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考纲及备考的变与不变

2017-06-26 21:42蔡学
试题与研究·高考文综历史 2017年1期
关键词:考纲思维能力历史

蔡学

一、2017年考纲的变与不变

1.变化之处

2016年与2017年考试大纲的比较

[项目\&2016年旧考纲\&2017年新考纲\&结论\&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突出考查核心素养和构建完整的课程观\&命 题要求\&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唯物史观的地位,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考核目标与要求\&调 动 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彻底跳出了“知识立意”的圈子,彰显了“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的考试精神\&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描 述 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实\&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考试范围\&选考一\&全部九个改革\&删除了梭伦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删减内容、整合考点,避免必修与选修内容的重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加高考命题的灵活性\&选考三\&“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非战公约”、国际联盟\&(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3)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4)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3)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两伊战争\&选考四\&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其他\&旧考纲的选考二、五、六被删除后,新考纲对剩余三个选考模块重新编排序号,旧考纲中的选考一、三、四分别被调整为选考一、二、三\&]

2.不变之处

据上表可知,2017年考纲在考查范围上必修部分没有变、选修部分主干基本没有变,这说明经过多年历史学科高考实践之后,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部分的考试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体现出历史学科命题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二、2017年备考的变与不变

1.备考之变

(1)根据命题要求的变化,要重视唯物史观对复习的指导。唯物史观是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全球史观等史观的基础,是落实教育部“立德树人”要求的重要载体。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基本体现为:①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和物质与意识形态三个结构层次分析古今中外的社会转型,如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內容时,要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构等去认识铁犁牛耕的出现、周制的破坏、百家争鸣、商鞅变法之间的关系。②运用历史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必然性和偶然性、连续性和阶段性来分析通史,归纳阶段特征,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如复习辛亥革命时,用必然性和偶然性分析其爆发的原因,然后用连续性把辛亥革命放在近代中国探索救国道路的宏观大背景下去认识。③理解“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理解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认识阶级斗争、科学技术、思想解放、历史伟人、历史变革与历史发展潮流的关系;辩证分析历史人物。例如,在复习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要正确认识历史伟人与历史发展潮流的关系,要辩证看待历史伟人的贡献。

(2)根据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变化,要多途径训练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它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序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批判思维、证据意识、求异思维;对历史信息的整合与重组。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循序渐进、触类旁通,做到做一题、懂一理、通一类。笔者建议:

学会构建学科体系。以古代中国历史为例,从社会转型角度,我们可以把古代中国历史分为西周社会、东周之变、秦汉之变、唐宋之变、明清之变,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整合和重组,构建立体知识框架,然后自主完成具体的史实部分。例如,分析明清之变时,我们可以针对史家观点“马克斯·韦伯疑问”——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中国早在14世纪的明朝初年就已几乎全部具备了,但是,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产生,于是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以后,中国的经济从领先于西方变为远远落后于西方,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去求证,这样就落实考核目标中的“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等具体能力要求。

学会训练思维能力。根据2017年考纲的变化,杨宁一教授预测2017年高考将会呈现“选择题主观化,材料题自主化”的趋势。所谓“选择题主观化”,即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将会进一步体现思维含量,考生在解答选择题时要根据材料形成观点;所谓“材料题自主化”,即考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要体现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因此,在之后的复习中,我们要主动适应这一特点,以问题为导向,训练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第24题考查了“儒学的产生”,教材仅从孔子的思想、主要活动及其影响等方面叙述了这一内容,而高考试题则追问孔子思想的来源。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课本知识时,不能像高一、高二时那样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认识上,而应将复习的重点放在适当补充新材料上,也就是说通过问题引导,去认识不同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打通课本中知识与知识的藩篱,训练自己求证史料、分析史料、归纳史料等的学科思维能力。

学会总结答题模板。总结答题模板是快速训练自己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科学的答题模板必须来源于实战,并且经得起实战的考验。笔者从多年备考中总结出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41题“明”“抓”“析”“转”“选”“组”六步答题模板,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例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第41题(试题略)套用答题模板为:①“明”——明确设问要求。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②“抓”——抓住关键字词。东汉时有十四州、唐开元时有十五道;图中文字“吐蕃”“南诏”“流求”等。③“析”——分析关键字词。州、道同属地方行政单位,但唐代道的数量比东汉州的数量增多了;“吐蕃”“南诏”“流求”反映了边疆地区被纳入唐代的疆域版图中等。④“转”——转化多个问题。为什么唐代的地方行政单位数量比东汉增多了?为什么东汉的州到唐代变成了道?为什么东汉的州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而唐代的道南北分布比较均衡?为什么吐蕃、南诏、流求被纳入唐代的疆域版图中?⑤“选”——选取容易角度。考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如选择问题1“为什么唐代的地方行政单位数量比东汉增多了”;问题2“为什么吐蕃、南诏、流求被纳入唐代的疆域版图中”。⑥“组”——规范组织答案。第一步,联系史实。上述问题1联系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发展的史实,问题2联系唐代国家大统一、民族融合等史实;第二步,分点规范作答。通过科学的训练,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2.备考之稳

从上述叙述可知,2017年考纲在知识范围和核心能力等方面基本上保持不变。这就告诉我们之前参照2016年考纲进行复习在内容、题型、方向上是正确的。另外,考试内容、命题要求、选修内容的删减等部分调整实质上是变中的“不变”——命题意图、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更加明确。因此,2017年高考备考更要立足主干知识,进一步训练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考纲思维能力历史
用联想的方式复习考纲动词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通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一)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