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育理论之探究

2017-06-24 13:11张爱遮董翠玲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教育理论人才培养创新

张爱遮++董翠玲

摘要:信息化教育作为现代教育范畴的新型教育方式,注重以学生的能力为重心,而不是再以知识为重心。对于信息化教育理论还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才能够更好地把握理论核心,挖掘对教学有用的资源,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关键词:信息化 教育理论 创新 人才培养

在教育理论的发展长河中,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理论已经不符合新时期的要求,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信息化教育理论成为了当前的主流理论。信息化教育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了非常大的益处,是促进教育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继2012年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后,2016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再次对信息化教育进行全面规划部署,可见我国对信息化教育的重视。本文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主要谈谈信息化教育理论的优势,进而阐述推行信息化教育理论的有效对策,为探索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的新型发展道路做出积极贡献。

一、信息化教育理论的优势

(一)创建和谐学习环境,加快知识更新速度

随着网络和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教育理论应运而生,并迅速普及,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信息化教育的提出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甚至政府的文件都已经正式使用这一概念。同时,对于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也具有帮助,传统的教学方式弊端凸显,仅依靠粉笔和黑板进行授课的教育方式已经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教学手段,比如微课教学,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等等。当学生处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提高,对于知识的求知欲也会增长,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而且,信息化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知识更新速度,以前的教材知识局限性太大,很多新思想和新观念都没有与时俱进,而信息化教学的运用使知识的更新更加灵活和方便,为学生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和创造的空间。

(二)培养学生高级思维,改变传统学习方式

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只有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够为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通过实施信息化教育,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也随之改变,很多学生都主动的向教师提问,对多媒体课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以前的“被动学习”截然相反。学生对合作探究学习也积极配合,使课堂上出现一次又一次的高潮。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級思维能力,网络知识的介入,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师生关系也越来越和谐,学生都愿意与教师分享心得体会。信息化教育理论已经纳入到我国教育现代化核心指标,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困惑,如资源缺乏、教育效果不佳、成绩不理想等现象,这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形成良好的工作思路,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三)突破教育环境限制,提供创新发展平台

信息化教育的变革突破了教育环境的限制,包括时间限制,也包括空间限制。传统的教学由于黑板有限,很多知识都无法全部呈现在学生面前,都是擦掉旧的知识,再书写新的知识,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就受到影响,无法更快的适应学习节奏。而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制作电子课件,在电子课件中汇集各个知识点,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清晰明了的掌握所学知识。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解答学生提出来的问题,通常会回到办公室查找资料,而现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找,立即为学生提供答案。同时,信息化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平台,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到讲台进行模拟讲课,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课堂的特色,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可以坐在课堂就了解世界。

二、推行信息化教育理论的有效对策

(一)整合有效教育资源,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教育资源是制约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一环,目前很多学校受到教育资源的限制,无法推行信息化教育,使学校的长远发展受到影响。教师在上课以前要花很多时间进行备课,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较少,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新时期,必须要积极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对信息化教育的实施做出合理的规划,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形成制度化的教育体系,以形成信息化教育建设的良好局面。还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需求,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高效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应当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信息化教育理论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能够更有效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转变传统教育思路,实现组织结构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转变传统教育思路被提上日程,教师必须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教学素养,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不盲从,不抵触,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坚持科学的教学观,彰显人文教育和高效教育,准确的把握教学核心,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结构化的梳理。与此同时,要想更好的发挥信息化教育理论的作用,必须要实现组织结构的优化,强化教师队伍,选拔具有高素质和强技能的教师,立足于教育实践的现状,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统筹推动信息化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信息化教育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主要目标和战略重点。

(三)制定合理激励制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健全信息化教育的激励机制是做好信息化教育工作的关键举措,要结合教育部的相关政策,针对各学校的实际情况,首先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对参与和运用信息化教育的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合理开展教师课件、课例、教学资源的评比工作,给教师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其次强化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领导,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信息化教育的各项工作,还可以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做到统筹兼顾。需要强化的机制要强化,需要创新的机制要创新。

最后还要建立科研带动机制,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需要一定的科研作为载体,教师必须要以新课改为契机,对于教学实验和课题目标进行系统性整合,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教学的热情,为培养出各学科骨干教师做出积极贡献。只有良性机制的完善,才能确保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从整体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推进信息化教育任重而道远,是一场目标明确的攻坚战,只有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扎实理论基础,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才能够真正的提升教学质量。信息化教育理论的贯彻,需要持续性的动力,各个教育部门和机构都必须要齐心协力,制定明确的推进思路和坚定的推进措施,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整体优化效果的产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深层次的教育改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规划各类教育系统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的运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亚玲.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与重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4,(05):22-23.

\[2\]李运林.信息化教育新理论——六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6,(09):5-7.

\[3\]陈琳,陈耀华.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09,(08):7-11.

\[4\]包敦典,薛萍.让信息化发力创新理论教育\[J\].政工导刊,2013,(11):114-118.

猜你喜欢
教育理论人才培养创新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