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税”是店大欺客

2017-06-15 15:19
南方周末 2017-06-15
关键词:开发者虚构条款

朱迅垚

2017年6月10日,苹果终于将中国互联网的本土创新“打赏”写进苹果的开发者协议条款,并规定,苹果App内打赏必须使用苹果官方支付渠道——App内购,并向苹果支付三成分成。至此,4月底由微信打赏引发的苹果税之争以苹果的强势举措告终。

无论是中国的普通用户还是各类涉及付费打赏的平台公司,对苹果此举几乎是一致怒怼的态度。但如果我们回到苹果公司的内部规定本身来看,你会发现,苹果这么做,可能是某种一根筋的坚持。

苹果的开发者协议条款,类似于苹果对外的法律。在这个条款里,苹果一开始就规定,对App内购的虚构商品收取30%的抽成。对类似微信、知乎或者得到这些平台的打赏到底算不算虚构商品?严格意义来说,确实算是虚构商品,包括游戏的装备、直播的打赏,本质上和微信公号打赏恐怕都算是商品。因此,从抠字眼的角度来看,苹果的顽固也许能够理解,它要防止有一些个案轻易突破规则之后造成苹果整体的规则失守,更何况,这里面涉及大量的利润,苹果也不想随便放弃。

可是,大部分人又都觉得苹果此举过于贪婪、不近人情,这也同样没错。一个很欣赏的作者在公众号或者知乎专栏写了篇好文章,读着不错,给人家作者打赏了10块钱,凭什么你苹果就要拿去3块钱,这不是店大欺客么?

客观上说,有垄断规模的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大公司,店大欺客的事情我们也并不陌生,也不是只有国外才有。微信为了防范阿里的扩张,直接在微信内部屏蔽淘宝链接,微信用户跟支付宝之间也没有办法连接。当然,2011年的时候,还出现过QQ和360让用户二选一的无耻争斗,用户们的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也阻止不了商业战争带来的负外部性。

垄断也许会让用户在短期内对它无可奈何,但长期来看,任何对消费者造成的效用损失都会带来用户忠诚度的下降。对于互联网巨头们来说,他们也必须学会与时俱进,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情况,用户的新需求。规则制定了当然要遵守,但是规则也从来不是只有一种定法,针对越来越多元化的新情况,无妨修订一些非原则规则或者补充新规定。

“打赏”功能是中国互联网的发明,它就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新情况。在中国,打赏不仅是一种商业行为,后面还是一种中国式的社交和礼仪文化。打赏意味着一种欣赏、激励、馈赠乃至一种人情往来,收取高额的打赏税或者蛮横取消,都是不尊重用户也不尊重市场的行为,这种行为跟乔布斯以来苹果一直倡导的用户至上的企业最高价值观恐怕也是背道而驰的。

苹果也许没错,但要承担后果。2016年,苹果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有明显下降,在这其中,中国本土手机商的崛起起了重要作用,而本土手机商胜出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更能够本土化创新,也更能够去体察本土用户的需求。

任何时代,尤其是当下这样的商业时代,忽视用户需求、压制用户选择都是不理智的行为。短期内也许看不出,长期来看,一定会付出代价。事情都是慢慢起变化,变革都是悄悄在发生,谁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呢?

猜你喜欢
开发者虚构条款
虚构
虚构的钥匙
虚构
霸王条款等
“85后”高学历男性成为APP开发新生主力军
16%游戏开发者看好VR
商品不退换属“霸王条款”
浅议《合同法》中有关格式条款的规定
论提单首要条款的效力
完形填空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