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美国新闻发布会模糊限制语分析

2017-06-29 21:12朱海蓉
采写编 2017年2期
关键词:分析

朱海蓉

内容提要:新闻发布会是一个国家或该国政府及机构召开的,围绕与政府机构职能相关的议题,发布信息、表明立场或态度,同时回答记者提问的会议。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表明或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同时引导舆论向着和自己信念一致的方向倾斜。为了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发言人在发言过程中往往不会直接表达观点,不会明白作出承诺,不会清楚地表达立场,而是采用一些模糊的语用策略来达到其目的。本文通过对美国新闻发布会中模糊语词尤其是模糊限制语的分析来更好地了解美国新闻发布会的政治意图和导向。

关键词:美国新闻发布会;模糊限制语;分析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基于语料库的美国新闻发布会话语批评性研究”(2016SJD740044)。

众所周知,人们在话语交际中,交际双方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总是会不可避免地使用各种各样的话语策略来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新闻发布会是一国政府及其相关机构召开的,围绕与政府机构职能相关议题来发布信息、表明立场或态度,回答记者提问的会议。其目的决定了发布会必然要申明、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引导舆论向着有利于提升自己形象的一面服务。作为政治话语的一个语类,新闻发布会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话语政治性的一面。由于发布会主体由问话和回答两部分组成,有发言人还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中外记者,他们必然也会采取各种各样的策略来应对对方,因此话语双方会充分利用各种话语策略,而模糊是政治话语中常用的语用策略之一。

谈到模糊策略,其实它是个广义的概念。所谓“模糊”是指“没有提供应提供之信息”“信息不完全”或“缺乏有用细节”的表达。(庞建荣2003:221)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特定的现象,目前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我们这里讨论的主要是新闻发言人的语用策略问题,因此只要对我们所用的我们都将其包含在模糊策略之中。具体来说,模糊语言常见的有模糊语词尤其是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以及我们平时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讽刺等都有模糊的意味在里面,本文讨论的主要是美国新闻发布会话语中常见的模糊语词,尤其以模糊限制语为研究的重点。

一、模糊语词

模糊语词是指一切范围或界限内含义不清的概念和表达,包括词语和句子表达。在政治话语中,政治家們常用一些缺乏具体内容的空泛、抽象的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或短语等。比如指称上的模糊,指的是把人们交谈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过程、活动跟其所联系的时间、地点、人称等结合起来的词或短语。(Richards et al, 1992:125)指称由于它与语境的紧密关系,因而其表明的含义可清楚可模糊。指称模糊是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常用的策略之一。最常见的莫过于对人称代词“我们”的灵活使用,发言人常用“我们”来取得人们的支持以此达到自己的语用效果,同时又避免一个人承担说话责任的风险。

当然除了“我们”之外,还有其他代词的指称模糊,如“大家”“某些人”“有人”“一些人”等。总之发言人用这些不明确的指代来谋求一致性、或有意弱化来表示礼貌或使自己所代表的一方显得措辞委婉。此外,还有一种不定代词的模糊,如“据……报道”“根据有关报道”“据说”“有消息说”“有关人士/国家/部门说”等,发言人同样采用这些模糊指称,一方面想表达自己是引自别人的消息,另一方面又可以免去因可能的错误而带来的责任后果。而美国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常用的类似模糊表达比比皆是,如“as is well known”、 “to one's knowledge”、 “it is said that”、 “it is assumed that...” 、“it is one's view that...”、“according to...”、 “somebody feels that”、 “somebody says that”、 “the possibility would be ...”等。

二、模糊限制语分析

模糊限制语(hedges)作为模糊语词的一种,主要是用来限制话语的肯定程度。模糊限制语首先是由George Lakeoff定义的,他认为模糊限制语就是“使事物变得模模糊糊的语言”(1972:195)。Halliday将模糊限制语定义为介于 “是”和“非”之间的那个地带的意义的表达。(1994:356)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对事实的真假、对错表达不能确定时,就有可能使用模糊限制语来避免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于人而过于武断导致的尴尬局面。因此,模糊限制语是说话人恪守礼貌原则的一个表现。在政治话语中,模糊限制语有比上面更多的语用功效。从听话人这一方来说,它可以保全听话人的面子,从而维系双方的合作,从说话人一方来看,它可以保护发话人,从而减轻其话语带来的责任,因而是重要的策略之一。模糊限制语常见的有如下几类:

(一)认知类模糊限制语。认知类模糊限制表达,如“我认为”(I think)、“我相信”(I believe)、“据我(们)所知”(to our knowledge, my memory is, it seems to me)等,是建立在主观认知活动基础上的判断或态度等词或短语、句子,表达说话者对事实或命题的一个真假判断。由于这类表达表示的是个人对命题的主观判断,因此显得不那么绝对和咄咄逼人。政治话语中这类表达常用于个人表示观点、立场或态度等,据我们对历年美国白宫新闻发布会语料的统计,“I think/believe” 在美国新闻发布会的发言人答话时出现的频率较高,除此之外,还有It seems to me..., It sounds..., It looks...等等,还有以If引导的短语,如if anything, if true等,都是将自己的观点、判断显得不那么绝地化的模糊限制表达。

[Q]:There was a report in Tokyo that the North Korea would admit involvement of some group in counterfeiting but not the government itself. And U. S. Has been saying that the North Korean Government is responsible for counterfeiting. So is U. S. ---Can U. S. accept that the North Korea saying that this is done by somebody in North Korea?

[R]: This should ---if that is in fact the case, then I am sure that it will be raised during the discussions at the next round of the six-party talks. But before that time, Im not going to get into a discussion of what might be acceptable, what we believe, what we dont believe. The bottom line is that North Korea should not be engaged in illicit activities, which include counterfeiting U. S. Currency. (2006年11月1日美国白宫)

上例中答话人由于没有根据,因此不得妄加评论,所以以一个带有条件的限制模糊“如果这是事实的话……”(If that is in fact the case...)表达了一个略显谨慎的态度。

(二)情态类模糊限制语。英语中最常见的模糊限制语还有情态动词。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即发言人对于陈述的事实其实是非常肯定的,但出于礼貌或避免语言绝对所带来的冲突或矛盾,而仍然选择使用表达猜测的不肯定的情态模糊。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缓和说话的语气,同时来减少负面的影响。美国新闻发布会中最常见的是以“可能”做情态动词的模糊限制。此外也会使用should(应该)表达发言人想对听话人留下一个对事实、根据等比较肯定的印象,以满足问话人的问话期待。但又不能绝对把握,从而给以后事态的发展留下一个缓冲或协商的余地。

[Q]:Ha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dicated that consular officials would be given access to the detailed crew members by a certain time like, by tomorrow? Is that accurat ? is that good enough?

[R]: Actually –well, its still troubling by the lack of speed of their response. They have indicated, Chinese officials told Ambassador Preuher that , late morning D.C. time, that consular officials may have access late Tuesday night.

[Q]: May or will?

[R]: That they may have access late Tuesday night. (2006年4月10日美国白宫)

上例中发言人坚持使用程度上更不确定的模糊限制语“可能”(may)而不是用肯定程度较高的“将要”(will)情态动词,就是为了避免在当前局面不肯定情况下因错误判断而承担因过于肯定带来的不必要的后果。

(三)修饰类模糊限制。修饰类模糊限制语有表示程度、范围、频率等变动的模糊词,在美国新闻发布会中常用如大约、大概(approximately, roughly), 有点(儿)(sort of, somewhat, a little, a bit)、几乎(almost, nearly)、有些(some)等。这类修饰词由于在话语中加上了一定程度、范围的限制而缓和了对事实的绝对陈述或肯定。

[Q]:Tony, South Korea turned us down, turned down a request that they do more to help intercept ships that are headed for North Korea with possible arms on them, or nucleea supplies. Whats our reaction to that?

[R]:Well, I dont think we have a ---the reaction is we are working with all parties in the six-party talks. The real impetus in this case ought to be on North Korea to go ahead and abide by the will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re has been some expression of willingness to return to the six-party talks. If, in fact, they abide by its provisions, this will be a moot article. (2006年11月13日美国白宫)

上例中发言人使用修饰类的限制词“有些”(some)来缓和对事实的肯定,避免言辞过于绝对化,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一定的余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模糊限制语是美国新闻发布会中常用的语用策略。在政治场合中,模糊限制语的恰当使用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交际效果,使语言表达更加含蓄、礼貌、灵活,从而改善和维系交际双方的政治关系,实现特定的政治目的。在外交事务中,用模糊策略来表达观点或态度,在表达礼貌的同时,不伤害对方的面子,同时也可以创造和谐气氛以此来达成协议,除此之外还可以实现自我保护,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或给自己留有一定的变通余地,最终为自己国家的利益服务。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1985/199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Edward Arnold.

[2]Lakeoff, G. 1972. Hedges: a study in the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Papers from the 11th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Richards, J. Et. Al. 1992. 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 管燕红译.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陈宜丽.政府机构新闻发布会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5.

[5]庞建荣.2003. 模糊修辞的语用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博士论文.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猜你喜欢
分析
导数考向分析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一道解析几何题的分析与探究
回头潮
一个递推数列问题的类化分析
万有引力易错题分析
三角恒等变换常考点分析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