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泰坦尼克号’幸存率现象”素材运用指导

2017-06-22 08:12朱伟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18期
关键词:弱者

朱伟

素材运用指导

【2017年高考作文备考热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研究发现:“泰坦尼克号”船难中,二等舱票价是三等舱的1.8倍,幸存率是其1.6倍;头等舱是三等舱的3.5倍,幸存率是其2.5倍。可见票价与幸存率存在着紧密关联。而“泰坦尼克号”号称“永不沉没”,舱体设计并没考虑逃生因素,这种幸存率的差距是船体结构客观存在的一个意外后果。

美国独立宣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可社会学家认为,现代社会几乎是一艘“泰坦尼克号”:处于不同阶层的群体,面临着差别巨大的生存机会,哪怕大家都按章办事、一视同仁,完全遵循程序正義,不同的群体依然会因为各自社会地位的不同而面临着教育、就业、收入、健康、安全乃至婚姻等的巨大差异,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成员的个人境遇和人生轨迹。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不少于800字。

【名师题解】

阅读材料,我们可以做多向的思考与分析。

角度一:幸存率与票价存在紧密关联,这无关金钱,也无关地位,只是船体结构的客观存在。由此,这揭示了一个事实:购买力跟逃生存活机率存在着事实上的正关联。换言之,社会中人与人因为地位、财富、权力等因素而客观地存在着不平等现象。对此,我们要客观分析,既要正视这种不平等,更要分析其根源,尽量提出解决之道。因此,我们可以写“奋斗与创造”“生存与尊严”“差距与选择”等话题。

选材小贴士:这个角度的素材较为广泛,但难点也正在于此。写作中,需要避开泛泛而谈的,诸如“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社会生存竞争、为平等而努力斗争的社会革命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等,而是尽可能考虑在新型社会中,人与人、人与万物如何相处的,具有生活气息的素材。比如互联网医院消除地域医疗差距,微商大行其道,正是给人们提供了更多平等机会的可能。

角度二:有高山就会有深谷,有森林自然会有沙漠,既有陆地也有海洋,这是客观现状。这种差异现象同样存在于人类社会。我们只有正视不平等的客观存在性,深刻理解不平等背后的合理性,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中寻得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由此,我们就可以摆脱“消除一切不平等”的带有强烈理想主义色彩的思维惯性,能够心平气和地看待社会上的种种不平等现象,而后努力争取适合于自己的奋斗方式与途径,描绘“小人物也有春天,大人物自有承担”的社会图景。在此,可以写“尊重差异”“能力与价值”“积累与变革”等话题。

选材小贴士:在选择这一角度素材时,要注意既不可刻意强调社会的不平等性,视之为不可逆转的固有现象,又要避免出现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保守倾向。在写作中,要明确在社会关系中,个人的奋斗至关重要,但选择适合自己的奋斗之路尤为关键,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须知,强与弱、大与小是存在着相互转换的可能的。在此,总是能保持清醒头脑,善于为自己造势,实现困境突围、逆境崛起,进而实现自身奋斗目标的事例,是这一角度的首选。

角度三:社会的进步,终极目标是消除一切的不平等,这是“人人生而平等”的内在含意。在这方面,孔子也曾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必然导致了种种的不平等,诸如高与矮、胖与瘦、美与丑等的不平等,还有能力、思维、才华等的差别,若是强求一刀切的平等,不现实也无法达成。对此,我们应该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行使的是“不是我要杀了你,而是我宽恕你”的“真正的权利”,牢守尊重弱者的权益这一社会底线。在此,我们可以写“弱者,是平等的一极”“底线,需竭力牢守”“不平等,平等历程的必经之路”等话题。

选材小贴士:思辨是这一维度的鲜明特征。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平等,在某种程度上只需看看这个社会上的弱者即一目了然——弱者,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享受到了固有的社会权力?平等社会是在承认差距的基础上,全社会共同制定出可靠的体系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即弱者受保护,强者有制约,强与弱存在着较为通畅的置换空间。这种动态的平等是当下对平等最生动的描绘。在这一方面,社会“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写作素材。

【高分素材】

素材一:

一个社团的基本努力或许就是设法使其成员平等,但其成员个人的自尊心却总是希望自己出人头地,在某处形成某种对自己有利的不平等。

——德·托克维尔

只要世界上还存在一部分——不得不服从另一部分人的现象,平等就无从谈起。

——威·吉尔伯特

平等或许是一种权利,却没有任何力量使它变为现实。

——巴尔扎克

素材点拨:这三条名言,极具思辨性。德·托克维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不平等的根源在于内部成员的私欲——自尊心;吉尔伯特明显带有极端的平等意识,他为社会的平等划定了一条评判标准,社会群体中,一方服从一方,就是不平等的;巴尔扎克在平等方面的论述,显然是悲观主义者,“或许是权利”是他的内心意愿,但现实却很残酷,没有任何力量可使平等变为现实。写作中,通过对这则素材的分析、评判,社会平等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可以得到充分的阐述,文章的深度与广度也就有了保障。

素材二:

故宫建筑群烙印着鲜明的等级制度。中轴对称的布局——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体现皇权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左祖右社”的分布,对应着的是礼制思想中的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和重五谷、祭土地神等内容;“前朝后寝”的功能布局,更是对皇权的推崇;甚至是色彩的分布,宫殿上神兽的数量与大小,无不透露着等级森严的气息。

相对应的,古埃及的金字塔也是等级制度的产物。它那底座宽广塔尖孤立的格局,似乎正预示着社会阶层的分布实情,令人感慨不已。

素材点拨:这则素材是从建筑物的特点,反映出社会发展中事实上的不平等情况。这使得写作时,可以把眼光对准社会现实,通过对种种社会现象的分析,深刻地去把握社会平等这一内涵的所涉领域。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或人为而形成的平等与不平等,不仅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中,哪怕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劳动工具、居住处所,也被烙上了鲜明的印记,这令人警醒。

素材三:

戏台上,演员们在台上扮演大公、皇帝,可一转眼他们又成了奴仆与脚夫。到底哪个才是他们本来的身份?人们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但现实中的皇帝,在中国常被称之为“天子”,在外国,也大都是神的儿子。曾有人拍亚历山大马屁,非要他相信他是朱庇特的儿子。可有一天,亚历山大受伤了,他指着自己伤口上的血说:“喂,怎么样?这不是鲜红鲜红、地地道道的人血吗?可不像荷马说的众神伤口流出的血呀!”诗人赫尔莫多写诗歌颂安提柯一世,称他为太阳之子,而安提柯一世却说:“替我倒便桶的人心里很清楚,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素材点拨:出身、财富、名望等,造成了现实中人与人事实上的不平等。可若把人的区分就置于这些标准,显然有些荒谬。“人们赞扬快马,是因为它在全场的欢呼中得胜获奖”,而不是它的鞍鞯;一条猎狗,我们赞扬的是它的速度,而不是它的项圈;一只鸟儿,我们赞扬的是它的翅膀,而不是它的牵绳或脚铃。只是,在评判人时,我们往往忽视人的品质,而注重于其它的外在。这是我们在追求平等时,需要充分把握并批判的一个基点。

【素材演练】

摆渡,在平等与不平等之间

浙江苍南灵溪中学 朱惜墨

儒家构建大同世界,佛家有自己的众生平等,西方社会描绘出了乌托邦:社会,总是摆渡于平等与不平等之间!

确实,世界没有绝对的平等。看看我们生存的地球,既然这里耸立着高山,那么那儿自然就会有低谷;既然这里覆盖着森林,那么那儿必然就有沙漠;既然这里流淌着水流,那么那儿也少不了赤地。社会亦如此。可叹的是,追求平等的激情总在内心升腾,又总在现实中无奈平息。“平等或许是一种权利,却没有任何力量使它变为现实。”这是巴尔扎克的悲叹。幸运的是,“只要世界上还存在一部分人不得不服从另一部分人的现象,平等就无从谈起。”总会有威·吉尔伯特这样的思想家对不平等发出了战斗的号角:没有服从,方为平等!

只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平等与不平等究竟是个怎样的状态?有一组数据,似乎很能回应这一问题。在“泰坦尼克”号船难中,头等舱、二等舱与三等舱票价相差若干倍,花费不同,占有的舱位自然应该有区别;但在这次灾难中,头等舱、二等舱与三等舱的幸存率却跟票价一样,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出的钱越高,在灾难中幸存的可能性就越高。这不啻于扇了社会平等一个大大的耳光。更令人悲哀的是,这个结果并不是提早设计好的,而是船体结构客观存在的一个意外后果。因为“泰坦尼克”号被认为“永不沉没”,设计时根本没考虑过逃生因素。这冷酷地告诉我们,不平等是事实存在的,哪怕是在无意识之中。社会学家在研究中也发现:地位、财富、权力等因素会使不平等客观地存在着,哪怕整个社会、所有的人,都按规则处事,但处于不同阶级的人们总会面临着差别巨大的生存机会——不平等,才是这个社会的客观属性!“一个社团的基本努力或许就是设法使其成员平等,但其成员个人的自尊心却总是希望自己出人头地,在某处形成某种对自己有利的不平等。”德·托克维尔的这句话点出了平等的关键。追求平等的是社团的宗旨,可构成社团的个体私欲却是造成不平等的内因。对此,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创举给出了解决之道,那些伟大的自由战士向世界宣稱“人人生而平等”,并为之不懈奋斗。

当强者自觉维护弱者,甘愿放弃特权时,不平等的泥淖就被消减;当弱者展示自身能力,创造自身价值,不平等的泥淖开始松动;当强者与弱者,清除掉横亘于他们之间的外在的、物质的差异,而在生存上息息相关时,不平等的泥淖就崩塌了,平等自然降临!

平等,或不平等,社会在摆渡;而尊重与砥砺,是强者与弱者共筑起的平等防线!

【教师评点】

平等,是一个较难以论述的话题,要么流于空洞的说教,要么陷入思维一元化的僵局。而这篇文章能够立在较高的角度,提出了“摆渡”一词,颇有新意。类比的使用,事例的分析,均显示了较高的思维力量。

作者引用巴尔扎克的慨叹、威·吉尔伯特的名言作好铺垫,引用德·托克维尔之语探究出不平等的内在原因,引人深思。

自然,短文总免不了有所局限。文章“摆渡”的内涵以及如何达成,似乎未能明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文的力度。议论时,偏重于说理,分析与评判的分量比重大,而缺少事实例子的支撑,有些美中不足。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弱者
强者和弱者
强者搭桥,弱者筑墙
弱者
正确理解弱者权利保护中的社会公平原则
格 言
向黑夜过渡
跨省“人身安全保护令”,为弱者保驾护航
为什么弱者难以接近正义——一个思想史的考察
弱者生存
改革中我不要忘记“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