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017-07-04 07:35王君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有效性

王君

【摘 要】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语文学科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倡导素质教育与人文化教育的当今时代,它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发展关注层面,要围绕学生开展基于情感培养的教学过程,以期待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唤醒他们生命的主体性。为此,本文主要提出了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方法,希望体现其教学有效性与优越性。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优化;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1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惯用教学知识渗透的方式来培养学生阅读思维,长期以往也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习惯。但是这种阅读方式未能真正实现对学生人本思想的有效关注,也不能彻底陶养学生性灵,没有为学生构建一个能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空间。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改善。

一、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衡量新课标背景下语文学科新教学思路的主要标准,若想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3点内容来进行审视:第一是要明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要面向全体初中生的,它所关注的是以个体特性为主的“全员”发展教育,即对因人而异教育与全员共同发展教育的共同重视;第二,要注重对学生个体情感的有效培养,从语文阅读文章中的人或事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锻炼他们的情感思维能力与判断能力;第三,实现人性化的阅读教学课堂评价过程,从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阅读能力来寻求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来衡量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基本标准[1]。

二、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优化

20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Jean-Paul Sartre就曾经说过“阅读就是一场自由的梦,它的那种思绪绵迤令人陶醉,以至于不愿醒来”。Sartre的这一感性描述就指出了语文阅读中所蕴含的情感、诗意、美好等特征,即阅读就是一场生命的活动、对话和感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它让师生形成互动、互促关系,所以下文从诵读、体验、对话和探究4方面来探讨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方法。

(一)诵读部分

诵读是语文教学基础和优秀传统,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诵读应该是其中之精华,对培养学生语感、积累文学素材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要在诵读课文中做到有意识的文学素养积累和感悟,并在文章教学和学习运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与审美情趣。”所以說,诵读应该成为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之一。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过程中,应该注意调整他们的感情与音韵,让他们在诵读过程中感受文本中所蕴藏的各种情感意蕴。

以初中阅读文章杜甫的《石壕吏》为案例,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该文章的“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时,其范读就可以放缓节奏,并且放低语调,让学生感受那种诗中对死者无法复生的无奈与哀怨。在文章中,例如“长已矣”、“老翁别”等等词汇要注重其诵读节奏,最好做到节奏深沉有力、恰到好处,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体验。而在诵读“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二句时,则要表现出猛烈的情节跌宕,注意用重低音来表现那种作者无奈恐忧的心情,这其中“语声绝”三个字就代表了作者的心声,所以在诵读时要故意拉长节奏,做到声断意不断,将愁绪尽量拉得绵长,这样才符合《石壕吏》所描述的情理。教师要尽量做到在全文范读过程中感染学生,与他们心通其意、意会其理,进而激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最终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目的[2]。

(二)体验部分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体验应该注重对灵魂的呼唤与对生命的超越,教师通过抑扬顿挫、充满感情的诵读范读将学生带入文章情境当中,然后为学生创设教学体验情境,让他们感受更丰富的教学场景,加深学生对阅读过程认知。以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为例,教师就可以专门组织举办一场以“生活感悟”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基于该文章情感而自己创作有关自己生活经历的诗歌,在课堂上讲述自己在生活中喜悦的、伤心的经历,与师生一同分享。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语文阅读课堂心理辅导会,将语文阅读教学延伸到其本质内容以外,深入生活,使得语文教学生活化。在这样的教学环境当中,学生不仅仅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真谛,也感同身受的更容易理解了文章中普希金对生活的理解。这种形象生动的体验式教学不但丰富了学生的个人情感,也对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增加了更多砝码。

(三)对话部分

在新课标中就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具体过程。”的确,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该做到平等对话,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来实现对话,并同时深入对话本质,打破一切时空界限来实现心灵的交流与碰撞。在实际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话能够消除师生之间传统相对立的绝对隔绝状态,它不但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也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简单来说,良好的语文阅读教学对话能够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美妙境界,这对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与他人形成有益交流具有促进作用。

具体来说,基于对话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有三,首先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懂得尊重学生感受,走进学生并永远保持宽容、耐心的态度,进而实现精致、细致的引导过程,实现生本、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交流过程。

其次,要多为学生创造对话机会及条件,让学生在阅读文本基础之上来展开对话。除了留给学生一定的文本阅读时间以外,还要带领学生统领全文,通过问答式、递进式等方法来有效引导学生展开文本阅读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对话空间及对话机会。

再次,要做到因材施教,初中生通过阅读环境对话,其对话的水平、特点和倾向是因人而异的,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并采用更多方法手段来引导学生深入对话深层次领域,同时做到对学困生对话过程的有效照顾[3]。

(四)探究部分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探究式阅读也具有一定教学效果,它首先应该做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发现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路径。要教会学生提出质疑,并懂得通过搜集资料与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甚至是创造问题,培养学生相对独立的思维创新意识。分析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一般来说,初中语文阅读探究式学习其架构主要基于4点展开:首先教师会提出某些针对阅读文章的有价值问题,让学生先去独立探究并激发学习欲望;其次学生要在自己分析基础上来提出问题假设,并基于此再进行深度探究;第三要深入文章阅读,划出文章中的重点章节、语句,围绕文章问题来再次搜集相关资料;最后进行班级交流汇报,与其他小组、教师之间沟通讨论探究结果,最终得出问题结论。

三、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应该迎合初中生的兴趣特点,充分结合他们的生活与智慧来发挥语文阅读的审美特性,让他们有更多时间与空间去感悟生活、关注社会、感悟人生、激发理想。只有通过对文章的熟读精思,教师才能促进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学生才能领略阅读教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兰凤银.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小作家选刊,2016(13):100.

[2]玉思静.初中散文阅读教学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6(4):9-9.

[3]胡秀珍.初中语文课堂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模式及案例[J].教师,2013(16):117.

猜你喜欢
有效性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论新形势下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有效性的提升
翻译的政治性与有效性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
对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