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纪录电影的电影本质和衍生

2017-06-29 21:56刘晓华
采写编 2017年2期
关键词:纪录故宫纪录片

内容提要: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代表的纪录电影,从开始产生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从它是否是电影到纪录电影是否代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一种创作新方向,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纪录电影作为电影的一种类型,具有很强烈的个性特点,同时纪录电影的美学价值和商业现象也成为当下的重要思考方向。本文从纪录电影的本质、表达方式对《我在故宫修文物》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纪录电影;电影表达方式

一、纪录电影的产生及合理性

自从1926年2月将一种不同于以往创作风格的影片定义为“ 纪录片”(Documentary)以来,针对于纪录片的属性,业界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息过。最终,将真实性确定为纪录片的标志也是纪录片的生命。

我们相信, 从最本真的状态下所拍摄的素材和故事, 要比演员演绎、导演策划更加吸引人。电影相对于其他传播媒介它具备了一种令人振奋的能力,真实性将它的这种能力扩展到极致,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听效果和心理震撼。

在这个定义中,首先排除了虚构。毋庸置疑,纪录电影是电影的一个分支,它具备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创作理念。但是目前看来,在国内纪录电影在进入院线的道路上依旧步履维艰。焦波导演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收获了业界的一致认可,斩获了无数奖项。导演尝试着以点带面的方式去冲击院线。现实是残酷的,它最终没能如愿进入各大院线与观众见面。

从已经上映的纪录电影来看,近两年里,唯有这两部作品相对而言获得了商业院线的青睐,那就是有着强大IP支撑的《舌尖上的新年》和《我在故宫修文物》。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为庆祝故宫博物院建立90周年,而拍摄的3集纪录片。该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并未获得让人惊喜的收视率。但视频上传网络之后,收获了令人意外的成绩。依旧没有明星,依旧是低成本制作,但在以年轻人居多的视频网站上获得了空前的高分,甚至超过了现象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2016年12月15日,《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同名纪录电影在各大商业院线上映。这部纪录电影之所以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并且能收获一致好评,与其自身的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关照个体的叙事手法,以及注重细节的纪录手法。以个人为主、集体叙事为辅的有节制的纪实方式表达对历史、文化传承和“匠人”精神继承发展等方面的思考,影像纪实的方式使得叙事视角、叙事指向、叙事语言及节奏的把握变得生动而具体。

二、纪录电影的独特表达方式

《我在故宫修文物》在拍摄之初就确定此次拍摄不同于纪录片版的拍摄要求。

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无论从前期策划,中期拍摄以及后期剪辑,它的制作成本可谓是商业电影的冰山一角。为了能够在众多强敌中脱颖而出,导演决定对叙事角度以及拍摄手法进行创新。影片没有过多的去讲述故宫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建筑群体,而是将视角锁定在了深墙大院中一批默默无闻、甘于寂寞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是一批鲜活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个性,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称号——给文物看病的医生。影片巧妙地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进行转换,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不仅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感受到文物修复师们的大国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下这个浮躁社会人们所缺少的,通过影片我们看到了这些人们,他们淡泊名利,潜心钻研,只为能够将历史传承。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个独特之处在于首次注重人物的塑造,不仅仅是专家的日常工作,还注重展现文物修复师们的内心所感所想。整个影片节奏非常的欢快轻盈,比如,在枯燥工作之余,他们会浇花种树,喂猫打果子,这些生活细节的展现,在以故宫为主题的纪录片中是首开先河的。在镜头之下,文物修复师们多次提到,在他们心目中这些文物都是有生命的,就像木器组组长说过:“制物先制人。”他们认为只有品格高尚的人制作的物件才能称得上是文物。导演关注文物修复师的点点滴滴,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视角成功突破观众的视觉。虽然没有高成本的大制作,但整部影片的制作也称得上是精良。精良的制作使整部影片的主题得以完美的展现。

这部電影的第二个独特之处,就是没有解说,没有旁白,文物修复师们面对镜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出现,讲述着自己和故宫和这些文物之间的渊源。这大大拉近了观众和影片之间的距离,让观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亲切,并且能够让观众感同身受,很快融入整部电影的叙事之中。在这部纪录电影中,人物发声,并不是正襟危坐、严肃紧张的面对镜头,而是边工作,或者边骑车,总之是在他们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下进行的。这种日常化的展现,可以使修复师们更加真实、更加深入地阐述自己的内心世界。整部影片几乎没有航拍、延时拍摄、长镜头等拍摄手法,它更注重将镜头对准人物文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在保证真实的基础之上,通过一些光线来修饰镜头。

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在表现方式上做到了角度上淡化故宫这一固有的客观主题,突出深墙大院鲜活的人物。内容上淡化千百年的历史,突出当下人们的所感所想。整部影片让受众感受到故宫不再是以往冷冰冰的深宫大院,而是有温度,有故事,有感情。

三、纪录电影的现状及展望

在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纪录电影仍然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它却已经展现出不容小觑的势头。2016年我国拍摄完成的纪录电影有焦波导演的《乡村里的中国》、陆川导演的《我们诞生在中国》以及萧寒导演的《我在故宫修文物》。随着观影人队伍的年轻化以及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或许中国纪录电影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期。国外的纪录电影早已迎来属于自己的高潮时期并且创作了不少具有典型性的代表作,比如美国的《华氏911》、《海豚湾》;法国的《帝企鹅日记》和《海洋》等。目前中国的纪录电影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就要做到既要符合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还要满足大众消费的需求并且还要具备一定的美学价值。纪录电影与商业电影之间无论是制作经费、制作周期之前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是电影人们并没有畏惧,而是选择大胆创作。陆川导演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很显然是想要面对国际化的市场,打造属于中国的纪录大片;而焦波导演的《乡村里的中国》立足于中国农村,加强本土制作。而《我在故宫修文物》不仅有强大的IP做支撑又饱含浓郁的中国文化。中国电影人在纪录电影这条道路上不断进行探索和钻研,中国观众的观影思想也越来越冷静客观,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电影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十年。

(作者简介:刘晓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猜你喜欢
纪录故宫纪录片
Rough Cut
雪中故宫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出版纪录
故宫
故宫大探索
宝岛上的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