧

干艺笛+李馨瑶

〔摘 要〕京剧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得以在今流行并继续发展,其原因与京剧独特的表演方式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京剧的程式化表演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自然有它独到的魅力。程式化表演归根结底就是“规矩”二字。

〔关键词〕京剧 程式化表演 舞台呈现 戏剧唱腔

当今社会谈到表演,世人都将目光锁定在三个方面:一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代表的体验派表演,二是布莱希特代表的表现派表演,而在中国,也有一种大家都关注,却又似乎不是那么关注的一种表演体系——以中国戏曲家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表演艺术体系。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不仅代表的是三种不同的表演方式,还代表了不同的戏剧思想和戏剧艺术流派,也更是代表了三种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

作为一个表演体系而言,梅兰芳代表的是京剧表演的精髓。不管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还是布莱希特体系,直至今天都被人们奉为经典,但是我们却对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艺术体系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我们自己民族的表演体系,我们应该花些时间和精力去认识和了解。

一、中国京剧的程式化表演

世界上有三大古老的戏剧: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如今,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都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有中国戏曲流传了下来,并且还在发展。中国戏曲是一种历史悠长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历经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豫剧、黄梅戏、评剧、越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除主要的五大剧种之外,中国的戏曲剧种约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更是数以万计。而京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直到今天依旧拥有着一大帮票友。这不由地让我们深思:中国戏曲,尤其是京剧,靠什么流传至今?

京剧的传承和发展,归根究底靠的是京剧的程式。因此,京剧的表演体系也被称为“程式化表演”。何为程式化表演?简而言之就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京剧的程式化表演便是在一个圈定的一亩三分田中演出一个世界的气魄,给京剧的艺术形式设定一个标准,使之成为一个规范化的形式,并传承和发展下来。京剧的高度程式化表演是京剧艺术体系不同于其它表演体系的重要特征,其程式化表演主要体现在舞台呈现和戏曲唱腔两方面。

二、舞台呈现的程式化

众所周知,京剧的基本功便是四功五法。四功是指唱、念、做、打,五法是指手、眼、身、法、步。京剧表演注重演员形体身段的高度配合,同步协作。在四功五法中,许多形体动作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既不能乱用,更不能乱做。在京剧表演中,舞台呈现的程式化主要是动作的规范化和脸谱的模式化。

1、动作的规范化。京剧舞台表演不同于其它的表演形式,人物的动作并非对生活中的动作的直接模仿,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粉饰乃至夸大的艺术再加工,使其成为一种规范化的艺术形式。这类动作的程式抓住了大众生活中某一情节、某一人物、某一动作最为突显的特点,从而可以展现不同行当、不同人物的性格和身份。正所谓:“老生要弓,花脸要撑,小生要紧,旦角要松,武生在当中。”在京剧表演中,不管是开门关门、骑马乘车、上山下楼都有一套完整的、相对固定的表演程式。譬如武戏中的“起霸”,即武将上阵之前所做的一系列动作:整盔、束甲等。再如在京剧的程式化表演中,夜行、巡营、秘密侦查等行动则用“走边”来表现。

京剧的表演根据故事人物的特点和性格的差异,用不同的程式动作来表现。京剧的程式化表演就是按照规范的动作进行表演,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程式和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在表演中,演员不需要再用台词向观众交待当下的行动,观众可根据这些表演的程式便可知晓演员动作的含义。在我看来,京剧的程式化表演考验的不仅仅是演员对于“规矩”的掌握,还有观众对京剧表演程式的了解。

2、脸谱的模式化。京剧脸谱可谓是中国京剧的一大特色,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脸谱的化妆程式主要还是根据表演的需要,用于表现不同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脸谱的化妆夸大了人物的五官和肤色,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如生行所采用的抹彩和净角、丑角的勾画脸谱。不同的行当所画的脸谱也是不一样的,“生”、“旦”面部化妆简单,主要是拍粉、晕胭脂、画眉毛等,统称“俊扮”、“素面”;武生的粉底要涂得厚且红,并在眉间画出一道红,让人感到豪情万丈。丑角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有不同的画法,主要是由线条、色彩、谱式构成,丑角的化妆统称为“勾脸”。

众所周知,中国的京剧,不同的脸谱代表不同的角色。在歌曲《说唱脸谱》中就有唱道:“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由此可见,不同的脸谱代表着忠奸善恶等不同人物:红色的脸谱象征着忠义耿直,如三国中的关羽。黑色的脸谱象征性格严肃,一本正经,如《铡美案》中的包公,还象征着豪爽威武,如三国戏里的张飞;白脸象征着奸佞多疑,如三国戏里的曹操。蓝色的脸谱代表性格刚直,如《连环套》里的窦尔敦。紫色脸谱表现人物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金脸一般用于神仙一类的角色,让人感到庄严威武。除此之外,还有绿脸、粉脸等。

正是因为脸谱的模式化,在京劇表演中,不需要特地向观众介绍人物,单凭角色面部的化妆和脸谱的颜色,观众就能够清楚分辨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无论是京剧动作的“规矩”还是脸谱的模式化,都使得京剧变得更加精简,直截了当。让观众在观看京剧的过程中,不会觉得拖沓,而是可以直观地知道人物的身份、性格、行动。我想,京剧能始终拥有许多票友,跟京剧带给观众的这种独特的观影体验是分不开的。

三、戏剧唱腔的程式化

京剧靠唱,所谓的“唱”实则是指唱腔和唱词,而这两者也有其规范。唱腔的程式即是京剧声腔,主要以“西皮”、“二黄”为主,即所谓的“皮黄腔”。京剧中的音乐属皮黄系统,同时学习并整合了昆曲、梆子等声腔的音乐元素。“西皮”唱腔一般高亢通亮,总体音区偏高,包括导板、慢板、原板、二六、快板、散板、摇板、回龙等板式。“西皮”唱腔多用于表达明快、欢乐、亢奋、奔放的情绪,表现喜剧性和愉悦性。“二黄”整体音区偏低,旋律色调沉稳凝炼,节奏激烈时,多用于表现悲愤的人物情绪,反之则用于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在京剧中,尽管不同的行当在唱腔上大体相通,但还是有些许不同的规矩,如老旦为了展现中年妇女的沧桑和苍老,其唱腔一般较高。

京剧的唱词称为“念”,不同的行当有不同的念法,主要靠语调的高低变化来实现。一般来说,花旦和丑行念“京白”,须生、武生、小生、花脸、老旦和青衣念“韵白”,“小白”主要是为了突出地方特色和人物性格才使用。

京剧唱腔虽有一定的规范,但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演员在表演中,可以根据自身对故事情感的理解,对板式和唱词做出些许调整。因而,即便是同一角色,不同的人演也会有不同的韵味。

四、京剧程式的可塑性

京剧的程式化表演以极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区别于其他两种表演体系。在京剧的表演过程中,演员按照固定的程式进行表演,但在表演的过程中依旧不断探索表演的创新点。而观众则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通过已知的程式来了解整个故事,并在固有的程式中看到演员创新性的表演。如此一来,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能在京剧程式化的表演中寻求到新的领悟。在我看来,京剧能够流行至今,与程式化表演带给演员和观众独特的体验是分不开的。

因而,综上所述,京剧的程式化表演就是一种规范,是固定的。但是在表演程式的运用上却是千变万化的。同样的表演程式,不同的演员会有不同的表演和艺术效果。倘若一味按照程式规范来表演,并不能创造出真正打动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更不能真正地把京剧的韵味展现出来。所以,一个京剧角色形象的诞生,必须是在遵循程式规范的基础上,还要有独立的艺术创造力。正是由于京剧的程式化表演不是一味地抄袭和摹仿,京剧产生了许多不同的风格流派,充满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创造。譬如京剧旦行的梅巧玲、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这四位都是中国京剧不同时期的旦行翘楚。在他们的表演中,虽然沿用了京剧固有的唱腔程式规范,但在唱腔的节奏、旋律、韵味等方面却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要求,于是有才能的艺术家便能在程式的“禁锢”下大显身手,创造出新的京剧韵味,这种变化正是程式可塑性的表现。

在看待京剧程式化表演方面,我们理应看到在严格死板的程式下仍有自由活泼的天地。中国京剧之所以还能继续传承并发展,跟程式化表演的特色密不可分。程式化表演作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对世界的表演方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即便程式表演是“带着镣铐跳舞”,但程式化表演的可塑性依然值得人们重视和探索。

猜你喜欢
京剧
现代京剧《冰道》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京剧表演开始了
看大戏
——京剧
关于京剧穿越历史传唱不息的思考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
京剧中的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