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平台的高校网络舆情软引导模型建构

2017-06-29 16:31聂钰石
采写编 2017年2期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互联网

聂钰石

内容提要:针对高校网络舆情软引导的系统研究,目前还处在初期阶段。本文给出了高校网络舆情软引导的概念,分析其主体与对象、引导渠道、噪音干扰等几大要素,并从实际应用中的某高校二级学院团总支微信平台出发,探讨高校网络舆情软引导的模型建构与应用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平台;高校网络舆情;软引导模型

基金项目:金陵科技学院2016年度学生工作专项课题(项目编号:JIT-XSGL-201604)

一、高校网络舆情软引导的研究现状

学界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研究,已是仓存丰硕。但是,其中针对高校网络舆情软引导的系统研究,目前还处在初期阶段。高校网络舆情,即大学生及高校教职工,在高校内外各种事件的刺激下产生并借助于互联网传播,在高校范围内形成的对于刺激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可以分为硬引导和软引导两种类型。

在舆情软引导方面,目前的已有研究成果较少。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的王琍认为,广播舆论软引导是指,以听众为本位,用符合听众接受心理,适应听众收听习惯,遵循广播传播规律和舆论引导规律的方式提高和增强传播中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1]笔者认为,高校网络舆情软引导,是指高校通过多媒体渠道,有规划、分步骤、静默地将已设定的价值观长期融合渗透到校园各项活动及日常事务中,以此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教职工在网络平台中形成被期待的舆情方向。

二、新媒体平台中高校网络舆情软引导的要素计较

(一)软引导的主体及对象分析。在新媒体环境里,高校网络舆情软引导的主体为高校本身,对象为大学生及高校教职工。在整个软引导的过程中,作为引导主体和引导对象,高校与大学生、高校教职工一直处于一种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力场之中。一方面,高校通过融合渗透后的校园各项活动及日常事务,经过新媒体平台的发布,将自身设定的价值观作用于大学生和教职工,以完成网络舆情的引导初衷;另一方面,大学生及教职工在参与相关活动和事务过程中,借助新媒体平台呈现的意见与反馈,也促使高校不断修改自身价值观的设置方式与程度。

(二)软引导的渠道分析。在高校网络舆情软引导过程中,其最主要的渠道就是通过“转换模块”,将已设定的价值观融入应开展的各项活动和事务当中,使之转换成软化后的各项活动及事务,进而通过新媒体平台予以发布。这个关键的“转换模块”,即为一种主流意识的议程设置。在新媒体时代,“伴随以个体的社会化参与为特征的新媒介环境的构建,引发了议程设置所涉及的功能、模式及效果的变化和发展。”[2]基于对这种变化的清醒认识,高校在运用网络舆情软引导的“转换模块”时,会充分考虑新媒体平台的媒介特性,更加静默地将主流价值观设置成各种师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议程。

(三)软引导的干扰分析。在软引导过程中,噪音干扰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网络传播中的引导损耗。任何传播过程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效用损耗,高校网络舆情软引导从最初软化时的价值观设定,到大学生和教职工参与后的价值观接收,这期间的价值观“浓度”会随着活动和日常事项的进行而有所降低,导致预期的引导效应发生损耗。

第二,舆情旋涡中的反螺旋声音。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即舆情形成过程中的“少数派”。某些时刻,少数人的声音甚至会影响整个舆情的发展。在高校网络舆情软引导过程中,这样的“少数派”所发出的反螺旋声音,正是软引导中的较大噪音之一。

第三,引导对象的自我暗示。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作为高校网络舆情软引导对象的高校师生,在信息接触和内容传播方面,已有了非常充分的途径来源。不同角度的信息冲撞,使得高校师生针对某一网络观点,从认知到认可的过程被大幅度拉长。同时,基于本身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在最终接受这一网络观点之前,大学生和高校教职工容易产生心理上的自我暗示,它既是自信式的对外怀疑,也是不自信式的自我保护,使得引导对象不会轻易地内化吸收某个网络观点。

三、新媒体平台中高校网络舆情软引导模型的建构应用

通过对新媒体平台中高校网络舆情软引导的要素分析,可以捕捉到软引导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而建构起基于新媒体平台的高校网络舆情软引导模型(见图一)。对于该模型的建构解析,本文将以某高校二级学院团总支微信平台为例,对其进行应用分析。

图一:基于新媒体平台的高校网络舆情软引导模型

该二级学院为艺术类学院,学生总数不到600人,其团总支微信平台为唯一的官方微信平台,一直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任,同时附带作为教师教学成果的展示窗口。其主要受众为学院内师生,开设有学生作品“微展台”“动漫微新闻”“动漫党团”等特色板块,其日常推送内容的点击量较高。由此,该团总支微信平台已获得了比较可观的传播覆盖率,为起到满足预期的软引导效果奠定了一定基础。

(一)高校通过转换模块,将已设定的价值观融入应开展的各项活动及事务当中,形成软化后的各项活动及事务。该二级学院团总支微信平台将“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通过议程设置的转换模块,转变成“保持宿舍卫生”“增强班集体荣誉感”“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期末考试诚信教育”“积极参加志愿活动”等与师生校园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以安排不同板块在每周进行基于以上主题的内容推送。由辅导员老师带队的新媒体部,负责根据主题确定每期推送的微信内容,并着手进行信息搜集、编辑排版等工作,最终将初始的价值观转换成学院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实现活动的软化。

(二)通过新媒体平台对软化后的各项活动及事务进行网络发布。例如,为了实现由“敬业”价值观而转换成的“努力学好专业知识”这一主题的软引导效果,该二级学院团总支微信平台结合自身的艺术类特性,开辟了学生作品“微展台”板块,专门用来展示学生專业学习、外出写生中的优秀作品,让师生体会到只要有好的专业作品,就能获得好的展示平台。这种激励效果,使得“敬业”价值观的软引导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又比如,该团总支微信平台每周会推送一篇正能量故事,今年3月份内容为《杨东恩:环卫工人的感恩种子》,通过介绍环卫工人杨东恩的感恩捐款故事,引导广大师生积极践行“诚信友善”价值观。

(三)接受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引导损耗、舆情旋涡中的反螺旋声音、引导对象的自我暗示等噪音的干扰。在该二级学院团总支微信平台的软引导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类噪音的干扰。一方面,在内容编排上,由于每期編辑的价值观把握能力不同、主题设计技巧偏差等原因,会导致初始价值观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引导损耗,即价值观“浓度”降低;另一方面,推送内容下的留言中,偶尔会出现与内容初衷相悖的评论,这些“舆情旋涡中的反螺旋声音”,会对舆情软引导产生较大的噪音干扰;再一方面,针对该二级学院团总支微信平台所推送的内容,引导对象会产生“自信式的对外怀疑”和“不自信式的自我保护”,这种自我暗示增加了浏览平台的师生对推送观点的内化吸收难度。

(四)发挥软引导效应,同时接收反馈信息,以不断修改自身价值观的设置方式与程度,形成软引导回路。这是新媒体平台上高校网络舆情软引导模型的最后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新一轮网络舆情软引导的准备阶段。该二级学院团总支微信平台在发挥软引导效应的同时,也注重搜集分析反馈信息。例如,该微信平台推送“团总支logo设计大赛”的通知,以引导学院学生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进行团总支logo的设计投稿。这种比赛性质的价值观引导,获得了同学们热情关注、踊跃参与的积极反馈信号,使得该微信平台更加坚定了软引导信心,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自身设置出更受师生欢迎的价值观引导方式。

四、小结

综上所述,基于新媒体平台的高校网络舆情软引导模型的建构,分为四大部分,首先,高校通过转换模块,将已设定的价值观融入应开展的各项活动及事务当中。其次,通过新媒体平台对软化后的各项活动及事务进行网络发布。再次,接受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干扰。最后,作用于大学生和高校教职工,发挥软引导效应,同时接收反馈信息以不断修改自身价值观的设置方式与程度,形成软引导回路。在软引导模型的应用中,我们需要重视“转换模块”和“噪音”的作用与影响,以不断提高新媒体平台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软引导模型的应用效力。

参考文献:

[1]王琍.广播的舆论软引导.声屏世界[J].2010.33.

[2]高宪春.微议程、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论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重点的转向.南京社会科学[J].2013.100.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新媒体平台互联网
高校学生管理中新媒体平台的创新应用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三、四线城市台如何打造品牌移动新闻客户端
关于加强高校新媒体平台管理的几点思考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新闻宣传思想工作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