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探讨

2017-07-01 23:04林勇明范海兰吴承祯
武夷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人文环境专业

林勇明,陈 灿,李 键,范海兰,吴承祯,2

(1.福建农林大学 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武夷学院 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探讨

林勇明1,陈 灿1,李 键1,范海兰1,吴承祯1,2

(1.福建农林大学 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武夷学院 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人文地理学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打下前期良好知识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专业特色和课程体系,合理设计课程内容,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式教学、典型区域的实践教学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等课堂改革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后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和优良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以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人文地理学;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由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口径太宽,涉及面广,与环境科学、土地管理、城乡规划、地理科学等专业存在多学科重叠现象,2012年教育部将其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结束该专业仅设立十三年的历史。福建农林大学自2000年招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国内农林院校中较早招生、并在专业改革后继续招生的高校之一。本文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分析现有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意义。

福建农林大学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制定培养计划时,依托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学科优势,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偏重于自然资源管理、城乡规划、环境监测等方面,忽视整体经济社会活动或人文现象方面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对人为因素影响效应的认识。因此,为促进学生掌握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组成的地域体系的演变特征,福建农林大学自2014年起,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管理专业培养中开设《人文地理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尚在不断探索与经验总结,本文根据笔者在承担《人文地理学》教学时的认识及学生反馈,就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以期为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提供有效方案。

一、人文地理学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要求学生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观察社会,关注文化,关心发展,广泛阅读,开阔视野,取长补短,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人文地理学》采用相互联系的方式,阐述人文地理现象的形式,构筑人文地理学的框架;突出人地关系为中心、文化理论为其重要基础的特点;用以文化为中介的人地关系组织课程的框架体系。通过教学,使学生完整构筑人文地理学的知识框架,从而对地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进而能基本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经济地理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在人文地理基本学习和研究能力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人文科学的素质方面有所提升,提高学生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综合认识的水平。因此,《人文地理学》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程设置时,与《自然地理学》处于相同位置,均为40学时、2.5学分,开课时间为第4学期,进而承接前期《自然地理学》授课内容、打好后期《区域地理与区域分析》《资源环境管理学》《自然资源学》等课程的知识基础。

(一)专业培养的客观需求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立足于地球表面过程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培养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资源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高素质复合专门人才。专业目标设置时需培养学生对区域性、综合性及社会性的宏观思维能力,考虑人类各种活动对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而更透彻地理解及应用专业知识。因此,通过人文地理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协调发展、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自然环境的规划管理与优化调控过程、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培养学生多视角、多学科融合及发散式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人文地理学涵盖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宗教、民族等现实中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如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缘政治、城市化进程及文化冲击等,可为学生们学习经济地理学、区域分析与区域地理、环境质量与影响评价等其他相关课程奠定前期知识基础。因此,人文地理学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以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因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增长、文化差异、发展瓶颈等,世界各地出现区域发展不平衡、武装冲突、政治局势动荡等问题。如何在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掌握与理解区域性社会稳定、经济平稳发展、环境良好的重要性及保持端正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与综合认识的主要目标。人文地理学教学内容紧扣当代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与时俱进地将地缘政治关系、人口演变历史、城市发展进程、旅游需求、民族与宗教关系等大众关注的热点融入至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严肃、枯燥的理论理解程度,培养学生全面性地认知事物本质,提高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例如,在城市化教学中,可开展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的研讨;在旅游的区域特征教学中,可紧密结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对不同人群的旅游吸引力,加深学生对旅游开发中景观类型多样性的认识。

(三)理论实践的客观需求

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基本指标即学生的实践能力。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专业特性决定教学实践是本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只知其事,不知其因”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人文地理学以人文要素(人口与社会经济要素)和自然要素(资源与自然环境)的互馈作用(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时空过程)为主要教学内容[1-2],其通过建立自然与人文各要素的指标关系,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演变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仅举例说明难以满足学生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的认识,应结合我国复杂多样的自然和人文要素,选择典型区进行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成因总结等步骤。如福建省属于南方红壤丘陵区,地貌类型主要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大规模设施农业难以在福建推广,农作物生产力较低,但其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区域,对外航运具有一定优势。在课程空闲时与学生一起进行福建省历史发展进程与地理区位的资料收集、分析,不仅可以加深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了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人文因素的调节适应机制,激发学生思索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人文地理学课程的学生兴趣与问题

(一)专业认识模糊

人文地理学课程设置于大二下学期,笔者在授课及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多次交流,学生反馈了对课程设置的认识:

1.课程内容与高中的理科背景差异大

由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为理工科招生,学生高中毕业全部为理科生,而高中学习阶段地理为文科知识体系,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高中所学知识在大学时无用武之地。不少学生心理产生落差,对专业基础课内容(包括人文地理学)兴趣不大,尤其是涉及到概念性的知识内容以先入为主的心态选择不听。

2.专业课程体系认识不清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融合多学科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方面涵盖生态学、环境科学、植物学、地理学等内容,学生在学习时未对各个课程的连贯性和综合应用性进行了解,造成学一门忘一门、学完忘完的现象。因此,专业介绍过程中可由各个任课老师介绍自己的课程基本内容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再由专业课任老师综合阐述专业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的支撑与贡献。这样可使学生加深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包括人文地理学)—专业课的体系认识。

(二)社会现实的冲击

1.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取向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学习态度已不再适用,在网络、电视、报纸等多渠道宣传下,学生接受正面与负面的多样化信息灌输,价值取向极易发生变化,逃课、上课不认真听讲、利益至上等行为层出不穷,如何在多种诱惑存在的情况下保持学生探索求知的心态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国内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校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社会现实问题的冲击。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时,对知识内容的关注远不如未来工作前景,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成了大多数学生在大学课堂里的最主要任务。学习兴趣随着只考虑未来工作的心态不断消失,据笔者在100位专业学生中的问卷调查统计,学生真正对课程内容感兴趣的仅8位,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的学生多达65位(见图1),即大部分(占65%)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只起到列席作用,在教师授课时玩手机、交谈、看课外书等;少部分(占27%)同学对某些内容有兴趣时认真听讲,听完后做其他事情;仅小部分(占8%)同学全程关注授课内容。

图1 学生学习兴趣调查Figure 1 The survey of learning interest of students

三、人文地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教学内容的定位

《人文地理学》主要为了阐述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阐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1]依据教材的总体框架,首先应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历史沿革、主要流派等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课程的总体内容有个基本认识。其次,从人类繁衍后(人口的生产与分布)带来的城市扩张、休闲产业需求、环境问题等阐述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与需求状况;从人类演变过程中政治、文化、民族、宗教的差异性阐述地域性环境对人类行为与活动的影响特征;此部分内容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再者,概述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感知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重点介绍人类对环境映像的生理和心理响应并以一定的行为空间进行外在反映;此部分内容为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总结归纳。

(三)福建农林大学人文地理学课程的特色

福建农林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国内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设置的人文地理课程群 (包括 《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存在明显的差异。福建农林大学人文地理学课程侧重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与资源利用的影响效应,促进学生认识地表过程变化时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从而有别于其他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着重对整体经济社会活动或人文现象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2],也有别于专门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文科专业课程。

四、人文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课程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现代教学已由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板书、教师口头表达、师生互动的模式发展为教师板书、多媒体展示、教师口头表达、学生自主发挥、师生互动、网络教学等综合化教学形式。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与学生学习效果与学习兴趣紧密相关,根据人文地理学的教学内容,应融合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与教学质量。[6]

(一)学生主动参与式教学

被动式的教学方式极易受学生排斥,造成课堂效果不佳。[7]在人文地理学参与式教学过程中,以往经验主要根据课程内容抛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其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或者以学生小组形式对课堂内容进行登台讲授,通过学生收集资料—问题总结—成因分析—幻灯片制作等流程加强学生主动参与性与知识内容的巩固性。然而,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仍处于被动阶段,即教师提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缺乏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作者在人文地理学教学中,采取学生课前预习总结问题,在上课期间与学生一起讨论解决方案,在讨论中作者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而改变下一步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同时,学生也可从与教师的讨论和聆听中获得认可感与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积极反应,为学生后期的主动学习和个性发挥提下良好基础,进而提高学生期末成绩的优良率。

(二)典型区域的实践性教学

根据图10所示的同机器移动工序邻域结构示意图,同机器移动工序可分为两种情况:①将工序u移至v之后,如图11所示;②将工序v移至u之前,如图12所示。同机器移动工序与JSP中的邻域结构相似,因此,可以扩展Balas[4]所提出的近似评价方法,应用于FJSP的同机器移动工序。

课堂教学传授的只是理论体系,实践过程则是理论现象化的主要手段。目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实践内容以自然地理和技术课程为主,涉及人文地理的内容较少。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规划与区域地理、城市化过程、生态环境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内容中,都需要人文地理学的实践为依据。人文地理学实践涉及区域调查、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运用、模拟预测等多方面,仅以课堂理论教学无法实现以上实践过程。因此,根据教学内容,作者依据学校在各地设置的教学基地,选择典型区,学生在课余期间参与调查、考察、资料收集等活动,提高学生对课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在校内的实验中心进行分析、模拟预测等,将抽象的教学内容以直观的成果形式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方案设计、实施体验、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积累了撰写毕业论文开题、实验方案、主体内容的经验,促进学生报考研究生进一步深造的热情。

(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愉快活跃的教学气氛是刺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条件之一。单一的文字说明极易造成学生视觉疲劳、思绪定势,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人文地理学的课堂教学中,作者通过图片、版书、视频内容、案例分析、多语言表达、肢体动作等多种教学手段,以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方式,构建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感观统一的学习环境,丰富教学内容并完善教学手段,不仅提高教学效果,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从而大大增强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造出立体化、延续化的现实地理环境,从感观上加强学生的知识感知与理解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人文地理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J].经济地理,1991,11(3):1-9.

[2]陆林,凌善金,王莉.试论高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改革[J].人文地理,2003,18(5):65-69.

[3]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75-76.

[4]王恩涌,赵荣,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26.

[5]陈孝杨.人文地理学的课程知识体系与教学定位: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10,12(1):115-117.

[6]尹珂,李孝坤.高校人文地理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旬刊),2011(28):50-52.

[7]吴攀升.“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探索[J].地理教育,2015(11):55-56.

(责任编辑:冯起国)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Human Geography in the Major of Physical Geography,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LIN Yongming1,CHEN Can1,LIJian1,FAN Hailan1,WU Chengzhen1,2

(1.College of Forestry,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2;2.School of Ecology and Resource Engineering,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Teaching reform on human geography is aiming to improve the interests of students 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According to itsmajor characteristics and course system,when the teachers teach in class,they should reasonably design the course contents and use the reformingmethods including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practical teaching and diversified teaching tools tomotivat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xploring and studying,cultivate their learning initiatives and good personality.Therefore,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integrative knowledge tomeet the standard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human geography;teachingmethods;course system;teaching contents

K903

:A

:1674-2109(2017)05-0071-05

2016-11-15

福建农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111416078)。

林勇明(1982-),男,汉族,副教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

吴承祯(1970-),男,汉族,教授,主要从事生态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人文环境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环境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