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与制造业就业的互动关系
——基于面板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

2017-06-29 07:47张晴云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生产性经济带长江

张晴云 王 纯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其带动就业的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中国制造2025》强调:“要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推动业态创新。” 在此背景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与制造业就业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发展我国经济、优化产业升级、加速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服务业就业和制造业就业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重点。关于制造业就业方面,屈小博、高凌云等(2016)基于企业层面,利用中国1998—2008年工业企业数据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就业动态的特征及逻辑。马光明、刘春生(2016)利用8年28个地区制造业整体及子行业面板数据, 分析我国制造业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杨浩昌、刘军等(2014)利用我国11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因素。张丽杰(2012)使用波动预测方法,预测中国未来10年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并认为呈现出波动增长趋势。曹广忠、刘涛(2007)基于企业数据,分析北京市制造业就业分布重心变动情况。关于服务业就业方面,李杨、张鹏举等(2015)研究了中国服务业开放对服务就业的影响。魏作磊(2007)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是今后我国就业增长的主要领域。田喜洲(2011)认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有较高的间接就业效应。何德旭、姚战琪等(2009)探讨了促进服务业就业增长的有效途径。程大中(2004)通过检验鲍莫尔—富克斯假说,认为我国整体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

学者们对服务业就业与制造业就业互动关系的研究也较多。夏杰长、李芳芳(2015)通过与国外主要国家的服务业就业特征的比较分析,认为我国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其弹性系数高于制造业。袁志刚、高虹(2015)认为制造业就业的扩张会对本地服务业就业有促进作用,但会受到城镇化水平和城市规模的影响。张川川(2015)基于微观人口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城市制造业就业对本地服务业就业的影响。李逸飞、李静等(2017)基于理论分析了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之间的互动关系。

综上可知,学者们对服务业就业和制造业就业的研究较多,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极大地丰富了其内涵,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现有的研究大多基于单方程模型估计,忽略了服务业就业和制造业就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是现有研究的样本选择,大多基于某一省、市或全国整体层面,但由于我国区域存在差异性,有必要进行区域层面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基于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和制造业就业交互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模型设定及变量选取

(一)模型的设定

采用单方程面板模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与制造业就业的关系,没有考虑二者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 因此本文构建服务业与制造业联立方程模型(3SLS)来解决其内生性问题。其联立方程组如下:

lnESit=α+α1lnEMit+∑αilnZitit+uit

lnESit=β+β1lnESit+∑βilnXitit+δit

为消除异方差等问题,对方程中的变量均取对数化处理。其中,被解释变量lnES与lnEM分别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与制造业就业对数形式;lnZit与lnXit分别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控制变量组,α与β为常数项,uit与δit为随机误差项。各变量具体说明如下:

1.被解释变量。文中的被解释变量生产性服务业就业(ES)和制造业就业(EM)分别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各省市城镇就业人口。

2.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一组控制变量(Zit)具体包括:

服务业发展水平(Sit),采用各省、直辖市服务业增加值。

固定资产投资(Caps),采用各省、直辖市固定资产投资。

技术创新程度(Tech), 采用各省、直辖市R&D投入强度。

对外开放程度(Open),采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占GDP的比重表示。

3.影响制造业就业的一组控制变量(Xit)具体包括:

制造业发展水平(Sit),采用各省、直辖市制造业销售产值。

固定资产投资(Capm),采用各省、直辖市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

产业结构水平(H),本文采借鉴周昌林、魏建良提出的方法来测度产业结构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H表示产业结构水平,Hi表示第i产业的产业水平系数,Ki表示第i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Pi表示第i产业的产值,li表示第i产业就业人数。H越大,表明整体产业结构水平越高。

(二)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本文采用样本时间为2006—2015年,样本为长江经济带11个省、直辖市,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年鉴。以2006年为基期,用其价格指数折算后得到不包含价格因素的中间数据,并均采用对数化处理,消除异方差。此外,从现有的统计口径出发,本文所选生产性服务业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所有检验在stata15.0软件下进行。表1为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1 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联立方程模型的阶条件,本文构建的面板联立方程模型为过度识别模型,可进行总体参数估计。为了避免伪回归,进行LLC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并且对每个方程的解释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均小于0.8,且各变量VIF值(方差膨胀因子)都在10以内,说明解释变量间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

表2 面板单位根检验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统计检验。

(一)全样本

为了便于比较,同时报告了OLS、2SLS和3SLS估计结果, 三种方法的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和制造业就业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关系,且系数并未出现明显的符号变化。从3SLS估计结果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方程中,在10%显著性水平下,制造业就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提高0.181%;制造业就业方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每增加1%,制造业就业增加1.139%,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对制造业就业有更大的乘数效应。

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表明,服务业发展水平、技术创新程度对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固定资产投资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显著负相关,对外开放程度对生产性服务业影响不显著。表明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主要依靠于服务业发展水平与科技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度有利于促进服务业就业发展,但效果不明显。而制造业就业主要依靠制造业发展水平,其固定资产投资对制造业就业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不显著,产业结构水平对制造业就业为显著负相关。

综上,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与制造业就业有显著的双向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乘数效应更为明显,表明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对制造业就业的作用重大。

表3 全样本OLS 、2SLS 、3SLS估计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统计检验,括号内为标准差,-cons为截距项。

(二)分区域

为进一步分析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和制造业就业的交互效应,按照上游、中游、下游分别对三个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和制造业就业的交互效应进行分析,其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1.上游地区。由表4可知,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和制造业就业存在双向的促进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方程中,在1%显著性水平下,制造业就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制造业就业每增加1%,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提高0.630%;制造业就业方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每增加1%,制造业就业增加0.994%,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对制造业就业有更大的乘数效应。

由此可见,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与制造业就业之间互动良好,制造业就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依赖性较强。从控制变量来看,如何利用对外开放优势,促进资本流动,是该区域的重中之重。

2.中游地区。从表4的3SLS结果可知,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和制造业就业之间存在不显著的负向关系,表明中游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和制造业就业尚未形成协调互动发展,并且存在竞争关系。从控制变量情况来看,两方程中固定资产投资均不显著且为负值。

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方程中,其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程度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制造业就业方程中,其产业结构升级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

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与制造业就业之间的协同促进关系尚未形成,且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因此加强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是实现中游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与制造业就业协同发展的关键。

3.下游地区。由表4可知,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方程中,制造业就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具有不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制造业就业方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就业每增加1%,制造业就业增加1.680%。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对制造业就业有较强的乘数效应,表明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与制造业就业发展不平衡,制造业对其带动作用不强,竞争关系较大。因此,加强制造业的带动作用是实现下游地区二者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

表4 上、中、下游3SLS估计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统计检验,括号内为标准差,-cons为截距项。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可知,利用长江经济带2006—2015年数据,建立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模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与制造业就业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与制造业就业有显著的双向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乘数效应更为明显,表明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对制造业就业的作用重大。 (2)分区域来看,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个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与制造业就业互动关系存在明显差异,上游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与制造业就业之间互动良好,中游和下游其协同促进关系并未完全形成。

维持稳定的就业是国民经济良好发展的前提,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城市化进程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和制造业就业有以下重要启示:(1)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该立足区域视角,加强地区间的协同互动发展;(2)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应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打破低层次互动,实现高层次匹配发展;(3)在深化市场化改革、优化产业结构的背景下,应加快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完善户籍改革制度,提升劳动力的多样化需求和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屈小博,高凌云,贾 朋.中国制造业就业动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6(2).

[2]马光明,刘春生.中国贸易方式转型与制造业就业结构关联性研究[J].财经研究,2016(3).

[3]杨浩昌,刘 军,张芊芊.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4(12).

[4]张丽杰.中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的波动预测[J].统计与决策,2012(3).

[5]曹广忠,刘 涛.北京市制造业就业分布重心变动研究——基于基本单位普查数据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7(6).

[6]李 杨,张鹏举,黄 宁.中国服务业开放对服务就业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5(6).

[7]魏作磊.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结构变迁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管理,2007(1).

[8]田喜洲.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空间与机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9]何德旭,姚战琪,程 蛟.中国服务业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9(8).

[10]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及其经验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2).

[11]夏杰长,李芳芳.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服务业就业特征与趋势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5(7).

[12]袁志刚,高 虹.中国城市制造业就业对服务业就业的乘数效应[J].经济研究,2015(7).

[13]张川川.地区就业乘数:制造业就业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J].世界经济,2015(6).

[14]李逸飞,李 静,许 明.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的交互乘数及空间溢出效应[J].财贸经济,2017(4).

[15]周昌林,魏建良.产业结构水平测度模型与实证分析——以上海、深圳、宁波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07(6).

猜你喜欢
生产性经济带长江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