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三园”奔小康
—— 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走笔

2017-06-15 14:03
当代贵州 2017年23期
关键词:黔西县海子农家

文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付 松

建好“三园”奔小康
—— 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走笔

文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付 松

这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乡愁之地,一个“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的乡村试点,一个景如其名、发展迅速的后起之秀。

特色民居、毛竹栅栏、雕花窗户、古朴路灯,这是一个精心布局、靓丽别致的农家小院;

天然湖泊、红木栈道、亭台楼阁、清幽小径,这是一幅山水灵动、清幽静谧的乡村图画;

农业观光、果蔬采摘,交通便捷、区位凸显,这是一个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

这是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乡愁之地;一个“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的乡村试点;一个景如其名、发展迅速的后起之秀。

2016年,海子村先后被评为全省“十佳美丽乡村”和“全国最适宜人居乡村”。

“5月12日,海子村接受2017年全省第一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检阅,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认同。”黔西县政协副主席、林泉镇党委书记罗成说, 近两年来,林泉镇按照“依山傍水、显山露水、露出田园风光”的理念,不断推进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初步形成了“山上果园、山下田园、秀美海子”的立体发展格局。

致富果园一花一木系百姓收入

对于石漠化程度较深的黔西北来说,山水相间、良田千亩的海子村算是一块富庶之地。站在海子湖旁边的观景台上眺望,缓坡丘陵错落有致、蔬菜水果绿满山头。

良好的地理条件和产业基础,成就了海子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与富学乐美“四在农家”为主要内容的鲜明特色。

2015年12月,林泉镇万亩猕猴桃基地海子生态农业种植园启动建设,种植园总面积1000亩,总投资1500万元,种植区覆盖贫困户75户230人,涉及农户267户。

“267户农民以确权的土地1000亩入股给企业参与猕猴桃种植园建设,形成了每年每亩500元的保底红利,三年递增10%的持续分红机制。”罗成说,土地入股后,农民还可以在种植园务工,实现年人均收入1.5万元。

目前,园区除种植猕猴桃之外,还辅以车厘子、脆红李、青脆李、玛瑙樱桃等果树以及生态酒庄、农家餐馆、微耕体验园等设施,着力打造集培训、观光、餐饮、休闲为一体的大健康山地休闲园。

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海子村的农业产业链条越做越长。

——通过引进农业产业发展公司4家,村组建合作社7个,整合林业、水保、扶贫、农业以及一二三产融合试点项目,撬动民间资金带动产业发展。

——围绕农产品加工、包装、销售、服务等重要环节,规划引进果蔬精包装、深加工企业及电子商务、物流等企业入驻。

——探索集销售服务、实地采摘、饮食娱乐、休闲养生、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海子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利益链接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罗成表示,通过生产基地+企业+加工+销售+农旅结合的模式,使农村三大产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融长产业链,融出百姓富、生态美,融出田园综合体。

诗画田园一山一水促乡村旅游

“这里环境好、空气好、道路好,尤其乡村美景更是让人流连忘返。”贵阳市民陈中和说,每一次回毕节老家,只要有空他都会在海子稍作停留,看看熟悉的风景,静静浮躁的心情。

2016年7月,随着黔贵高速的建成通车,海子村融入了“贵阳一小时经济圈”。如何在贵州旅游“井喷”的势头中找到自身的发展路径,成为海子发展乡村旅游的当务之急。

“我们对此有底气、有信心。”罗成分析说,从交通条件来看,海子村除了黔贵高速之外,还有清毕公路、贵毕公路穿境而过,方便各方游客往来;从资源优势来看,海子村位于织金洞和百里杜鹃两大知名景区之间,又因其以田园风光和采摘体验为主而与两大景区有所不同,从而形成资源互补。

改造后的农家庭院及海子湖一角(林泉镇党政办供图)

“海子村的田园风光和生态旅游,能让远方的游客记住‘乡愁’。”林泉镇党委副书记、海子村第一书记谢伟说,海子村要用美景把游客留住,通过乡村发展激活旅游产业,让村民有更大的致富空间。

在黔西县林泉海子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带动引领下,海子的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休闲游憩旅游区、休闲采摘体验区、有机农业观光区、精品水果种植区等特色区域。

“海子湖中心的自然独岛上将建一个游客服务中心,环湖一周修建自行车道。”对于景点的打造,罗成的心中有一幅图画:以海子湖为中心,建设配套的生态公园、休闲广场、音乐书吧等,让村容村貌迅速提升,为乡村旅游蓄积力量。

在农业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资金的撬动下,海子村已逐步完善了路网、公厕、停车场、观光平台、露天游泳池、游客接待中心等公共设施,规划建设QQ农场、儿童游乐园等体验项目。

如今的海子村,正在向乡村旅游综合体的目标一步一步迈进。

幸福家园一户一策助同步小康

一组新旧图片对比,看出了海子的发展成效。

昔日坑洼不平的进村道路变成水泥硬化路,大小不一的田土变成了整齐划一的大棚,光秃秃的小山种上了绿油油的果树,破旧的农家土房改造成美丽的贵州民居,以前寸步不离的农具逐步走进“农耕博物馆”……

在蔡家寨,村民蔡世泰家的院门格外显眼,正上方的牌匾上用形楷写着“兰泰苑”三个字,这是蔡世泰和老伴杨庆兰的姓名组合,两旁挂着木刻楹联:大爱江山春正好,小康日月梦真甜。

“以前到处都是烂泥汤、土墙房,房前屋后乱七八糟、臭气难闻,现在村庄漂亮了,我们的思想也跟着变了,吃的讲营养、穿的讲时尚、住的讲舒畅。”谈起村里的变化,两位老人感概万千。

有实惠,才能鼓舞民心;有产业,才能持续发展。

在距离海子村蔬菜基地500米左右的山坡上,两台制作菌棒的机器发出轰鸣声,旁边43个食用菌大棚整齐排列。

“现在有二三十家都在等着,所以我得抓紧时间在这3个月生产20万吨菌棒出来,带领大家一起种植。”聚龙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白海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的规划,他流转的50亩土地,主要种植多肉花卉、香菇和草莓。

村民张军前些年一直在浙江从事服装设计,一个月有5000元左右的工资。前年听说家乡搞“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便回家搞了一个小卖部。“我还准备搞个采摘园,开个农家乐,这样既可以照顾老人孩子,又可以增加经济收入。”

60多岁的杨再强把家里十亩地全部入股,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的梦想。“保底分红6000元,加上打工,一年下来收入2万多元嘛。”

“三园”建设,让农民收入得到增加,让农村环境得到改善,让农业结构得到调整。林泉海子,正朝着百姓富、生态美的方向不断前进。(责任编辑/顾海凇)

猜你喜欢
黔西县海子农家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西江月·农家早春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乌江源百里画廊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农家望晴
作品赏析(3)
浅析黔西县易地扶贫搬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