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境地区跨界民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7-07-03 16:06穆智
大理大学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边境地区跨界民族

穆智

(云南民族大学发展规划处,昆明650031)

中缅边境地区跨界民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穆智

(云南民族大学发展规划处,昆明650031)

缅甸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支点国家,中缅边境地区是中国跨界民族主要分布地区之一,跨界民族的发展与边疆的稳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五个方面发展进步的同时,中缅边境地区跨界民族的发展还存在八个方面的障碍和问题。必须重塑发展新理念、重构发展新机制,从九个方面提出了加快发展的基本途径与措施。

中缅边境;跨界民族;发展对策

中缅边境地区是中国跨界民族主要分布地区之一,跨界民族的发展与边疆的稳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快跨界民族和跨界民族地区的发展,改善跨界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做好跨界民族工作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中缅边境地区的跨界民族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中国沿边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加快中缅边境跨界民族地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发展要求。总结过去的成绩和经验,找准存在的问题,围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主题,重塑发展新理念、重构发展新机制,努力促进跨界民族和跨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缅边境的跨界民族及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进步

(一)中缅边境地区的跨界民族概况

跨界民族及跨界民族问题是一个民族热点问题,也是一个国际性问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又是一个边境线漫长、陆地邻国比较多的国家。地处东南亚半岛与南亚次大陆结合部的缅甸是中南半岛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其北部一线与中国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接壤,两国边界线长达2 186公里,占到了中国陆地边界的1/10。从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看,缅甸是中国实现21世纪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缅甸不仅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支点国家,还是中国突破美国所主导的“围堵政策”的关键节点国家。近年来,随着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相继调整对缅外交政策,试图利用缅甸遏制中国在印度洋的崛起,中缅两国的“胞波”传统友好关系面临着缅甸外交新格局及其国内政治环境的压力和挑战。从空间地理上看,中缅边境地区既是维护中国西南国家安全的纵深屏障,又是中国通往周边国家以至东南亚、南亚的链环区域。从经济地理上看,得益于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战略,中缅边境地区已从历史发展的“边缘迟缓带”转变成为国家对外开放“外向发展”的前沿地带。从人文地理上看,中缅边境地区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复杂的民族分布,一直以来都是影响中国西南边疆乃至全国政局稳定的重要区域,跨界民族既是发展的“优势存量”,也是影响安全稳定的“主要变量”。

在中缅边境地区,聚居有傣族、景颇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阿昌族、德昂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1个跨界民族(详见表1)。这些跨界民族的族别数量占到了中国跨界民族的1/3以上,人口数量约占边境县(市)总人口的60%以上。长期以来,中缅边境地区的跨界民族与中缅边境乃至西南边疆的稳定和发展紧密相关、高度关联,这主要表现在跨界民族凭借其“与生俱来”的先天优势在边境沿线守土戍疆以及参与地方建设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中国与周边国家联系交往中成为推进人文交流的桥梁纽带、促进经贸合作的排头兵和推动公共外交的民间大使。与此同时,跨界民族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地方的发展、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都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如若不引起重视并积极应对,将会影响到中国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以及“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

表1 中缅边境地区跨界民族情况简表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缅边境地区跨界民族的发展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重点帮扶下,我国中缅边境地区跨界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政治建设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明令废除了一切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称谓、地名和碑碣,主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在国家、省市县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跨界民族自己的民族代表。在基层和各级政府工作的跨界民族干部逐渐成长壮大起来,行使着当家做主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与其他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如在跨界民族干部培养方面,在新中国成立前,中缅边境地区的跨界民族基本上都是文盲,一些跨界民族群众甚至缺乏开支计划和生活积累。为了从根本上帮助这些跨界民族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党和国家除了在边境跨界民族地区发展文化科技教育外,还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培养跨界民族干部,比如分期分批选送民族院校学习培训,直接参加工作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或是吸收到部队中学习锻炼等〔1〕。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为边境地区的全面发展造就了一支忠于党和国家、经得起风浪考验、能够担当重任、团结带领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骨干力量。

第二,经济发展方面。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党和国家“扶贫攻坚”计划的有力实施,中缅边境地区的跨界民族逐步脱贫,绝大多数特困人口得到政府救助,一般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改革开放以来,边境各级政府在党和国家正确领导下,不仅初步解决了跨界民族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还大大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在怒江州,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发展滞后,优势资源未能有效开发,怒江是云南乃至中国最落后、最贫困的民族自治地区,成为边境贫困山区的典型代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以来,自2013年起锁定了怒江州23.99万各族贫困人口,规划用5年时间,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实施民生改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建设5大工程44个项目,办好20件实事,总投资48.14亿,努力推进怒江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边疆民族团结繁荣发展。仅2013和2014年度,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3.5亿元,投入信贷资金1.66亿元,落实其他项目资金20.55亿元。同时开展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工作,投资13.04亿元〔2〕。

第三,文化建设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文化的长期建设中,始终注意保护和发展跨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部分周边国家的快速发展对边境地区协调民族关系带来的消极影响,边境沿线各级政府“因地制宜”和“因族制宜”地采取多种措施来保护和发展跨界民族传统优秀文化。通过深入开展跨界民族的历史、语言和文化大调查,积极做好跨界民族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并支持跨界民族的国际文化交流等,以此不断增强跨界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如在教育方面,新中国成立前的中缅边境地区独龙族、怒族、布朗族、佤族、景颇族等跨界民族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发展时期,跨界民族的文化传承主要依托家庭教育、宗教活动以及民间的言传身教进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发展边境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放到了一个重要位置上,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民族教育发展成绩斐然,跨界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跨界民族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显著变化。

第四,社会建设方面。中缅边境地区的跨界民族沿国境线广泛分布,绝大多数聚居在高寒山区等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的偏远地区。因长期远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跨界民族的经济发展基础差,社会发育程度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跨界民族的发展问题,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努力消除民族之间历史上形成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直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对尚处于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跨界民族一步迈向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沿边开放、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以及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程实施后,不断激发和增强了跨界民族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为跨界民族和跨界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发展边疆经济、不断提高跨界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党和国家还采取切实措施促进社会发展,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方面不断加大社会建设方面的投入,努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五,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生态建设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中缅边境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度。特别是针对近年来境外缅北地区“粗放式”开发对境内外区域生态循环系统所造成的影响和破坏,边境州市政府持续多年开展以一定流域为治理单元的生态治理工作,统筹推进边境沿线区域内山、水、林、田、路的规划建设,使得流域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沿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93%,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受到有效保护〔3〕。

总之,在党和国家的扶持和帮助下,中缅边境地区原来长期处于封闭、停滞状态的跨界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各项事业正在努力与国内其他民族的发展水平靠拢。

二、当前中缅边境地区跨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中缅边境地区的跨界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绩,但是受制于自身发展起点低,发展基础弱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其发展水平仍然明显落后于其他民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还有一系列的阻力和难点需要加以克服和突破,这些发展障碍主要体现在下述八个方面。

第一,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中缅边境地区跨界民族发展的底子薄、基础差,返贫现象突出,脱贫难度较大。如怒江州1.4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98%以上是高山峡谷,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占到总面积的51%以上,垦殖系数不足5%;泸水县、福贡县、贡山县这些边境县都属于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当地72%的乡镇是贫困乡镇、70%的行政村是扶贫开发重点村,96%以上的独龙族和90%以上的怒族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笔者在德宏州调查也发现,德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的贫困发生率分别高达21.88%、12.16%和24.28%,“贫困已经不是局部地区或局部人口的贫困,而是一个特殊地理单元中生存型贫困与素质型贫困交织在一起的综合型民族整体贫困”〔4〕。

第二,社会发育程度低,市场竞争意识弱,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在新中国成立前,中缅边境地区多数跨界民族的商品交换主要是“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跨界民族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仍然明显保守和陈旧,无法适应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虽然经过党和国家多年的帮扶,但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与此相关的问题,致使当前一些跨界民族干部群众的发展主体意识不强,缺乏发展的紧迫感,甚至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第三,受教育程度低,科学文化素质低,劳动者综合素质低。新中国成立前,中缅边境地区的跨界民族群众绝大多数都是文盲。建国后,边境地区的民族教育事业虽然有了明显发展,但当前的民族教育发展仍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笔者在德宏州调查发现,作为州府所在地的芒市,当地景颇族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8年、德昂族仅为6.4年、傈僳族仅为7.6年,高中毛入学率不足40%,如此低的受教育程度对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第四,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在边境跨界民族地区,一些跨界民族的农业耕作技术仍然沿袭落后的传统耕作方式,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简单、粗糙。通往田间、山地的交通道路“晴通雨阻”的情况仍然较为普遍,加之受制于水利条件,一些跨界民族基本上属于“靠天吃饭”型农业生产,增产增收比较困难。

第五,资源浪费严重,植被生态遭受破坏,生物多样性正在消失。沿边开放后,中缅边境沿线地区在急于脱贫致富心理的驱使下,普遍缺乏可持续发展思想观念的科学引导,盲目追求以原料输出型为主的粗放式经济增长,采取了“掠夺式”的方式大规模开发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此外,受传统游猎和采集习惯的影响,一些边境跨界民族地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急剧下降,部分种群濒临灭绝。

第六,公共服务覆盖面小,社会保障水平低,社会救助体系不健全。中缅边境跨界民族地区的公共资源投入严重不足,公共服务设施覆盖面小,多数边境跨界民族村寨没有专门的体育活动场地和体育设施,没有专门的养老机构,没有电商服务平台。新农合参与率不高,尤其是大病保险、慢性病保险的参保率和缴费率较低,因病返贫的现象仍然存在。此外,缺失提供法律、心理咨询与救助的机构和人员,经济救助机制不健全,这为境外宗教势力提供了以物质、经济和心理救助为主要方式的渗透机会,极易诱发宗教安全问题。

第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电讯网络联通不畅。如笔者在德宏州调查发现,德宏州当前尚有20.2%的景颇族、28.8%的德昂族、44.1%的傈僳族村民小组存在道路不畅通的问题,4G网络覆盖率低于70%,光网覆盖率不足50%,宽带覆盖率不到10%,无线网络覆盖率不到5%。道路基础设施尤其是现代信息化设备实施的缺失以及电讯技术的落后,加剧了边境跨界民族地区封闭、保守、落后的状况。

第八,外来文化冲击影响大,民族文化逐渐丢失。虽然边境跨界民族地区远离大都市,但全球化、现代化所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尤其是新媒体大量出现后,跨界民族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大,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缺人、缺钱、缺载体、缺场所”,跨界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被“矮化、弱化、退化、边缘化”甚至遗弃丢失的危险,外界一些没落腐朽的文化也夹杂在强势文化之中席卷而来,跨界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三、促进中缅边境地区跨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重塑发展新理念

中缅边境地区跨界民族的发展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和落后的面貌,显著缩小与其他地区民族之间的差距,加快全面实现小康的发展步伐。因此在实践中,就需要紧扣“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主题,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将改善跨界民族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跨界民族群众收入作为发展重点,通过国家各级政府以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族举措,充分调动跨界民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加快跨界民族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一,创新发展是促进跨界民族发展的先导。发展的基点在创新,要解决好发展的动力问题,就必须着力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就要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改变以往依靠帮扶推动发展的传统模式,鼓励跨界民族干部群众依据自身实际开展创新改革试验,走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第二,协调发展是促进跨界民族发展的前提。发展的支持在协调,要解决好地方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就必须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这就要在处理好城市与乡村、产业与城镇的关系基础上,统筹推进跨界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第三,绿色发展是促进跨界民族发展的基础。发展的希望在绿色,要解决好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就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在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之上,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完善自由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四,开放发展是促进跨界民族发展的关键。发展的空间在开放,要解决好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就必须全方位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这就要在服务国家外向发展战略的基础之上,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以对外合作作为新的产业增长点,汇聚更高层次的资源要素,通过扩大开放带动发展。

第五,共享发展是促进跨界民族发展的目的。发展的目的在共享,要解决好发展的公平正义问题,就必须不断增进跨界民族群众的福祉。这就要在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事业的基础上,补齐发展短板,实施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重构发展新机制

基于中缅边境地区跨界民族当前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新的发展机制,需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需要以跨界民族为发展主体。之所以强调以跨界民族为发展主体,不仅是因为跨界民族熟悉边境地区的各种情况,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发展主体(跨界民族)的积极性,维护和实现跨界民族地区的地方利益,使跨界民族群众成为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第二,需要建立包括有公共制度、激励措施、干预措施等政策工具在内的政策支撑体系及政策集成系统。具体而言,公共制度是包括了税务制度、财政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制度的普适性制度体系,这是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激励措施是为了弥补制度和基础设施方面不足的协调措施,包括了财政鼓励、人力资源培训等。干预措施是针对跨界民族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特殊性措施,包括有补贴、退税、地方管理规则等。

第三,需要顺应国际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和对外开放政策〔5〕。之所以强调要顺应国际区域一体化趋势,是因为边境跨界民族地区从毗邻国家进入国际市场的空间距离最短,否则其区位优势将变为区位劣势,遭受国内外两级市场的双重分割。强调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这是因为中国整体经济能量正在加速外溢,处在边境的跨界民族地区可以优先分享外溢经济能量来加快自身发展。强调利用好对外开放政策,这是因为边境跨界民族地区的空间区位变化本身就是开放政策导致的结果,只有利用好所有的优惠政策,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三)加快发展的基本途径与措施

从中缅边境地区跨界民族当前的发展态势及其面临的挑战来看,上述发展机制的难点主要还是“内生动力”问题,这需要通过以下九个方面的途径与措施来逐步实现。

第一,积极更新思想观念。“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是行动的先导。中缅边境地区跨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较为保守,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不相适应,需要更新升级。这就需要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只争朝夕”的发展紧迫感;二是彻底抛弃“等、靠、要”的依赖观念,强化自强、自立的发展信心;三是树立“后发优势”发展观,在充分吸收借鉴其他民族发展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之上,大胆实现“弯道超车”式的跨越发展。

第二,抓好人力资源开发。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体现在人才竞争和人力资源开发竞争之上,跨界民族发展必须重视人力资源开发。这就需要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帮助跨界民族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努力打造一支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思想观念创新、业务素质过硬的跨界民族干部队伍;三是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组织实施好跨界民族地区的劳务输出工作。

第三,夯实基础设施。基础建设是一切发展的前提,全面发展必须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改善交通条件,在公路、铁路、水运项目布局、资金投入上向边境跨界民族地区倾斜;二是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提高“样板田”面积;三是加强乡村通讯网络建设,提高信息化程度;四是加大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对危旧房改造提供政府补助,实现农村居民有安居房。

第四,发展特色经济。发展特色经济是增强边境跨界民族地区“内生”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快速发展必须重视发展特色经济。这就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经济作物规模种植,扶持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引进产业化项目;二是开发水电和矿产资源,在综合调查和详勘的基础上,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倾斜,统筹开发利用;三是开发旅游产业,发展跨境旅游,以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四是强边境口岸、通道等硬件建设,改善口岸的通信、网络设施,发展口岸经济。

第五,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关键在人,通过发展民族教育进而提高跨界民族人口素质关系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可持续性问题。这就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学前教育方面,多形式发展公办幼儿园,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二是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三是实施免费普通高中教育,办好农村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重点培养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劳务输出创造条件;四是加快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发挥民族高等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

第六,发展文化事业。文化建设对于跨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发展必须重视发展文化事业。这就需要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二是深入实施“文化下乡”精品工程,丰富跨界民族群众生活;三是系统挖掘、整理跨界民族优秀文化资源。

第七,发展卫生事业。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是提升跨界民族地区民生水平的重要条件,协调发展必须重视发展卫生事业。这就需要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改善医疗条件,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二是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病有所医、大病有助;三是强化疾控监测和预警能力,健全疾病防控体系。

第八,健全社会保障。跨界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滞后,共享发展必须重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这就需要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农村逐步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二是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逐步提高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三是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第九,重视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是跨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必须重视生态发展。这就需要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二是完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垃圾和污水处理能力,提高生活环境质量;三是加强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跨境合作,探索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区域合作治理机制。

〔1〕穆智.“直过”民族与精细化治理模式〔J〕.民族论坛,2016(2):21-24.

〔2〕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云南扶贫开发年鉴2015〔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65.

〔3〕蔡广文.兴边富民的一份满意答卷:云南财政创新思想持续推进边境地区快速发展综述〔N〕.中国财经报,2011-12-24(3).

〔4〕刘文光.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反贫困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云南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1):64-69.

〔5〕林文勋,杨先明,张国胜.重塑沿边经济地理与发展机制:以滇西边境地区为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5.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Groups in China-Myanmar Border Areas

Mu Zhi
(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Planing,Yu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 650031,China)

Myanmar is a pivot country connecting the maritime silk road and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in China's One Belt And One Road construction,.China-Myanmar border areas is one of major distribution regions of Chinese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and its develop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of Chinese frontier areas.Five aspects of socio-economical development is identified in this paper,as well as eight aspects of obstacles and problems.It is necessary to reshape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restructure development mechanism.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approaches and measures for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from nine aspects.

China-Myanmar border area;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C957

A

2096-2266(2017)07-0007-07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7.002

(责任编辑 张玉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跨界民族与中缅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研究”(14CMZ039)

2017-04-19

2017-05-06

穆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边境地区跨界民族
我们的民族
边境地区语言教师队伍建设困境及对策探讨——以云南为例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严阵以待
多元民族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新墨西哥州的边境地区 探险蒙蒂塞洛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