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构建生命课堂

2017-07-04 07:44陈素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生命课堂

陈素芳

【摘 要】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人”这一独特的生命越来越关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尊重学生生命,构建生命课堂。从尊重学生的生命需要出发,为学生的需要营造一种能充分各抒己见、甚至观点相互碰撞的探究性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个性张扬,把自己的独特体验大胆展示出来。

【关键词】 生命课堂;师生平等;内涵评价;艺术调控

【中图分类号】 G62.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1

教育家于漪说:“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多彩?”在课堂上做到師生平等,把课堂当作一块田地,还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有思维的自由、心灵的自由,让他们的生命多一些自主的色彩。老师对孩子有内涵评价的激励,艺术调控的保障,有助于生命舒展、生命涌动的开放、多元的环境,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一、师生平等是生命课堂之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由教师、文本、学生建构起来的具有生命意识的,生命与生命碰撞的,生命的完善与运动的过程。有这样一则故事,美国的一个老师上历史课,他上课的时候发现一个学生睡觉,他就拿起了一个苹果向那学生打去,学生惊醒后,发现老师打他,他捡起苹果就打老师,老师又拿起粉笔打那个学生,其他学生一看,老师敢打学生,于是一哄而起,参与了这场战斗,教室顿时成了战场,乱成了一团。过了一会儿,老师制止了学生,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要打我”。学生说:“因为老师打学生,我们不公平。”老师说:“对,因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美国的教育是师生平等的,平等的地位,课堂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才会让学生自由释放生命的灿烂。

在教学《鸟的天堂》过程中,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环节:作者巴金爷爷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了不同的景象,你更喜欢哪一次所见到的景象呢?把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并写一写你喜欢的理由。然后我让喜欢同一次的同学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在小组交流以后再进行集体交流。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我更多的是充当倾听者的角色,并给予适当的激励性评价。学生畅所欲言,不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道练习:有许多人想到那儿去游览一番。如果由你来当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呢?课后请你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同学也可浏览“鸟的天堂”网站,写一篇导游词。经过这样平等的交流,学生就由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地位被拉回到课堂的主体地位。由此,课堂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

二、内涵评价给生命课堂施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自信心就像一个人的耐心、恒心、爱心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同样需要唤醒与点燃、培养与锻炼、实践与坚持。范德比尔特说过:“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而没有自信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居里夫人也曾说过:“我们应有恒心,更要有自信心”。自信催人奋进,它是激励的始点,是产生行为的根源,是培植生命之树常青的沃土,是理想航船乘风破浪的“帆”。人有了自信,在与厄运抗争最痛楚无助的时候,在涉恶水攀险峰无人分忧的时候,在激烈竞争拼搏孤立寡众的时候,在遭阴风冷雨袭击无遮无挡的时候,不为艰难困苦所吓倒,不为世俗目光所左右,不为闲言碎语所困扰,生命的吉他就会奏出跳动的音符和欢乐的旋律。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运用有内涵的激励方式点燃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它就会成为学生可终身受用的能力、品格、素养。比如:在听一位老师执教的《我必须去》一课时,对于学生的发言,即使回答得很平常,该老师也毫不吝啬地给学生以鼓励;当学生不敢表述时,全班学生会一起呼喊本班的奋斗口号:“掌声响起,鼓励自己,我能行,我最棒。”被鼓励的学生汲取了信心和勇气,声音洪亮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最让人感动的是让学生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时,一位较差的学生这样评价自己:“老师,我觉得这节课的内容有点深,我比较笨,没学会。”这位老师马上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孩子回答出来了,老师高兴地说:“孩子,这就是你的收获,你又进步了,你一定会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我禁不住看了孩子一眼,他那懊丧的神情不见了,眼中流露出欣喜、自信、感激的神情。我的心被震动了,这一时刻是孩子生命中的绿洲,这样的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后来,我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关爱、激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地使内涵评价充满了“人情味”。

内涵评价是生命的肥料,把孩子激情点肥起来,让他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教育大田里,放飞心灵,体验成功的喜悦,开创美好的未来。

三、艺术调控灌输生命课堂之水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的在课堂上的艺术调控,那么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导语具有感染力。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巧设悬念,设计了这样的导言:“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学生一听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马上接着说:“什么地方呢?”说完板书:桂林。“哦!”学生恍然大悟,议论纷纷。没去过的学生产生疑问:桂林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而去过的学生则大谈桂林风景之美。这时,我顺势引上一语:“桂林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她的美丽吸引了广大的中外游客。谁知道桂林什么最吸引人?”去过桂林的学生马上回答:“桂林山水!”我接着说:“对!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桂林山水!”接着把课题板书完整:桂林山水。这样的导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学习。导言应当鲜明而富有启发性,简洁而富有艺术性,既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应引导学生定向思维。

其次,情感调控。我认为教学艺术,是移情的艺术,在教学中,只有教师教课入“情”,学生读书才能入“境”。老师讲课总要带着一股激情,才能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也想像老师那样投入情感,倾情阅读。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我先带感情地描述,把学生带入情景:一个又阴又冷的大年夜,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卖火柴。再引导学生了解小女孩是怎样卖火柴的,让学生体会,在那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苦的小女孩受尽了欺凌和痛苦;接着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去想象大年夜街头的情景,体会富人们是如何欢度佳节的,再让学生把穷富两方对照,联系起来体会,唤起全班学生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们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闪亮明旺的大火炉,冒着香气的烤鹅,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的圣诞树,并且启发学生一一与可怜的小女孩的悲惨处境对比,然后把课文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就使学生进入作者创造,老师再创造的情景中,更进一步激起他们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进而再一步要求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动用想象的艺术来抨击那个人压迫人的不合理的社会,以表达作者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的。这样,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思维随着老师的引导,在十分活跃的状态下得到训练和发展,而且情感收获也会同老师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很好地领会了文章的中心。

课堂上师生平等关系,老师的内涵评价激励,和艺术调控的保障,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能创造性地学习,这样的课堂是我们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追求果实累累的生命课堂!

猜你喜欢
生命课堂
创设生活情境 走向生命课堂
创设生活情境 走向生命课堂
新课程历史“生命课堂”
小学英语课堂再创新
高中生物教学构建生命课堂的研究
生命课堂视角下高中物理课堂评价的实践研究
用“互动”构建生命课堂
智慧理答:生命课堂的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