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科活动化教学初探

2017-07-04 19:38马志明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初中生物存在问题

马志明

【摘 要】 活动化教学法,是以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与学的方法。生物学科教学活动化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如何在生物科教学活动中开展活动化教学?我作为生物教师对此进行了探讨与实践。通过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中抓住活动中的“动点”,精心设计好“动法”,从而“激活”学生。生物科活动化教学的基本框架分为课前活动、课中活动、课后活动三种。

【关键词】 活动化教学;初中生物;课前活动;课中活动;课后活动;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1

现代教育越来越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实践能力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初中生物教学中伴随着很多实验,同时生物知识也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适合活动化的教学。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一、生物学科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生物学科教学活动化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们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生物学科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实现三大转变: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實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

二、生物学科活动化的实施

活动化教学,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活动化教学的本质和指导思想是“以活动促发展”。

生物科活动化教学的基本框架分为课前、课中、课后活动三种。学生可通过参与来探究、体验、获取知识。所以在运用教材时,不但要增加课中组织学生活动成分,而且要充分利用所在地的教育资源,课前、课后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举办展览、小制作、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

1、课前活动

课前活动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动”起来,寻找“动点”。教师在上新课之前事先安排布置好学生活动,借助课前活动,教师可以调查学生的认知基础,侧重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活动是反馈学情的一个窗口,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起点,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可收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效果。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

课前活动并不是简单地就是在上某新课之前事先布置学生活动,更高层次的课前活动是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要求教师在备课之前事先对新教材中涉及的学生活动有个总体了解,对于学生活动有个总体安排与设计。课前活动要有的放矢了。对于学生的课前活动,教师要事先做好引导和指导,把好质量关。

2、课中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活动成份,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目的在于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到课堂生活中来,让学习过程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时空中真正动起来。

在课中活动中教师要设计好“动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可用幽默的语言、好玩的游戏、有趣的实验等活动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要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生物课教学重要作用,把“上好生物课”变成学生自身的要求。在课中活动中教师做好启发者、参与者、管理者、总结者。

3、课后活动

活动化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学生生物知识的形成不是靠一二节课就能够完成的。在课堂上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只能在上课最后让学生明确具体的要求,设计合适的活动方式,把生物课教学延伸到课外。因此,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后组织学生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实习”,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生物学科因为大量的枯燥的生物名称而被同学们所深深厌倦,在学生调查中发现,开展活动化教学实验以来,学生对生物课的关注度与满意度在提高,不喜欢上生物课人数大大下降,生物课还成为颇受学生欢迎的学科。因为,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倍感趣味,一改过去沉闷局面。运用活动化教学后学生对生物课的关注度与满意度在提高,在活动化教学影响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展,学生已初步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行为特征。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学生乐于合作探究、敢于质疑问难。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向交互的亮丽风景,同时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延伸活动,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诚然,我的探索有待完善,存在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我国活动教育的回顾与前瞻代序》全国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惠青

2、《愉快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

3、《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4、《活动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

猜你喜欢
初中生物存在问题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