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于学院不止于学院的“后学院”文创

2017-06-19 18:56向雪XiangXue
当代美术家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创艺术家学院

向雪 Xiang Xue

来于学院不止于学院的“后学院”文创

向雪 Xiang Xue

贰厂文创公园

#1

“文创”成为继“互联网”后的又一热词。在新旧交替、传统转型的时代,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设计师,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政府,大家都在寻找出路,国家战略将文化创意产业推上了时代风口,更增添了“文创”的热度。本文从文创产业的现状谈起,讨论了文创产业现存的问题和发展的机遇。

文创,后学院

贰厂文创公园“连州摄影展”巡展现场

“文创”成为继“互联网”后的又一热词,在这个人人都必须称文创的时代,起初听起来很文艺,现在听起来很噱头。在新旧交替、传统转型的时代,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设计师、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政府,大家都在慌乱中找出路,国家战略将文化创意产业推上了时代风口,于是乎众人趋之若鹜。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一夜成名或者一夜毁誉并存,这种无常使得我们既繁忙焦虑又内心不安,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毫无安全感,因为它总是转瞬万变。

文创的现状

也许是国家战略,也许是经济所趋,也许是内心自觉,文创成为下一轮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文创基地如雨后春笋,创意市集热闹非凡,非遗论坛如火如荼,非遗传人被视为瑰宝,即使门可罗雀,文艺书店也越来越多,众多文化创意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异军突起。然而,就目前而言,全国优秀的文化内容和文创产品乏善可陈,存在产品形态单薄、工艺粗糙、毫无生气、原创性不足等问题。而且多以市场驱动为导向,并以商业产品生产为目标,作品难免落入商业化、模式化、庸俗化的模式中,这种商业利益驱动下急功近利的发展状态,也难以为创意经济的发展带来持久稳定的推动力。

做文化创意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磨砺,如果把文创当作一门赚钱的生意,也许不是一个好的抉择。王尔德说:“我能抗拒任何事物,除了诱惑。”做纯艺还是赚钱?理想还是现实?坚持还是妥协?真是痛苦的抉择。我们在时代的浪潮冲来冲去,几经沉浮,几经折腾,到底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在内心深沉处我们无法逃避的这个曾经想逃避的哲学追问。

大梦觉犹眠

现在的人做一件事情,很多时候会先问“这有什么用?”但是却很少有人会想“这件事情有没有意思?”“有意思”是个有趣的词,或许现在的我们都太过于没有意思了,不是吗?16年前的川美戏剧社和8年前的创意市集,因为没有目的性,其实验精神和创意生发是纯粹的、鲜活的、生猛的,是我和一群年轻人激情青春的写照,是一种撩动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人到了一定岁数,少了些少年的勇气和无畏,多了些中年的节制和畏惧。关于文创要么做好要么不做,如果没有好的质量、没有意思,我宁愿不做。

多年来,我一直在深思文创的问题与出路。在今天,无论是台湾文创模式还是北京故宫的创意产品显然都不具有可复制性,因为文化的魅力在于它的独特性和唯一性。现在文创最大的问题就是产品、创意、工艺、品牌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大众的审美意识和文创认知还有待提升,普及大众美学的画廊、展览馆、博物馆也比较稀少,文化艺术与大众的交流平台很少且姿态高昂。

时代急速变迁,有些老的东西丢失了,新的却还没有被建立。传统手工艺如何在现代重生?文创的活态环境如何建构?这些问题似乎一直是个悬而未解的疑难杂症。于是我们理应该静下来,梳理这些问题,思考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重新出发。当我们逐渐富足的时候,我们的价值取向和认知将被逐渐重构,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将被重构。

贰厂文创公园的涂鸦墙

关于后学院

我们身处后现代、后世博时代,“后”便代表了一种超越、颠覆和批判。后学院,我们来于学院又不止于学院,以“后”的思想去探讨、研究,使一般意义上的学院艺术呈现出超越“学院”原有含义的观念追求,我们带着革新的力量,既秉持学院派的学术精神,追求观念创新,关注国际前沿问题,又尽力摆脱“学院派”陈旧的格局,打破象牙塔的壁垒,坚守严谨、批判的信念与原则,注重视觉产品与艺术作品中的创造性、实验性与独立性。

“后学院”以跨界思维践行跨文化、跨领域、跨媒体的融合,以“产学研创用”为一体的完整循环,无论是艺术还是设计产品,更注重当代性,与时代当下的对应;更注重个体的生命感知和生活体验,激活个性尊重个性表达;更注重与社会现场的链接,探索艺术公共场域的参与性,对社会的影响力和推动性。后学院希望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创研究与生产平台,一个链接艺术与社会的直观的平等的交流平台,从而能够创造出一片新的文创土壤去滋养它,让其发展。

柳宗悦曾经说过“美不能只局限于欣赏,必须深深地扎根于生活之中,只有把美与生活统一起来的器物才是工艺品。如果工艺的文化不繁荣,所有的文化便失去了基础,因为文化首先必须是生活文化。”如果我们抽离、消退了文化创意和民艺的生产语境,我们做的作品是形式化的,僵硬而毫无生机的,所以,我们要重构一种生活方式,以真诚而朴实的生活态度去感知日常,把日常生活与创作世界融为一体,创造出更有精神世界和生活情趣的作品。于是在学校关于文创与传统活化的研讨会上,我提出了“四化”:民众化、公共化、日常化、品牌化。

贰厂文创公园

后学院希望搭建这样一个既学术又轻松的平台,重置艺术与日常生活,让艺术与设计产品真正驻扎到城市的核心,驻扎到大家的生活中,驻扎到大家的心中。

尘归尘,土归土

艺术家并非我们看到的外相那样狂放不羁或是浪漫潇洒,创作是个孤独行为。完全而真实地表达自己很难,所以大部分时间他们是在孤独的状态下与自己精神对话,甚至迷恋那种忘我的状态,凝视周遭,审视内心,去记录那些伤痕、欲望、挣扎、不安、焦虑、情感,它们和生命纠缠的每个瞬间,去传递对人生的体悟、生命的感知、个人审美品位,正是生命的丰富赋予作品复杂含义,而作品的美妙在于它的丰富与无限的可能性。

在与几十个艺术家和设计师面对面的交流中,没有那些虚假玄乎的宏伟叙事,也没有讨巧市场的流行作品。我看到的是撕了重来、自我否定的勇气;苦行丝绸之路,风餐露宿去追随古人的虔诚;没有创新就停顿的真诚,我感受到的是那种饱和的生命力、真诚的艺术态度和对艺术本体的深刻思考。我被他们的勇气、纯真、真诚所感动,我想把这份感动与诚恳分享给大家。

不管外界关于文创的事件有多喧嚣,也无论是传统还是当代,经典还是潮流,样式不是标准,本质才是区分。好的艺术家就是好的艺术家,好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真文艺就是真文艺。

于是尘归尘,土归土。我们这个时代,欲望浅淡,风平浪静一些,反而看得清楚未来。

“Post-Academy” Culture Creative Which Originated from Academy but Goes Beyond Academy

“Culture creative” has become the hot words after “Internnet”. In this era of transition from the old to new,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 the artists, designers, developers and government are all seeking the way out. The national strategy puts the cultural industry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era, which heats“Culture creativ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al opportunities of Culture creative industry, from its present situation.

Culture creative, Post-Academy

猜你喜欢
文创艺术家学院
陶溪川文创街区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