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技术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建构性意义

2017-06-30 14:43鲍明源
大观 2017年5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

摘要:当下中国的美术教育侧重于对公民的美术文化素养的提高,但美术文化的广义概念包含人所有的意识固定形成并有价值的东西,其中既有审美因素,又包含着技术因素。美术教育的接受者可以从绘画技法中获取审美意义以外的文化认知,而技法也恰恰与审美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关键词:绘画技法;美术教育;美術文化;物质性

一、美术审美教育的现状

有部分公民或是美术教育接受者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一幅优秀的画作仅仅是靠好的想法和立意建立起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音乐教育离不开复杂的技法练习,从一开始就教必须建立这个基础。而对于美术来说,只强调文化阐释和思想性使得人们对于图像的认知产生偏差,一方面认为美术作品不需要认真辛苦地去完成,仅仅靠解释和艺术体制的功效便可使其成为作品,另一方面,对技术因素的淡化使得低水平的美术产品和偏见泛滥,对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认知也相继出现错位。当下的美术教育更多地侧重“审美性”和“文人性”而忽视“工匠性”,从中国美术史中略见一斑,工匠和民间画家没有地位,外国美术史亦然。在以学术价值为主导的美术教育下,美术的文化意义存在缺失,同时仅仅将画家和文人或与匠人等同的意见都是有失客观的。

二、技术在美术学科中的意义

“技术”一词在美术中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它泛指了一切美术作品在制作过程中所包含的行为及其秩序。技术是不带有意识形态因素的,比如,美术史上西方具象绘画和中国院体山水和工笔画,制作的工序和技术要求极严格,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且高度成熟的技术体系。以古典主义油画为例,油画布的选用,亚麻布还是棉麻亚麻混纺,底料的配比和涂刷的遍数,画框的制作,颜料的调制,上色和起稿的步骤,颜色的薄厚顺序,不同阶段所用的油和颜料的厚度,及其与塑造的结合这是基本的步骤。此外,还有绘画的构图节奏,素描的造型方法,油画的用笔和塑造,以及每个画家都不同的边缘线和塑造的处理方式等。当我们研究瓷器或古玩时我们都会去探讨作品本体的因素,那为什么艺术作品就不能沿用这种思路呢?当我们充分认识一个存在本身的时候,如果要获得真理,就必须“置身其中”才能够充分认识“美术”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在技法中,最重要的是塑造的技法。罗丹说:“塑造是什么?是创作的根本法则。他是无数本质的﹑次要的或是充满活力的凸起与凹进的断面的连接。塑造产生了最重要的质感﹑柔和感和生命感……”[1]。塑造对于作品感的营造,视觉张力的呈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是美术本体不能缺少的部分。但是,技法并不能和艺术和美学二分,“恰恰相反,应该要有熟练的技法来隐藏人所共知的东西。……你看一幅画,你读一本书,你没有注意那素描﹑色彩﹑文体,但是你心里深深感动,你不必担心弄错了,素描﹑色彩﹑文体,一定是很完美的。”[2]艺术有艺术自身的精密,这恰恰是美术文化精致性的本源,技法不纯熟,艺术性必然会打折扣。我国有一种艺术观念崇尚“朴实”,古代画论将“逸品”作为最高境界,以及绘画大师的松动自如的手法所展现出来的貌似“随意”的笔触常常给人以误区,认为画得“随意”“放肆”“朴实”就是好作品,这陷入了逻辑的错误,大师能够将精致藏于朴实之中,而对技法掌握不够娴熟或品味不高的画手,只能表面上用简单的或狂放以自欺。而常常画得所谓“俗”的画家有一部分也是因为技术不够过关,不懂得塑造的基本方圆转折的节奏,用圆滑草率的塑造手法所致。因此技术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能够把东西画出来的手段,而是一种直达作品思想内核的表现手法。

三、绘画技法对美术学习者的作用

(一)深入理解美术的全貌

就如同科学教育必须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物理和化学生物一样,美术教育不应当仅仅停留在“美术鉴赏”这一个环节,美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引领学生从美术到艺术,从知识到创作,从想法到作品?这其间必须按照美术创作的规律进行引导教学,充分地让学生从意识和实践两方面充分把握美术本体,在劳作中体会创作的完整过程,在行动中认识艺术的精神和手工性。即使不亲自动手操作,也要原本地还原作品的创作过程,便于学生深入理解美术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传统。同时,从技法中可以了解不同材料和相应的效果,在多元化选择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思维视域。并且,当学生从技术上体验到真实的艺术,感受到艺术的精致性后,会增加对自我的认知,产生更加客观的对美术本身及个人发展道路选择的判断。

(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形象思维

当学生在用不同材料进行表现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很多难题,比如如何塑造质感?如何画出体积?如何将铅笔调子排得更均匀?如何把暗部擦揉得更层次丰富?这个自我探寻表现方式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自主解决问题的体验和新方法的尝试有助于促进非线性思维的具体实现。“学龄前儿童满足于绘画符号,而年龄大点的儿童由于不能抓住记忆力,把它同他们知道的形式匹配起来,而深感沮丧。能够回忆起一台拖拉机的形状,并把它描绘出来是一回事,而找到正确的线条和形状去描绘它又是另一回事,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3]事实上,探索美术材料的表现力同进行体育运动和手工训练一样,可以锻炼学生用形象思维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与归纳﹑演绎和逻辑无关,这就是一种质料和图像的互动关系。把握这种微妙的关系更需要画者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

(三)艺术评论的新视角

学生对于一件作品的评论,如果不讲述用何种方法达到这种效果,就会使这件作品的物质性被忽视,从而无法全面而客观地解释艺术的发生和创作的具体思维。“由于不能够凭着自己的知觉去体会大师们的杰作,许多人尽管频频出入博物馆,收集大量画册,到头来还是收获无几,始终未能接近艺术。人类与生俱来的运用眼睛去理解事物的能力沉睡着,一定要设法唤醒这双眼睛。唤醒这一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立即动手,拿起铅笔﹑画笔﹑凿刀或者摄影机。”[4]我们从技术这一绘画基础的层面开始体验绘画,在与颜料和画布的接触中,更多的问题和现象被挖掘出来,这必将使得学生产生对绘画理解的更多可能性。而在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研究中,技术的探讨可以为美术史的书写提供新的方向和新的观点,一定的绘画技法与一定的文化观念息息相关。

四、结语

尽管美术教育区分了不同的层次,有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也有普通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专业院校的美术教育。这种层次的递进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美术本体的探究。然而,在普及式和通识的美术教育中,我们不能仅仅将美术作为一种审美能力或制作能力来培养,这样会把绘画素养和审美素养割裂。对绘画技法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掌握这门技法,而是从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里全面认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不仅仅是平面的图片给学生带来的千篇一律的单一印象。在美术活动的实践里加强技术性,即从技术本身体验艺术的精致和创造美的复杂性,会比较全面地使受教育者明白艺术是一件需要系统理论支持和身心劳累才能够实现的事。

【参考文献】

[1]罗丹.罗丹艺术论[M].沈琪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1.

[2]罗丹.罗丹艺术论[M].沈琪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53.

[3]艾尔·赫维茨,迈克尔·戴.儿童与艺术[M].郭敏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141.

[4]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孟沛欣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1.

作者简介:鲍明源(1996.07.16-),男,河北石家庄人,汉族,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效实施的探究
完善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对策初探
当下如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维吾尔民间美术对南疆高校美术教育的影响分析
对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新思考
学生人文精神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