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7-07-04 21:18陈美玲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陈美玲

【摘 要】 兴趣是学习之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自觉、积极地追求知识、锻炼技能,才能真正摆脱学习压力,全面提升素质,达到素质育人的目的。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从环境的创设、设疑引导、联系实际、智能相长等多个方面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情境;设疑;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2

正所谓“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在小学教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育中尤其适用。由于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所限,这些孩子天真活泼,远大的理想、将来舒适的生活、教师和家长的压力……都难于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光靠外界力量赶鸭子上架“迫使”他们学习,不但收效甚微,而且还会引发他们对压迫式学习氛围极大且日益增大的抵触反抗情绪,导致学习低效化甚至负效化,最终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这种情况下,只有“兴趣”才是孩子们创造力、求知欲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自己学习的东西本身发生了兴趣,才能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促使他无止境地去追求、去探究、去实践、去发展,实现由被动、机械学习向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有效转变,才能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法与技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应对升学考核,原本工具性、人文性和趣味性极强、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数学教育已变成无休止的计算、计算、计算……显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要想扭转这种局面,授课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数学与现實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特点,创设现实性、趣味性较强的情境,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创设了为母亲买礼物的情景:母亲节到了,小明为妈妈买了一份礼物,(课件演示长方体盒子,并展示长、宽、高),他想用包装纸把礼物包起来,需要多大的包装纸,怎样计算呢?你能帮帮他吗?这一现实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他们纷纷开动脑筋,主动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

二、以疑导学,激发求知欲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们超强的好奇心,结合教学内容,通过精心设置时效性、趣味性、针对性、阶段性的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做到以疑导学。

(一)设疑要有时效性。

讲究设疑的时效性,就是要把握有利时机,通过及时设疑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根据设疑时点,设疑可分为课前置疑、课堂设疑、课后设疑三种情形。课前设疑是指上一章节的教学初步完成,即将转入下一章节的教学时,通过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预习,通过提高预习的方向性增强预习效果。课堂设疑,则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聚集当前教学内容而根据课堂教学进程,根据学生课堂反应,科学设疑,以疑促学。课后设疑则是在教学内容的课堂讲授工作完成之后,合理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复习巩固工作。

(二)设疑要有趣味性。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较弱,他们更倾向于情景性、趣味性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设置的疑问必须有较强的趣味性。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出示了一条算式:56×( )+44×( )=_____,并且故作神秘的说,老师有特异功能,随便他们在括号里填上任意同一个因数,教师都能很快地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随意抽取了几位学生来试验。在证实教师真的具有“特异功能”之后,再通过“你们想要拥有这种特异功能吗?”这种趣味性、诱惑力极强的疑问一下子就把他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新课程的教学上来。

(三)设疑要有针对性。

设疑的针对性首先要求设疑必须针对当前的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服务,否则就会南辕北辙,而且设疑越精彩,对课堂教学的干扰就越大,其负面作用也就越大。其次要求设疑必须针对特定的学生。比如对低年级学生设疑,就要更加强注意疑问设置时的情境性、趣味性,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设疑,除了要有情境性、趣味性,还必须逐渐向抽象性、概念性发展,确保以疑导学、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促使学生更快的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实现学生思维方式的完善与素质的提高。

(四)设疑要有阶段性。

设疑的阶段性,是指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能力,通过由浅入深的分层设疑,逐渐提高所设置的情境的难度或者实用性,引导学生展开深一层次的思考。如在前例《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中,先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得出“需要的包装纸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决论,再通过设置疑问:“小明用这张纸一定能够把送给妈妈的礼物包装好吗?”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并且认识到,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只按礼物表面积大的纸张是很难完全把礼品包装好的(接口需要部分交接位),增进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加强直观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却仍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却要去学习掌握相当抽象的教学内容即数学概念。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光靠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讲解、解释相关的数学概念,而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实例联系起来,通过学生身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和显浅的例子,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我利用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盒,让学生制作它的包装纸,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积;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摆、围,通过这样的现实操作,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与圆柱的什么有关。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让学生感司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

四、借助各种教具,推进教学形象化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完备而抽象概念思维仍处于启蒙和初步发展阶段。针对这一特点,小学数学教学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各种可资利用的教学工具,如定制的教具、自制的教具、课件、积件等及其他教学媒体,开展影、视、音全方位的形象教学。如在教学《认识时间》的教学中,通过播放儿化的录音《时间的小马车》,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拉近了学生与新课内容的距离,消除了(尤其是后进生)对新课的陌生感和抗拒感,通过展示各种形式的钟、表,让他们认识到钟表是常见的计时工具,认识到时间的不同表示方法,最后再通过太阳的东升西落,让他们体会到时间前进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还间接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

五、巧用奖励手段,刺激求学热情

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而言,单纯给予荣誉、进行精神奖励往往难以取得明显的激励效果,而物质奖励与安全感奖励却直接而有效。为此,教師首先要妙用物质奖励,如发放一些符合学生认知情趣的物品或者学习用品,刺激学生的本能,达到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自身的榜样示范,通过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氛围,逐渐培养并强化学生的荣誉感,打造精神奖励的平台,逐渐由单纯的物质奖励过渡到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最终实现精神奖励刺激的长效奖励机制。如在教学管理中,我给学习、生活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奖励一面小红旗,张贴在教室的公示栏,对累积一定数量小红旗的孩子给予一定的学习用品奖励,对不领取阶段性的奖品而累积到学期结束再领取奖品的孩子除给予应获奖品外还给予另外的物质奖励,形成了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奖励机制,较好的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贯穿实践性,发展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现实。教师要把实践性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动手操作的机会、获得参与实践的机会,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教学统计时,就布置学生调查统计各自家庭成员所喜欢的电视专栏及收看时间的情况,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提出问题:“根据统计表的情况,若你是电视台台长,你会怎样安排电视节目”,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知识非常有用”,体会到数学是具体有趣的,有学习意义的,既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时刻注意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平时的教学及管理中,要灵活地使用教材,善于把教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通过趣味性情境的创设,通过巧妙而合理的设疑,通过各种教具的科学使用,通过奖励手段的巧妙运用,刺激学生内源性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再创造”的过程,相信一定能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张显元,赵萍.新课程小学数学实用教学90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管建福,小学数学教学艺术.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许高厚,施铮,魏济华,郑维新,张永祥.课堂教学技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刘范,发展心理学.北京.团结出版社.1989

5、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6、陈萍,迟立忠.发展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于“平常”处设问,在“无疑”中生疑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