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岁儿童31 d反复再入院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7-06-09 15:59董凯琴徐金梅孙姜明徐振兴魏文凭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支原体儿科出院

陈 晓, 董凯琴, 张 融, 杨 勇, 徐金梅, 孙姜明, 徐振兴, 魏文凭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儿科, 江苏 扬州, 225001)



0~14岁儿童31 d反复再入院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 晓, 董凯琴, 张 融, 杨 勇, 徐金梅, 孙姜明, 徐振兴, 魏文凭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儿科, 江苏 扬州, 225001)

31 d内反复再入院; 危险因素; 院内感染

住院儿童出院后31 d非计划再入院是导致患者负担加重和社会卫生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1], 也是增加儿童反复抗生素暴露及静脉输液的重要原因之一[2]。目前,国际上对再入院的研究主要涉及内科及外科疾病,对于儿科患者的再入院进行单独分析的未见系统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对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2年内反复再入院患者进行现状分析,探讨出院后31 d非计划再入院危险因素,为医疗质量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本院数据信息系统,提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出院的220例儿童数据,包括年龄,性别,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时间,出院时间,医保类型,住院费用,住院号等。研究组入选标准: ① 出院31 d内因相同或相关疾病非计划再入院患儿; ② 相同疾病:指前次入院与再入院ICD疾病代码相同; ③ 相关疾病:指前次入院的并发症和前次入院疾病复发或恶化; ④ 出院再入院时间:指患者出院当天开始到再次入院当天的间隔时间≤31 d[3]。对照组:选取相同年份,相似年龄组31 d内单次入院的病例为对照组。2组儿童的年龄,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调查方法

① 调查表格:采集数据前先设定表格,资料收集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营养状况、早产、母乳喂养、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激素使用、两联抗生素的使用、基础疾病、哮喘、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喘息史、被动吸烟、父母过敏史、院内感染、家长感染、出院依从性、家庭经济、父母文化程度、居住地点、医保类型、第1次住院诊断、住院时间、第2次住院诊断、第2次住院时间、2次住院间隔时间、2次住院的费用。② 资料收集:将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共9 456份病例应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再入院病例220组建立数据库。调查开始前对参与调查的医生进行培训,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调出相关数据,资料不全的通过电话形式与家长沟通采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再入院患儿信息进行描述,然后通过t检验和χ2检验对影响再入院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对单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

2 结 果

2.1 性别、年龄、病种分布

本院2年出院总患者9 456例, 31 d再入院450人次,占总出院人次4.8%, 再入院人次最多1个月3次, 2次住院为绝大数,成功回访374人次。从性别年龄分布看,男性多于女性,分别为118人和69人,年龄分布1岁以内占34.2%, 1~2岁占18.7%,合计占52.9%, >2~3岁再入院11.8%, >3~4岁再次上升为18.2%, 后呈逐年下降趋势。从再入院病种分析看,居首位的为支气管肺炎,散发性脑炎占第2位。

2.2 平均住院时间和出院-再入院间隔时间平均分布情况及2次住院费用比较

患儿首次住院平均时间7.52 d(标准差2.273 d), 出院后再入院平均住院时间8.3 d(标准差2.757 d), 再入院间隔时间1~7 d 68人(36.4%), 8~14 d 43人(23.1%), 15~21 d 37人(19.8%), 22~31 d 39人(20.9%)。一项欧洲和美国的比较研究[4]认为, 7 d内再入院主要反映住院服务质量,如因过早出院而再入院,院内感染问题; 8~31 d再入院主要反映患者疾病的严重性或基础疾病等。第1次住院平均费用4142.42元,第2次住院平均费用4472.53元。

2.3 31 d内非计划再入院单因素分析结果

通过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支原体感染、两联抗生素使用、基础疾病、哮喘、湿疹、被动吸烟、院内感染、家长感染、父母文化程度9个变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1 d再入院单因素分析结果[n(%)]

2.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根据单因数分析筛选出的9个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支原体感染、基础疾病、被动吸烟、院内感染,家长感染,父母文化程度6个变量为反复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联抗生素使用及湿疹,哮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关于再入院的研究,近几年报到较多,主要集中在成人,但是对儿童再入院研究未有报到,虽然大部分再入院是不可避免的,但9%~48%的再入院是可以预防的[5-6], 本文通过2年住院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研究儿童31 d反复再入院危险因素,从而提出干预措施,为医疗质量提高提供科学根据。

从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分布1岁以内占34.2%, 是再入院的主要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 3~4岁又出现再次上升,后又下降,这提示1岁以内婴儿免疫力功能低下,是再入院的主要因素,故此年龄段出院后30 d内需减少外出,避免接触患患者群。3~4岁年龄段,再次感染概率增大,可能与出院后上幼儿园、外出活动增多等有关。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分析:首次住院平均7.52 d, 再次住院时间8.3 d, 第1次住院平均费用4 142.42元,第2次住院平均费用4472.53元。第2次住院费用明显高于第1次费用,提示出院后再入院疾病治疗难度增大,治疗时间明显延长,从经济上、误工上及患者用药强度上都明显提高。

表2 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

本研究对187病例组反复再入院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支原体感染、基础疾病、被动吸烟、院内感染,家长感染、父母文化程度6个变量,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这6个因素可能是本地区儿童反复再入院独立危险因素,从这6个因素分析看再入院危险因素中有患者本身因素、医院感染因素、家长因素,患者因素中支原体感染和基础疾病为主要危险因素。研究[7-10]显示,支原体感染CD3、CD4明显低于正常儿童, CD3、CD4的显著下降,说明机体的T淋巴细胞活动受到抑制,引起再感染概率明显增高,合并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再感染概率也会增多。本组研究资料中合并基础疾病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支气管发育畸形,粒细胞缺乏症等,所以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出院后应注意护理,因其再感染概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研究显示,被动吸烟,烟草暴露会影响儿童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唾液溶菌酶和IgG、IgA、IgM等指标,上述指标随被动吸烟量的增加而降低,同时被动吸烟量增加儿童呼吸系统感染比例。另有研究[11-15]显示,被动吸烟儿童血清IgE浓度高于非被动吸烟儿童。本研究显示,被动吸烟是患儿的再入院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考虑儿童的被动吸烟影响到患儿的免疫系统及呼吸道的屛障功能[16-20]。院内交叉感染,与患儿密切接触的家长身体状况,也是患儿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同病房的交叉感染、家长感染可能在出院时处于潜伏期,出院后发病, 7 d内再入院患者要考虑这方面因素,所以应该提高病房管理,加强相关宣教,有助于降低此方面因素导致的再入院[21-25]。本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也是引起再入院的因素之一,文化素质的提高,卫生知识了解的全面,能够提高患儿的合理护理水平,减少患儿的再入院率。

[1] Rick Mclean, Kumara Mendis, JoeCanalize. A ten-year retrospective study of unplanned hospital readmissions to aregional Australian hospital [J]. Australian Health Review, 2008, 32(3): 537-547.

[2] 赵永利, 刘正娟, 王玉川. 儿童反复肺炎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1, 13(12): 962-964.

[3] 周念松, 张俊. 北京某三甲医院31 d内非计划再入院研究[J]. 中国医院管理, 2010, 30(4): 18-20.

[4] Gert P W, Ronald J L, Ilmo Keskimaki, el al.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hospital readmissions and related utilization in Europe and the USA[J]. Health Policy, 2002(61): 269-279.

[5] 杨辉, ShaneThomas. 再入院: 概念, 测量和政策意义[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9, 16(5): 113-115.

[6] 刘娟 杨栋. 某院31 d内再入院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1, 18(6): 22-24.

[7] 楼兰芳, 李小兵, 张兰青. 小儿支原体感染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红细胞免疫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3): 385-387.

[8] 严永东,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变化及匹多莫德的治疗作用[J]. 临床儿科杂志, 2008, 26(7): 570-572.

[9] 季伟, 陈正荣. 2005—2011年苏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病原学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3, 47, 495-503.

[10] Gresina N T, 季伟. 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前期病毒或支原体感染与鼻咽部定植菌之间的时间相关性[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4, 29(10). 728-731.

[11] 徐迎春, 施卫星. 儿童免疫力低下与环境污染物质中暴露的关系研究[J]. 浙江医学, 2009, 31(7): 1028-1031.

[12] 林楚君, 徐武秀, 徐武敏, 等. 不同家庭控烟方式对婴幼儿可替宁水平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影响[J]. 预防医学, 2016, 28(9): 896-898, 902.

[13] 顾红丹, 王会来. 温州市学龄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状况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6, 31(9)1954-1956.

[14] Takahashi H K, lwagaki H, Hamano R, et al. Effect of nicotine on IL-18-initiated immune response in humam monocytes[J]. Leukoc Biol, 2006, 80(6): 1388-1394

[15] 李芳.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15, 7: 131-132.

[16] 李玲燕. 随访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再入院率的影响[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4, 28(12): 1255-1257.

[17] 丁芸, 戚德清. 主动干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高血糖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1): 48-49.

[18] 张婉怡, 刘畅, 张淑兰, 等. 佳木斯市2010~2014年入院儿童典型呼吸系统疾病流性特征分析[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6, 39(6): 68-69.

[19] 李自华, 胡振, 方玉蓉, 等. CD64、CRP、IL-6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2, 18(4): 536-538.

[20] 王磊, 潘家华, 陈信, 等. 降钙素原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J]. 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7): 1106-1106.

[21] 刘媛媛, 李珊, 李宁, 等. 儿科住院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调查[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4(1): 1-4.

[22] 张迎秋. 国内巨细胞病毒感染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09, 1(3): 285-287.

[23] 朱宗涵. 新世纪儿童健康事业的挑战和策略[J]. 中华儿科杂志, 2000, 38(5): 267-270.

[24] 郭积勇. 北京卫生防疫史料[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9: 781-785.

[25] 周均华. 患儿合并医院感染临床特征观察[J]. 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11): 1682-1683.

2016-12-17

江苏省扬州市科技局课题资助项目(2015040)

R 195.1

A

1672-2353(2017)09-215-03

10.7619/jcmp.201709072

猜你喜欢
支原体儿科出院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藏羊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猪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防治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鸡败血支原体的流行特点、鉴别诊断及防治
反复发烧、咳嗽,都是肺炎支原体惹的祸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第五回 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