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7-07-04 17:41谢延良刘忠华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培养学生班级管理中学

谢延良 刘忠华

【摘 要】 当前,以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共识。核心素养理念下,学生价值观、思维、品格、身体健康、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等方面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中外教育关注的焦点。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学校班级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关键词】 中学;班级管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01

1.营造良好的班风,培养良好的学习素养

综合目前初中生的课堂纪律、学习成绩来说,大部分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传紙条、发呆、看小说等等,注意力不完全在学习上,对于教师讲过的知识一问三不知;平时的作业都是照抄应付老师,考试也是应付了事。基于这一现状,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建良好的班风,让学生被爱学习的同学感染。虽然说在新课程的改革下,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目前初中生各方面能力不足,需要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要想营造良好的班风,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座位的安排上,教师要从学生的爱学习程度来考虑,不爱学习的学生要安排在爱学习的同学旁边,当其他爱学习的同学都认真学习时,不爱学习的同学也会受到一定感染。教师要想方设法找出学生不喜欢学习的原因,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营造良好的班风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养。

2.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提高自身的管理素养

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叛逆期,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不强,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生自我管理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学习方面、外界环境、家庭环境等方面的自我管理,这就需要教师留心观察学生,引导学生制定良好的自我管理计划,从而提高自身的管理素养。首先,从学习方面来说: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时间制定良好的学习计划,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努力。最后从家庭环境来说: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少年,在家没人管教,容易受到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养成不爱学习的坏习惯。基于这一情况,教师就可以多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并且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要好好学习来回报父母。通过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提高学生自身的自我管理素养。

3.开展班级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目前,我国对社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不再是像新课程改革之前一样只看考试成绩,其他的都忽略不计,而是注重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开展班级活动对于学生有很多好处,不仅能让学生放松心情,减轻学习上的压力,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到很多知识,比如团结合作能力、锻炼身体、增加活动经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另外,在开展班级活动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因为只有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比如说在班级每个学期一次的野炊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去购买食材,并且让每个小组表演一个节目,可以是唱歌、跳舞、小品、课本剧等节目,要求每个组的成员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表演能力,让学生敢于表现自己,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4.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课堂教学既是学校管理的主要任务,也是班级多种管理力量实现共同目标的主要场所。教学活动由教师、学生和课程三要素构成,教师、学生两个主体以课程为中介进行教与学的互动。而反过来,课程又以其内容结构和编排方式影响着两个主体的互动方式和互动效果。核心素养要在学生身上得到落实,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除了要落实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三级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更要落实在课堂上学生对课业内容的学习领会上。核心素养体系的培养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课堂教学方法、授课内容和学科教学要求等都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管理面临着新挑战:①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作为平等主体合作互动,教师由授课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由听课者转变成为学习主体。②课堂教学方法的变化。核心素养培养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要力图做到教学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匹配,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个人演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实践探究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③课程内容整合挑战。核心素养基本要求通过课程内容编排融合在各学科的教学体系中,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品行、能力、情感、价值观、公民意识、身心健康等重要素养。

5.班级评价

①价指标多元化。核心素养体系不仅仅要考查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素养,还要考查学生的品行、能力、情感、价值观、公民意识、身心健康等重要素养,班级管理评价指标趋向多元化。②评价方法技术多元化。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下,学生评价的重点由分学科知识评价转向基于核心素养的多元评价,其中学生品行、能力、情感、价值观、公民意识、身心健康等素养的评价要求对评价方法和技术的多元化提出了新挑战。③评价权重确定。核心素养体系中各组成部分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中要求达到的程度都有着基本的规定,在评价的时候要准确把握各部分基本要求,确定相应的权重。④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相融合。⑤评价过程动态化。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

6.结论

在新課程改革之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过分注重,忽略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因此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由于初中生各方面还不成熟,在核心素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并且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39-45.

[2]任友群,随晓筱,刘新阳.欧盟数字素养框架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2014(5):4-11.

[3]褚宏启,张咏梅,田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2015(9):4-7.

猜你喜欢
培养学生班级管理中学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