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患儿不同过敏原检测方法的应用价值

2017-06-09 15:59王小媛翟晓艳朱小英王颖娟林凤萍冯玉婷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斑贴性皮炎过敏原

曹 伟, 徐 婷, 王小媛, 翟晓艳, 朱小英, 王颖娟, 林凤萍, 冯玉婷

(陕西省宝鸡市中心医院 皮肤科, 陕西 宝鸡, 721008)



异位性皮炎患儿不同过敏原检测方法的应用价值

曹 伟, 徐 婷, 王小媛, 翟晓艳, 朱小英, 王颖娟, 林凤萍, 冯玉婷

(陕西省宝鸡市中心医院 皮肤科, 陕西 宝鸡, 721008)

异位性皮炎; 过敏原; 点刺试验; 斑贴试验; 血清IgE检测

异位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瘙痒性、复发性皮肤炎症性疾病。患者及其家属有“遗传性过敏体质”[1], 中国的发病率为3%[2]。过敏反应在该病皮肤炎症启动及加重过程起重要作用[3], 临床常用血清IgE检测AD过敏原分布情况。但AD发病机制复杂, IgE所代表的Ⅰ型过敏反应不能全面反映过敏情况。本实验通过点刺试验、斑贴实验及血清IgE检测这三种方法对AD患儿过敏原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宝鸡市中心医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门诊确诊[1]并行过敏原检测的AD患儿194例,男105例,女89例,平均年龄10.9岁。其中点刺试验共93例,男53例,女40例; 斑贴试验共55例,男20例,女35例; 血清IgE检测46例,男24例,女22例。对照组为健康同龄患儿。排除标准: ① 已知明确致病原因及不能配合操作的AD患儿; ② 试验前2周内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 1周内用过抗组胺药的患者; ③ 伴脂溢性皮炎、银屑病等其他皮肤病患儿。

1.2 检测方法

1.2.1 点刺试验方法: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胺阳性对照、一次性变应原及点刺针均由Allergop-hanna公司提供。过敏原品种选择25种最常见的过敏原,分别为法桐禾本科艾蒿等。取两前臂屈侧为皮试部位,用水、酒精清洁试验部位皮肤,待皮肤干燥、皮温恢复正常后,从左臂外侧由下而上垂直点刺皮试液,每点计量为0.02 mL, 每点间距4 cm, 25种过敏原分别排列于两侧前臂, 5 min后逐个擦去皮试液, 20 min后观察皮试结果。测试经培训的医生专人操作。以变应原风团平均直径大于或等于组胺之平均直径者判定为阳性。

1.2.2 斑贴试验方法:采用北京百亿怡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的皮肤斑贴试验诊断试剂盒。所测致敏物19种,包括氯化钴硫酸镍基混合物等。按照斑贴试验诊断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操作。每例患者均以标准方法将受试抗原贴敷在背部脊柱两侧, 48 h除去,判读结果。斑贴试验期间局部切忌湿水,抓挠。

1.2.3 IgE检测方法: IgE检测采用德国敏筛定量过敏原检测系统(德国MEDIWISS公司),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总IgE及过敏原18种,包括户尘螨屋尘矮豚草等。抽取静脉血2 mL, 3 000 r/min离心15 min, 以1∶25稀释,洗匀器上室温孵育45 min, 清洗后加入250 μL碱性磷酸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室温孵育20 min, 加入250 μL底物,室温孵育20 min, 冲洗后终止反应。干燥后, 在Rapidreader上根据着色深浅读出结果, >0.35 IU/mL为阳性。

2 结 果

93例AD患儿点刺试验结果见表1。93例患儿点刺试验检测发现,在25项检测项中阳性率高达40%。与正常对照相比,吸入性过敏原中艾蒿、杨树、杂草、粉尘螨、屋尘螨、霉菌阳性率显著增高,食物性过敏原中牛肉、花生、鳕鱼阳性率显著增高(P<0.05)。55例AD患儿斑贴试验结果见表2。55例患儿斑贴试验发现阳性率高达42%。与正常对照相比,硫酸镍、巯基混合物、重铬酸钾、甲醛、溴硝丙醇、芳香混合物、黑橡胶混合物、对苯二胺基质敏感阳性率显著增高(P<0.05)。46例AD患儿IgE检测结果见表3。46例患儿血清IgE检测发现阳性率为2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总IgE显著增高,吸入性过敏原中户尘螨、猫毛狗毛阳性率显著增高,食物性过敏原中仅牛、羊肉两项阳性率较对照显著增高(P<0.05)。

表1 AD点刺检测比较表[n(%)]

与AD阳性比较, *P<0.05, **P<0.01。

3 讨 论

A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及皮肤屏障功能缺陷等因素有关。目前大部分研究[4]认为,过敏反应在A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临床也发现患儿血清IgE增高及嗜酸细胞增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上述两种检验已成为AD的常规检测项目。但理论上认为IgE介导是Ⅰ型过敏反应,而AD往往表现为Ⅲ、Ⅳ过敏反应介导的湿疹样改变,那么临床常用的点刺试验及斑贴过敏原检测能否对AD的过敏原体系进行有益的补充,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一些探索。钟韩荣等[5]认为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slg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相关性好。Calabria等[6]报道,血清slgE检测过敏原和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率无显著差异。邵依等[7]却发现点刺试验与血清IgE检测无明显的相关性。关于斑贴实验在AD患儿中的应用研究目前仍较少。

表2 AD斑贴检测比较[n(%)]

与AD阳性比较, *P<0.05, **P<0.01。

表3 AD血清IgE检测比较[n(%)]

与AD阳性比较, *P<0.05, **P<0.01。

本实验发现, AD患儿男女比例无显著差异,大部分患儿均能接受这三种过敏原检测方法。点刺试验在AD患儿中过敏原阳性种类比例达40%, 特别是对艾、霉菌等吸入性过敏原及牛肉、鳕鱼、花生等食入性过敏原较敏感,这可能和患者本身处于高敏状态有关,这些过敏性物质在AD过敏体质的基础上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病情。血清IgE检测过敏原阳性种类比例占21%, AD患儿总IgE明显增高,阳性率超过60%, 这与大部分的临床研究[8]一致。吸入性过敏原中户尘螨、猫毛/狗毛阳性率增高,食物中仅牛、羊肉两项增高。这说明屋尘、动物毛发有可能诱发AD, 与临床表现相符。

斑贴试验对接触相关过敏性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主要反映了Ⅲ、Ⅳ型变态反应的情况,在AD患儿中较少应用,相关研究更少。本实验发现斑贴实验的过敏原阳性种类比例达42%。在诸多过敏性物质中硫酸镍、巯基混合物、重铬酸钾、甲醛等阳性率较高,其中硫酸镍见于金属佩物、不锈钢等含镍物品,巯基混合物多应用于橡胶产品中。重铬酸钾用于制造火柴、铬颜料,并供鞣革、电镀、有机合成等方面。甲醛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消毒剂及防腐剂在化妆品、建筑材料、服装、衣料中均有添加,它不但容易引发过敏,使用剂量超标更会引发中毒及慢性皮炎类疾病。溴硝丙醇在香波、香酯和霜剂的加工过程中使用,主要起到防腐、抗菌作用,在以往的试验中较少检出。作者发现它的阳性率也较高,对苯二胺具有强烈的致敏作用,多用于染发剂中,李林峰[9]认为对苯二胺是诱发面部过敏的重要原因。芳香混合物作为香料普遍添加于护肤品、日化产品中,也是报道较多的致敏物[10], 仅次于硫酸镍,本研究也证明阳性率高达50.9%。

通过本次系统的过敏原检测研究,作者发现三种不同的检验方法中点刺试验和血清IgE检测阳性率高,过敏原种类不但有重复现象,而且点刺试验发现的过敏原种类更多,这可能和患儿皮肤较敏感,作为体内试验的点刺试验更能反映即时的过敏状态。

[1] 陈艳, 郝飞. 特应性皮炎研究现状[J].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5, 31(2): 84-86.

[2] 张秀钦, 程波, 罗丽平, 等.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新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26(10): 65-66.

[3] Zhang H, Guo Y, Wang W, et al. Mutations in the filaggrin gene in Han Chinese patients with atopic dermatitis[J]. Allergy, 2011, 66(3): 420-427.

[4] Kumar M K, Singh P K, Patel P K. Clinico-immunological profile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severity of atopic dermatitis in Eastern Indian children[J]. J Nat Sci Biol Med, 2014, 5(1): 95-100.

[5] 钟韩荣, 余晓娟, 壶少芝, 等. 血清特异性IgE水平与标准化皮试在哮喘患儿特异性诊断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医师杂志, 2006, 8(11): 1565-1566.

[6] Calabria C W, Dietrich J, Hagan L. Comparison of serum-specific IgE (ImmunoCAP) and skin-pricktest results for 53 inhalant allergen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hinitis [J]. Allergy Asthma Porc, 2009, 30(4): 86-96.

[7] 邵依, 李红文, 张江安, 等. 特应性皮炎患者过敏原两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2, 26(7): 615-616.

[8] 余碧娥, 田润梅, 康克非, 等. 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lgE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0, 33(4): 227-228.

[9] 李林峰. 接触性皮炎与皮肤变态反应[M].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2: 752-753.

[10] 黎伟珍, 张弘. 106例面部皮炎斑贴试验结果分析[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2, 28(10): 752-753.

2017-01-11

陕西省宝鸡市卫生局科研立项课题(2012-15)

冯玉婷, E-mail: id_caowei@sina.com

R 753.2

A

1672-2353(2017)09-152-03

10.7619/jcmp.201709045

猜你喜欢
斑贴性皮炎过敏原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空气污染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发病机制及治疗
过敏原检测真的准确吗
针刺结合神阙拔罐治疗面部接触性皮炎验案1则
斑贴试验在化妆品行业的应用
不同剂量和不同剂型甘草酸苷制剂对甲醛和硫酸镍皮肤斑贴试验的影响
药物斑贴试验对儿童迟发型药物超敏反应诊断的探讨
复方甘草酸苷对皮肤斑贴试验的影响
面点制品中食源性过敏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