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上睑肌腱膜折叠矫正轻中度上睑下垂

2017-07-01 22:53秦丹莹沈国良赵小瑜钱汉根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睑下垂重睑上睑

秦丹莹 沈国良 赵小瑜 钱汉根

提上睑肌腱膜折叠矫正轻中度上睑下垂

秦丹莹 沈国良 赵小瑜 钱汉根

目的 探讨采用提上睑肌腱膜折叠矫正轻中度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先天性上睑下垂126例(177只眼)患者采用局部麻醉,行重睑术切口,适度分离切口下唇眼轮匝肌后,显露睑板上缘,沿眶隔后壁分离并确定提上睑肌腱膜后,行折叠,并固定于睑板上缘,调整双眼至对称后缝合皮肤。结果 本组共126例(177只眼)患者,术后随访3~18个月。128只眼为满意(睑缘弧度符合生理性,术眼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2 mm,双眼基本对称);38只眼为基本满意(术眼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2~3 mm);8只眼为矫正不足(角膜上缘遮蔽>3 mm);3只眼为过度矫正。结论 采用提上睑腱膜折叠矫正方法治疗轻、中度上睑下垂,具有损伤小、容易操作、术后重睑自然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提上睑肌腱膜折叠;轻中度上睑下垂;眼睑手术

上睑下垂表现为上睑开大受限,与上睑肌功能减弱或丧失有关。不同年龄均有发生,中青年人对外貌的要求较高,手术意愿强烈[1-2]。自2014年5月至2016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整形科对126例(177只眼)上睑下垂患者采用提上睑肌腱膜折叠术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26例患者(177只眼)。男性54例,女性72例;年龄20~42岁。单侧75例,双侧51例;均为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根据上睑下垂程度分为轻度(下垂1~2 mm)60例,中度(下垂3~4 mm)66例。本组患者提上睑肌肌力均≤4 mm。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手术方法

采用2%利多卡因+1∶20万肾上腺素行局部浸润麻醉。

2.1 术前设计 患者取坐位,设计重睑线并标记。对健侧为单睑者,患侧切口线应设计距睑缘5 mm处;若健侧为重睑者,应根据其高度与弧度设计患侧的手术切口线;双侧上睑下垂者,按重睑成形术设计切口线,一般距睑缘6~7 mm。

2.2 操作步骤 切开皮肤后,分离下唇肌肉显露睑板上缘与眶隔;打开眶隔,视术前上睑臃肿情况决定是否去除眶隔脂肪;沿眶隔后壁向穹窿方向寻找并分离提上睑肌腱膜,轻柔牵拉,嘱患者做睁、闭眼动作。若患者闭眼时,术者有明显的牵拉感,患者可能出现睑裂闭合不全,以此区别牵拉处非眶隔后壁。注意充分分离内、外眦处腱膜,防止术后重睑线短浅;依术前诊断行腱膜折叠,对肌力较差者可同时行腱膜前徙术。矫正标准:提升睑缘1 mm需折叠腱膜5 mm,或将腱膜游离缘向睑缘前徙2 mm。以7-0尼龙线将腱膜游离缘、下唇眼轮匝肌间断缝合固定于睑板上缘;嘱患者于坐位睁眼,调整形态至对称满意。折叠后,将多余的腱膜剪除,避免术后重睑线处形成条形突起;7-0爱惜良线缝合皮肤。术后适度加压包扎24 h;眼睑闭合不全者,应用红霉素眼膏及人工泪液预防角膜溃疡发生。术后7 d拆线。

2.3 疗效评定 ⑴满意。睑缘弧度符合生理性,术眼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2 mm,双眼基本对称。⑵基本满意。术眼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2~3 mm。⑶矫正不足。术眼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3 mm。⑷过度矫正。术眼上睑缘位于上方角膜缘外。

3 结果

本组共126例患者(177只眼)。术后5例患者矫正不足(8只眼,3例双侧,2例单侧);2例患者发生睑裂闭合不全,3个月内基本消失;3例患者(均为单侧)过度矫正,其中1例患者(1只眼)为轻度过度矫正,1例患者(1只眼)为闭合障碍,1例患者(1只眼)为外眦角偏高;82例患者满意(128只眼,46例为双侧,36为单侧),36例患者基本满意(38只眼,2例为双侧,34例为单侧),满意度为93.7%(118/126)。对所有患者随访3~18个月,无一例发生复视、结膜脱落和暴露性角膜炎,效果满意(图1~3)。

4 讨论

选择适合的术式是手术成功的第一步。矫正上睑下垂的方式很多,而借助并协调上睑部肌群改善上睑下垂才是符合眼部工程力学和美学原理的[3-4]。笔者采用的术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患者的原有组织,通过重新确定上睑提肌腱膜长度及其在睑板的附着点来增强提肌力量的传递,对要求同时形成重睑的患者术后重睑形态符合天然重睑的动力学原理;术中可酌情去除皮肤,减少睫毛根部皮肤压迫及对角膜的遮蔽,视觉上达到了增大睑裂宽度的作用。本术式并未涉及节制韧带的离断等相关处理。

提上睑肌起于眶尖肌肉总腱环上方[5],沿眶上壁向前在上直肌上方行走,逐渐发散成提上睑肌腱膜,全长约50 mm,腱长15~20 mm。提上睑腱膜折叠旨在充分利用患者尚佳的提肌力量,但需要注意以下4点[5-9]:⑴于睑板上缘部分离或找寻腱膜断端时应避免误伤Müll e r肌或洞穿结膜,打开眶隔后应仔细区分眶隔后壁与提肌腱膜,若误行眶隔后壁与睑板缝合,最终可导致重睑过宽且易消失;⑵去除眶隔脂肪时需权衡利弊,适当保留眶隔脂肪,可避免眶隔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导致提肌力量受限,从而影响手术矫正效果;⑶腱膜折叠或缩短量应<10 mm,对于折叠后仍存在矫正不足者,可将缩短后的腱膜游离端前徙;术中患者取坐位评估效果形态,因局部麻醉药可麻痹或减弱肌肉力量,因此,术中一般过度矫正约2 mm;⑷术后加压包扎24 h,压迫止血的同时可避免角膜溃疡发生。

图1 35岁女性,提上睑肌腱膜折叠术矫正双眼轻度上睑下垂 a.术前 b.术后10 d 图2 20岁女性,提上睑肌腱膜折叠术矫正双眼中度上睑下垂 a.术前 b.术后3个月 图3 30岁女性,提上睑肌腱膜折叠术矫正双眼中度上睑下垂 a.术前 b.术后10个月

除了基本操作外,对患者进行甄别也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本研究患者多为中青年,通过上述方法均使眼部外观得以美化。虽有文献指出,老年及重度上睑下垂患者亦适用于此术(肌力<4 mm)[10],但此类患者往往上睑部同时存在较多的问题,若单行腱膜折叠则疗效欠佳,而且在麻醉状态下更难以判断矫正量及对称性[11-13],因此,不推荐用于老年及重度上睑下垂的患者。

综上所述,采用提上睑腱膜折叠法对轻、中度上睑下垂的中青年患者进行矫正,具有操作简单、自身组织损伤小、重睑弧度流畅、自然等优点,值得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1] Maycock N,MacGregor C,Saunders DA,et al.Long term patientreported benefit from ptosis surgery[J].Eye(Lond),2015,29(7): 872-874.

[2] 莫晓岚,蔡茂季,杨秀云.上睑提肌缩短术联合改良水平额肌瓣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6,32 (6):458-459.

[3] Litwin AS,Patel B,McNab AA,et al.Blepharoptosis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myasthenia gravis[J].Br J Ophthalmol,2015,99(7): 899-902.

[4] 赵惠琼.87例先天性上睑下垂手术矫正临床分析[J].大理大学学报,2016,25(4):60-63.

[5] 刘海鹏.提上睑肌-Müller′s肌复合体的解剖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2014.

[6] 汪松林.后天腱膜性上睑下垂的手术治疗[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5,26(5):262-263.

[7] 刘治强.提上睑肌缩短联合部分睑板切除术对中重度上睑下垂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166-167.

[8] 李凤鸣,谢立信.中华眼科学[M].3版(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903-905.

[9] 崔永言,朱辉,郑海霞,等.上睑提肌缩短术在重度上睑下垂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5,26(5): 273-275.

[10] 石杰,杨军,杨群,等.眼轮匝肌-提肌腱膜固定技术在重睑成形术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5,26(10): 599-601.

[11] 刘克寒.提上睑肌短缩术矫治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8):102-103.

[12] 黄晓波,宋愈,吴莹.全麻下提上睑肌腱膜折叠术矫正轻度先天性上睑下垂[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9):1901-1902.

[13] 马朝霞,郑素芬.老年性上睑下垂的术式选择及其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5,24(24):23-25.

2016-11-28)

10.3969/j.issn.1673-7040.2017.03.016.

10.3969/j.issn.1673-7040.2017.03.016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烧伤整形科,江苏 苏州 215006

沈国良,Email:sdfyysgl@163.com

本文引用格式:秦丹莹,沈国良,赵小瑜,等.提上睑肌腱膜折叠矫正轻中度上睑下垂[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7,28(3):176-177.

猜你喜欢
睑下垂重睑上睑
上睑脂肪的解剖特征及临床应用
赫林现象及其对先天性上睑下垂矫正术的影响
重睑修复术后重睑凹陷过深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联合筋膜鞘-睑板-上睑提肌联合切除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
上睑提肌腱膜与眶隔筋膜复合瓣前徙在轻中度上睑下垂中的观察
切开法联合连续埋线法重睑成形术矫正青年女性上睑皮肤松弛
重睑失败?
Ascher综合征的整形外科治疗
连续埋线重睑成形术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