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扣诗歌的大门让诗歌熏染生命

2017-07-04 13:59黄小华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美丽诗歌儿童

黄小华

为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艺术欣赏水平,结合六年级语文教材中语文园地六综合性学习“轻扣诗歌的大门”,我们本学期在全班开展了“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的综合实践活动,举办了“秋之韵——诗歌朗诵会”。整个活动由同学们自己策划、设计、编排、表演。

汇报会上,同学们情绪高涨,争先恐后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才华。单个朗诵的慷慨激昂,集体朗诵的气势磅礴,诗歌课本剧表演更是意趣横生,还有诗歌知识竞赛紧张热烈,扣人心弦。这样使得全体同学都能参与进来,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达到文化熏陶、人格培养与口语锻炼的目的。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深入地贯彻新教育理念的丰富内涵,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放飞个性,营造了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

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对于“诗歌教学,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我却没没能停止。

“诗是人类的母语”。诗歌短小,精炼,琅琅上口,易教便学。几乎每个民族的祖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诗歌作为最初的母语文学形式。作为诗的前形态——儿歌,更是儿童心灵王国的游戏……

一、为什么要读诗

在我看来,能够代表一个国度、一个民族最高文学水准的,只有诗歌和小说。诗歌所具有的精神,是人类情感中最鲜亮、最纯粹、最炽热的部分,它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隆隆的回声足以透过岁月的迷雾够到我们。曾饱受牢狱之灾的人文学者商友敬先生曾这样回忆自己对新诗的迷恋,他说,“把他们的诗句常常含在嘴里,如橄榄般的甘涩而有余味”,不知不觉中,“在心里播下了诗的种子”——播下种子,并非一定为了写诗或者成为诗人,而是心中有了绿色的“诗意”。困顿中的他真正感悟到了诗的穿透力有多强——它们穿透了水泥墙与铁窗,点缀了他灰色的牢狱生涯。

二、儿童与诗歌

不知道今天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在读诗。如果说其他年龄层可以凭兴趣爱好决定读不读诗歌的话,在儿童那里,我们给予他们的精神食粮中,却真的不能缺少“诗歌”这一配料。好的儿歌,犹如蒲公英的种子般扎根孩子的心灵,具有永恒的魅力。

儿童思维方式具有浓郁的诗化色彩,月亮是张脸,星星会眨眼……这种思维特性,与诗人的艺术思维有天然的相通之处。

培根说,记忆力归于历史,想象力归于诗歌,理解力归于哲学。确实,想象力是诗歌的翅膀。在冯至的笔下,“我的寂寞像一条冰冷的蛇”,顾城可以在“大地上画满窗子”,王宜振的初春里,毛毛雨滋润下的“一些新芽,像鸟嘴,啄得小树发痒”——这些灿灿发亮的句子,无一不是想象力飞扬的结晶。因此,读诗是培养儿童想象力和悟性的极佳途径。

对于一个人来说,童年是一生的根基与核心——如同树木一样,那最初的岁月被记录在年轮的最核心处。童年时代赋予的东西,会永远潜隐在我们的身心中,持续影响人的一生。一个经常诵读诗歌的儿童,他的耳中装满了竹笋般活泼泼的生命旋律;他的眼里装满了鸟鸣蝶舞、云开花笑的真趣;他的心中,必然拥有更多的天真、单纯、爱与神圣。他观察周围的世界,他看待自己的生活,都会罩上一层美丽的光晕,葆有这样的

“赤子之心”,也意味着生命底色的健康美丽。

三、诗歌教学,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自觉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即使教材没能很好地引领我们走向诗歌,假如我们认识到了诗歌之于儿童的意义,我们完全可以选编优秀的诗歌进行教学实验。首先,我们的目光要放开、放远,不能只盯着一本教材。我们需要关注文学领域的诗歌创作,关注有关的诗歌评论。选择好的诗歌,只是第一步。如何将其带给学生,如何按照诗歌的“内在机理”进行教学则是更重要的话题。

(一)在诵读中直接感受诗歌的趣味与韵律

诗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过度的剖析讲解,深挖微言大义,乃诗歌教学之大忌。尤其对于活泼清浅的儿童诗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用清脆的朗诵去体验。

着急的锅子(谢武彰)

吃午饭的时候到了,/菜却没煮好。

弟弟等得好急了,/妹妹等得好急了,

小猫等得好急了。/只有妈妈最辛苦了,

还不停地忙着,/急得脸上都是汗,

我趕紧来帮忙。/打开锅子一看,

呀!锅子也急坏了,/它也满头大汗呢。

类似这样的诗,简单清浅中又不失童真与情趣,能带给孩子一种天然的快乐,教学中就不需要去挖多少深刻的含义出来,让孩子自己用天真的嗓音去唤醒它,就是最好的解读方式。诗中最妙的句子即诗眼,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发现。像这首诗中的“呀,锅子也急坏了,它也满头大汗呢”,简直令人叫绝,相信孩子读到这儿都会会心一笑。这就是智慧的灵光碰撞的结果。

打翻了(张晓风)

太阳打翻了/金红霞流遍了西天

月亮打翻了/白水银一直淌到我床前

春天打翻了/滚得漫山遍野的花

花儿打翻了/滴得到处都是清香

清香打翻了/散成一队队的风

风儿打翻了/飘入我小小沉沉的梦

必须承认,有一些诗,不能说,不可说。比如这首张晓风的《打翻了》,怎么解释都说不好,怎么解释都有画蛇添足之感。这首诗,虽说不如古诗那样平仄押韵,但仍保持了特有的音乐感,可以说和传统诗歌接上了血脉。这样的诗,就需要直接用声音来感觉它,品味它。而在此起彼伏的师生对口接诵或轻轻的吟哦中,这些语词可以很快地化为学生自己的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妙感觉。

(二)让诗歌中的语词与当下的生命对接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努力做到,使一个词对儿童来说,不仅仅是一样东西,是对象和现象的标志,而是使它带有情感的色彩——带有它芬芳的香气和丰富多彩的色调。重要的是,要使儿童像倾听美妙的旋律一样倾听词,使词的美和这个词所反映的那一部分世界的美,能够激起儿童对于表达人类语言的兴趣。”

苏氏的论述,可以给诗歌教学一个很大的启示:如果诗歌对于孩子来说只是一堆与他完全无关的词语的堆砌或记忆,那么,它们是沉睡着的,或者说过不久就会死的。因此,我们需要努力使一首诗对孩子当下的生命直接作用,让孩子的生命因此而激昂、充实、沉静或者丰富。

快乐的思想(何达)

做每一件事,/都给它一个快乐的思想,

就像把一盏盏灯点亮。

砍柴的时候,/想的是火的诞生。

锄草的时候,/想的是丰收在望。

与你同行,/想着我们有共同的理想,

与你分手,/想到我们会师时候的狂欢。

临考前夕,各个学科都要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作业量也明显要比平时多。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何达的《快乐的思想》,告诉他们,我们在“砍柴”,我们在“锄草”,我们等来的将是“火的诞生”与“丰收在望”。也许这首诗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生出新的力量——将来的工作生活中,谁会没有负担而生活?重要的是要学会“做每一件事,都要给他一个快乐的思想”,就像此刻我在写这些东西,也得给它一个“快乐的思想”一样。

跌 倒(牧也)

风,跌倒了/才有了美丽的落叶

云,跌倒了/才有了滋润大地的雨水

太阳,跌倒了/才有了静谧的夜晚

所以,让我们不用害怕跌倒

让我们在跌倒的时候/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

人,总有受挫的时候吧。对于学生来说,最大的受挫莫过于考试发挥不好了。每每这种时候,我和孩子独处,总要一起来吟一吟《跌倒》,并且告诉他们不仅要“站起来”,而且要“用最美丽的姿势”。怎样的姿势才算最美丽呢?就让他自己想吧。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茵小学的常丽华老师在班上孩子生日时,精心选择适合孩子天性的诗歌进行的生日送诗活动,更是将诗融化到了孩子的生命中。

美丽一万倍

——送给李沂晓

晓晓啊,/比全世界所有的

国王的宫殿加起来,/还要美丽一万倍。

——那是繁星点点的夜空。

——那是你明亮的眼睛。

晓晓啊,/比全世界所有的

女王的衣裙加起来,/还要美丽一万倍。

——那是清晨倒映水中的彩虹。

——那是你永远绽放的笑脸。

晓晓啊,/比繁星点点的夜空

和清晨倒映在水中的彩虹/全部加起来,

还要美丽一万倍。

——那是天外的神的国土。

——那是美丽又智慧的你啊。

熟悉金子美玲的老师一定能看出来,这首《美丽一万倍》直接脱胎于金的《一万倍》,常老师只是稍作增编而已。但是,就是这些增编,让这些诗歌中的语词,在生日这个特殊时刻,把祝福、期待、赞美等诸多情感,融入孩子的生命,这些语词,从此也就不再遥远和陌生,而是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连。

(三)在比较阅读与清晰讲解中,带动学生对诗歌形式与技巧的感性认识

有人说,诗歌是少数人的艺术,诗歌是不可教的。我想也许应该替换成“诗人是少数人能做成的,但对诗歌的赏析,是大众的事情”。

一首诗,尤其是耐人寻味的好诗,必须要读得认真、仔细。诗的表现往往是间接的,有层次、有深度的,有字外之意和弦外之音的,假如能帮助学生将诗歌这种“压缩的文本”以恰当的方式打开,让它的精微、色彩、情韵、节奏等一一呈现,对于未入诗歌之门的初读者来说是大有补益的。给小学生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依托具体的诗歌,让诗歌本身来说话。

比如这首《需要什么》(贾尼·罗大里):

做一张桌子,/需要木头;

要有木头,/需要大树;

要有大树,/需要种子;

要有種子,/需要果实;

要有果实,/需要花朵;

做一张桌子,/需要花一朵。

这是诗歌语言艺术中的顶真。“桌子”“木头”“大树”“花朵”具有象征意义。象征是诗歌的一种相当重要的手段,我们在理解时,就要引导学生超越语词的现实意义层而走向艺术或者说美学与哲学的意义层:万事重在开头。一切开始看起来总是微不足道的。此外,“做一张桌子,需要花一朵”带给人的陌生感与冲击力,正是诗歌艺术的魅力所在。

我们也可以将一些诗歌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比如,将《我能长成啥》和《筷子》一起组合:

我能长成啥(丁云)

妈妈把种子种下地,/种子就发了芽。

爸爸把月季种下地,/月季就开了花。

奶奶把葫芦种下地,/葫芦就长藤啦!

我想把我自己种下地,/我能长成啥?

筷 子(李飞鹏)

爸爸每天去打鱼

爸爸的手/是我们家的筷子

伸到海里去/把鱼虾夹回来

第一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复沓的手法,这是儿童诗中常见的一种技巧,一咏三叹,学生易于模仿。在此基础上,再教第二首,并让学生仿写他人的手,既有形式的示范扶持,又有内容的引领提示,学生可以登着梯子采摘“诗歌”这朵似乎遥不可及的花,享受成为小诗人的乐趣。

有多少好的诗歌,就有多少好的教法。挂一漏万,不再赘述。

在开满了诗歌鲜花的道路上,让我们与孩子一起同行。

猜你喜欢
美丽诗歌儿童
诗歌岛·八面来风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留守儿童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