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课程的优化

2017-06-24 13:44陈博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当代优化课程

陈博

摘要: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流派众多,理论家和理论观点较为复杂,在有限的课时中,对长达百年的西方文艺思潮进行讲授,需要对该课程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首先,优化课程内容,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其次,优化课程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使之丰富高效。通过对该课程的优化,可以更好地发挥它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当代 西方文论 课程 优化

“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是一门讲授西方二十世纪出现的文艺流派及其文艺思想的课程,涉及众多的文艺流派与复杂的文艺思想。它的形成与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们面临的生存危机密切相关。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破坏与死亡如鬼魅一样笼罩着二十世纪的人类,生存之痛与信仰的缺失,让西方理论家一方面从哲学层面来思考人、世界的本体问题,试图以语言抵达诗意的家园;另一方面他们肆意地破坏和拆解,企图以非理性消解理性。二者的抵牾、矛盾与冲突形象地反映出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的状况。

优化“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课程,要认识到该课程的复杂性。它涉及到哲学、宗教学、文化学、政治学、历史学、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众多学科知识,它们渗入到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的流派中。俄国形式主义涉及索绪尔的语言学知识,精神分析批评涉及到精神分析学知识,存在主义文论涉及到克尔凯郭尔的有神论存在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和萨特的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涉及对西方社会与文化的审美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涉及到神话、电影和文学知识等。这种复杂性凸显出该课程的知识体量是巨大的,也意味着在有限的32课时内讲授完这门课程任务是艰巨的。所以,优化该课程的内容是必要的。

优化该课程的内容,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要围绕出现在二十世纪的文艺流派,梳理其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和理论家的思想,着力展示他们的文艺主张,尽力去除他们的非文艺的观点,也就是说应围绕“文艺性”这一问题来梳理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其次,增强原典教育,即在课程讲授中,引导学生阅读原典,因为过多过密的知识讲授让学生颇感困惑,让他们回归到理论家的著作,通过阅读原典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理论家文艺观点的认识和理解,如在学习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时,引导学生阅读《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和什克洛夫斯基的《散文理论》,加深他们对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和雅各布森的文学性概念的理解;在语义学与新批评派知识的讲授中,除了讲解语义学和新批评派的理论主张以外,还引导学生阅读瑞恰兹的《实用批评》《意义的意义》、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批评的功能》、兰色姆的《新批评》、布鲁克斯的《形式主义批评家》、燕卜荪的《复义七型》、维姆萨特、比尔兹利的《意图谬见》、韦勒克的《批评的诸种概念》等著作。回归和阅读原典,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深化他们对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的认识。最后,应该强化“史”的意識。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截取的是西方文艺发展史中的一段,因此,对它的讲授不能完全将其与传统的西方文艺理论割裂开来,应当把它放到整个西方文艺理论发展史中,既看到它与西方传统文论的联系,又要突出其特殊性。当然,这并不是指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艺思潮完全否定了作者研究,像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表现主义文论、直觉主义和意识流文论、精神分析批评等依然研究作家的感情、直觉、无意识心理活动。然而,随着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西方文艺理论家的研究重心从作者转向了作品,更加注重研究作品的形式、语言、语义和结构。作者的主体作用和主观意图彻底终结在了罗兰·巴特所宣告的“作者死了”这一口号下。读者的作用开始在解释学、接受理论和解构主义中显现出来。从作者研究到作品研究再到读者研究的转移表现出西方二十世纪文艺思潮发展的脉络。当然,在这种发展只是一种概要性的归纳,有的文艺思潮更为复杂,如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和空间理论等则进一步凸显了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多元性。可以说,优化教学内容可以简化课程知识;回归原典,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论认识;强化史的观念,可以使“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课程更为条理清晰。

当然,对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要优化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随着本科生教育的改革,“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在调整和优化。目前,该课程主要注重对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考核。对理论的掌握是“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课程学习的一个目的,另外一个目的是要学以致用。“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作为一门理论性课程,除了教给学生有关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锻炼学生的批评能力和应用能力。在课程学习中,一般会布置1~2篇学术论文,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中,而且考查的方式较为灵活。可以让学生用意象派理论分析西方的某部作品,运用精神分析批评研究一部影片,运用存在主义文论研究一部文艺作品,或者运用后现代主义文论研究某一文艺著作,也可以将阅读原典时的理论发现写成小论文等。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范围和类别要求的较为宽泛,除了一些经典的作品,学生还可以研究当代的文学、电影、电视或绘画作品。就学生的习作来看,有的学生研究庞德诗歌中的意象,有的从精神分析批评角度研究《聊斋志异》《爱德华医生》,有的用细读法或复义理论研究中外某一诗歌作品,有的研究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或电影的叙事艺术,有的研究都市空间写作,有的研究现当代作品中的女性书写,还有的用生态批评剖析文学艺术作品。通过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批评实践中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能力。

考核方式的优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有的学生会把平时的课程小论文投到报刊上公开发表,有的学生会继续研究写成毕业论文,还有的学生运用课程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批评方法研究某一文艺作品或社会文化并形成申报书申请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并获得立项。任课教师也在优化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课程的教学艺术。

课程资源是一门课程所需要的保障性素材和条件。现代课程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它的设置和现代化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活动密切相关。现代化的生产需要培养现代化的人才来从事现代化的生产活动,而培养现代化的人才需要现代化的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重中之重,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技术人才和人文知识分子需要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来实现。课程的开设需要课程资源来进行保障,课程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课程资源的优化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优化。

“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课程作为我校中国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和其它相关专业的基础性理论課程,它的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当然也存在优化的必要。首先在人力资源的优化上,该课程讲授的是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思潮,所以需要文艺学专业且有较好的外语基础的教师,这样既能够掌握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家的思想和理论主张,又能够引导学生阅读原典,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批评能力。其次,在物力资源的优化上,该课程需要整合原典、译本、研究者和教材资源,同时还要整合网络资源,尤其是网络课程资源。一方面,可以将世界知名高校的网络课程资源吸收融入该课程教学;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探索适合国内学生培养的资源。

课程目标是课程开设的目的,课程资源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但这种服务并不是僵化的、机械的。课程资源具有自组织的特点,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它也推动和促使新的课程目标的产生。因为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不断生成和发展,由此带来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进而影响了人力资源要素和物力资源要素的配置、利用与开发。现代化社会大生产极大地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也刺激并形成了人们巨大的消费欲求。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思维观念的不断深化,使得人类探索领域的深度和步伐不断加大。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成为现代课程目标设置的一大着眼点。

“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课程虽然讲授的流派是有限的,但在这一百年中西方的人文知识分子和理论家们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理论创新性。他们在反理性中走向了非理性,他们在反艺术中走向了非艺术,他们在反男权中走向了女权主义,他们在反宗教中走向了同性恋,他们在反美学中走向了非美学,他们在反内容中走向了形式主义,他们在非历史中走向了新历史主义,他们在反殖民中走向了新殖民主义,他们在反结构中走向了解构主义,他们在文化批判中走向了社会批判、政治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他们在全球化浪潮中走向了多样化,他们在反同一性中走向了差异性,他们在反上帝之后走向了人类的终结,他们在流散和族裔语境中走向了文化认同和身份重构,这些理论新说形象地体现出二十世纪西方思想家们的贡献,也折射出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所带来的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媒介的不断发展,优化“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课程资源需要充分吸收现代科技和媒介的成果,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上更多地运用网络资源,使之生动形象;在网络资源的使用上,可以更多地收集电子书籍和网络课程资源,多途径丰富该课程的内容,多角度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总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和责任。“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课程的优化不但需要从内容上整合,而且需要从考核方式和课程资源上进行整合,以使该课程更好地发挥培养理论人才的功用。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陈太胜.20世纪西方文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当代优化课程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