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解读语文教材的途径探寻

2017-07-04 17:43章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解读实践策略教材

章芳

【摘 要】 有效地解读教材,就需要我们正确运用单元主题和阅读提示,有效利用课后思考练习题,深入研读咀嚼文本,找到“教什么”。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材;解读;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01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解决了“教什么”,我们在基础上才能找到科学合宜的“如何教”策略。实施中,我们要设计一堂好课,除了要熟悉课标要求之外,还要围绕本课教学目标,以教材为抓手,优化教学内容,并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并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为实现目标提供基本保障。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进行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

一、正确运用单元主题和阅读提示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时习惯于就一课教一课,就一节教一节,往往忽视了教材在编排上突出的特点——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以“导读”的形式点明每一个单元的学习主题,并且在每一篇略读课文的前面也都有相关的阅读提示。大多时候,我们却忽视了这部分的内容教学,殊不知它有着重要的作用。

单元导语部分既点明了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又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单元训练重点,既便于老师整体把握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又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做到教学单篇课文与单元主题相联系,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联系,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与我们课上指导(交流展示单元主题内容)相联系。

所以,对文本的解读,我们要明确单元主题,同时要解读单元导语,明确导语的指向,需要将导语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来引读。基于这一点,我们提倡,在教学单元新课前要利用单元导语进行“单元导读”教学设计。“单元导读”设计其实就是对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的预习指导,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本单元的主题内容。第二,可以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心理,对课文先整体把握,引发阅读期待,为单课学习做准备。第三,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本单元的学习资料,做到课内外相结合。在单元导读教学中,我们应把教材放到单元和学生认知中去研读,以一个单元的内容为背景,既体现了单元主题和单元训练重点,又降低了教学难度,体现了知识间的链接。

二、有效利用课后思考练习题

课后思考练习题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它直接体现了编者意图,反映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解读和把握。每一课我们都应该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将每一道课后思考练习题落实到具體的教学中。

课后思考练习题分为练习题和思考题。在教学实践中,完成得比较好的练习题有两类:一类为朗读理解课文,一类为词语类,所谓完成得比较好,是指这些练习题基本能在课堂内完成;能完成的练习题为背诵课文以及造句等,所谓能完成,是指受到了老师的重视,但往往不能在课内完成,而是借用课余时间完成;被忽视的练习题有“复述课文、与文本相连的习作训练”,这种忽视在教学中一是体现为走走过场,二是体现为完全放弃,而恰恰是这类练习题在明确地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告诉我们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的习作训练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不重视课后思考题,往往表现在舍弃教材精彩的课后问题不用,而用一些零零碎碎地问题来设计教学,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太好。

三、深入研读咀嚼文本,找到“教什么”

我们备课时,大多时候,不是看教材,就是看教参。这样做,是省时,直接就可以按教参的教材分析来确定教学目标了,安排的课堂练习就可以进行了。珠不知,离开了以学情为基础、以阅历为心场的解读是错误的,教参解读固然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并不是都是对的。而且过多依赖也会降低我们的创新解读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方面,特别是自己对文本的独创见解就有抹杀之力。我认为,我们要科学制定教学目标还是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研读文本,咀嚼文本是重中之重的大事,这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更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然前提。

我们要静心沉入文本,入境体悟,与文中人物、与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在反复阅读和品味中,对文本的精彩语段、重点词句甚至是细小的标点细细咀嚼,并通过深入思考,读出每个空白处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旨,品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的情味理趣,获取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当然对于有的内容,我们还不能仅局限于文本阅读,还应搜集更广泛的相关资料,获取更多信息,才能准确把握文本的真实内涵。只有找到了这些,我们到底“教什么”才能浮现于脑海,而不是从课文开头讲到课文结尾,泛泛而讲,既没重点,又没主次,导致有效性大打折扣。在深入细致的文本研读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以读者视角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追求的多元解读,是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的阅读。所以我们在解读文本和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二是以教师视角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教材中的文本,作为一般性的阅读文章,本身就具有阅读价值——文章写了什么,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信息,受到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而一旦这些文章被选用到语文教材中,它的价值就发生了变化,除了保留原有的阅读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教学价值——文章是怎样写的。也就是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这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三是以儿童视角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教材,以儿童视角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就一篇课文来说,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已有的基础是什么?需要提升什么?学生发生的错误又会是什么?对学生来说哪些是有价值的东西,需要取舍哪些东西?如此等等,都需要我们全面考虑,需要照顾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筛选出真正需要我们精心教学的重要内容,才能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阅读文本。

参考文献:

[1]林舜锦,语文课堂教学文本解读的几个途径[J].课外语文,2015年。

[2]彭敬周,深入解读文本的有效途径[J].考试周刊,2012年。

猜你喜欢
解读实践策略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