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体育课程自主创新模式

2017-07-04 07:47黄显华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改革

黄显华

【摘 要】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体育教学作为中职学校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它的改革也极其重要。本文针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自主创新模式进行了论述。从新课程标准、教师团队研发、学校整体规划、学生社会需求等方面介绍了中职体育自主创新模式的新思路。

【关键词】 中职体育;教学改革;自主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1

一、國家课程标准为基石

“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有三个明显的创新之处。第一个是新课标以学生的“强”和“健”两方面发展为课程设计出发点,而不是一味强调竞技项目训练的精英化教学模式,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课程设计理念。第二个创新之处是更加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承认不同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不仅使学生在校期间健康茁壮成长,更试图影响到学生踏上社会以后的人生轨迹。可见,新课程改革真正意识到了“身体是学习工作生活之本”,健康的身体才是促使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提高的基石。第三个创新之处是新课标多元化的评价倾向性。中职体育教学评价不再是以前高中单一的“跑、跳、投”测试,而是质性评定结合量化评定,既有单项测试成绩,又有综合表现评定,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中。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学生、家长以及同学科老师、学校领导都是评价者,而体育老师既是评价的主体又是评价客体。多渠道的评价信息不断触发学生与老师的教学反思,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以教师团队研发为主体

教师是实施课程的主体,教师参与到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会对课程目标、实施细节等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这非常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正确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基于学校层面的体育课程创新开发,只可能是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的二次开发,而这样的开发,一定是在深入研究原先的课程内涵的基础上的,因此这样的开发,在某种层面上就是一场较深投入的集体创造性备课。比如准备一次校运动会,以往的做法是找出去年秩序册,对运动会举行时间进行修改,对裁判组分工做少量调整,召集体育课代表通知各班报名,汇总运动员名单后印发新秩序册,向各班分发号码布,培训一下裁判老师,筹备工作就基本完成了。但是创新视角下的体育课程就要求对校运动会进行新的审视:入场式是否举行?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运动会的积极性而不是仅仅突出入场式的仪式感?能否把入场式设计成具有竞赛意味的各班展示活动?校运动会的设项能否兼顾竞技项目如传统的径赛和田赛(抓住“强身”的课程要求)和具有对抗意味的游戏项目比如定点投篮、三人四足比赛、国标舞、跳绳等项目(抓住“健体”的课程要求,着眼于全员参与,同时顾及到培养终身体育习惯,毕竟工作后很少有机会投个标枪跑个100米的,而跳绳、国标舞等等往往可以终身都能实践)?如何让学生参与进运动会项目设置的进程中来?如何把这样的活动组织成学生人人主动参与的节日(而不是仅仅把“运动会”改称“体育节”)?如何对比赛结果计分?传统上前几名有分数,但是如果在传统计分方式上每个参与者都普加一个分数,不仅拉开了参与比赛与不参与比赛两者的积分差距从而激发了所有同学的参赛积极性,而且参与了比赛但是没能获得前几名的同学也能得分,同时也保持了传统计分方式的强者与稍弱者的分差——这就实际上就是评价方式的创新了。通过教师团队的智慧荟集,课堂教学模块的创造性校本化、教学环节的创新串联、学习积极性的创新激发、对学生有益但是有具体实施困难的项目(如耐久跑)的创新性实施,都可以获得教师的共识并且融入到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课程中去。

三、以学校整体规划为纲领

教学创新不是简单的埋头苦干,而是要抬头看路,看清周边环境,找到合适道路。而体育学科是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离不开学校整体考虑的制约。学校特色创建、学校中长期规划以及近期计划、学校师资力量与生源的现状、学校所获政府财力支持等等因素,无不对体育学科的课程创新有重大影响。离开了学校体育学科教育特色创建的整体思考,离开了学校的高观点创新引智,离开了学校的跨学科高层面整体协调,学校的师资建设无疑是没有后劲的,即便开发出了体育创新课程,具体实施的时候,恐怕也很难做到各个年级间的有效衔接,很难做到对不同教学要求和不同学生现实基础实施分层实施、很难做到各个教学模块的实施循序渐进,很难做到从课堂教学、课余锻炼、学生社团、校运动会、教学评价测试等方面整体推进。

四、以学生社会需求为动力

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又是教学活动的客体。因为是主体,所以职中体育教育就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体育的组织者,应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但是,把满学生又是教学活动的客体,因此教学创新就绝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性。当学生个体的需求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有冲突时,教师应该通过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创设丰富灵动的课堂教学情境,用灵活多样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来激发、引导学生的运动兴趣,来培养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而不是去刻意“适应”和“迎合”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兼顾知识技能的培养和对勇敢、顽强、刻苦等意志品质的培养,做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知识技能教学的有机融合。学校制度对体育学科创新的保障,首要一点是保障学校领导和体育学科任课老师的培训机会。绝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领导不支持体育是新课程标实施中众多阻力因素中分量最重的。

学校也应该建立适当的评价机制来保障体育学科创新。体育创新课程要求“以学生的自立、健康、充分发展为核心,以开放性的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线来达到教学目标”,这样的开放课堂就不能也不该被评价为“放羊式”、“太散”。体育老师搞运动队,也不能以影响学习为理由来叫停,因为参加运动队发展体育特长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猜你喜欢
中职体育教学改革
中职体育教学体现终身体育思想的几点思考
中职体育教学改革探析
基于身体与职业素能的中职体育创新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