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有效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2017-07-04 09:10李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新课程探究

李平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更注重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提倡师生互动,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学习方法上也要灵活多变,帮助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科学探究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道德精神。

一、精确的教学目标定位

在思想品德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新课程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这样,就要求一改往日的教师占据整堂课,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感觉问题、處理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体验直接经验。于是,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产生了诸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生活体验的多种课堂教学方法。笔者经过认真的思考认为:我们应该改变原来的教学现象,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用心体验学生是不是在这一环节中学到了知识,关注学生讨论的目标是否正确,他们所讨论的问题是不是偏离了这个目标,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向这个目标靠近,围绕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而积极地展开讨论,还要看学生的思维是不是打开了,他们是不是一直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而没有解决好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促进者,时时把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时地给他们进行学习上的帮助。

二、精心的教学导入设计

精心设计的教学导入是将学生迅速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的良方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切入点,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方向。成功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课堂内,使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围。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导入形式,比如音乐、漫画、故事、小品、诗歌、谜语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导入,能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因此,在导入新课时,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将学生迅速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

为使课堂导入富于激情和有趣,导入材料的选用应注意典型性和真实性,导入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必须有内在联系,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上。导入的问题设计应在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内或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不能太难太抽象。教师要精心设计,大胆创新。

三、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

1.活动多样化

精彩的课堂活动是有效教学的本质和关键有效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效果如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以学论教”和“关注动态生成”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活动必须精彩有效,以较少的投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情意,促进学生积极体验,主动思考,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努力创设适宜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比如时政搜索、设疑导思、课堂辩论、小品表演、小组讨论、视频播放、小组竞赛、角色感悟等等。这些丰富多彩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堂学习活动,是学生的知识获得、情感陶冶、能力培养、人格完善的关键环节。

2.活动生活化

学生有时候对抽象的思想品德知识并不是很容易理解,有时候甚至会钻牛角尖,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思想品德的内容和实际现象联系不够,学生感觉不到所学的知识在生活实际当中的具体运用,久而久之,在学生的心里就产生对思想品德的厌倦,失去了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将课本知识用于生活的体验,这既是课标的要求,也是社会生活的需要。选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体验,拉近思想品德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的关系,让思想品德课堂重新焕发出思想品德课的魅力。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第十一课《交往有艺术》时,首先,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家庭业,叫学生回家给长辈献一杯茶,然后把整个过程详细记录下来,包括说话用语、行为动作、眼神、面部表情等。教学这一课后,学生掌握了交往的知识,我让学生拿出课前的作业进行对照,根据所学知识,查找交往中存在的差距,回家后将课文中所学知识再用于生活体验,再向长辈献一次茶,并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体验形成习惯,造就良好的美德。

3.活动有效化

在开展课堂活动时,必须注意避免下列问题:活动目标不明确,流于形式;参与活动的学生少,覆盖面不广;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没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无法对课堂活动进行调控。要避免上述问题发生,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与机智灵活的调控能力。例如,在学生“互动探究”环节,要采用不同的“战术”,必须确保探究活动主题具有深刻的意义,必须选择便于争论又不产生歧义的话题展开讨论,必须注意小组讨论的组织和规范,必须坚持课堂活动的开放性,做到既有情境又有问题,既有活动又有体验,既有问答又有对话,既有合作又有意义,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精当的自主探究模式

指导性问题可以让学生明确提出学习的性质、任务、方法、程序及注意事项。教师常在指导学生学习或在实验、作业、参观、探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之前设置指导性问题使学生增强目的性与责任感。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获得答案的问题不是指导性问题,但问题的设置也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太多,以至于学生茫然不解,不知所措。合理的指导性问题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有探究价值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事先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设置好一定的“问题链”,铺设台阶,以降低难度,提高探究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对于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可改用“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

五、精准的教学评价体系

过去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一种精英式的教学,较多的只是关注学生某一个层面上的发展情况,而忽略了学生的整体发展性,从而导致了学生所处一环境都是以学生的成绩来划分学生,造成一些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产生了厌恶学校,讨厌课堂,使原本快乐成长的校园失去了它所应有的东西。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为主要教育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法律意识,引导学生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宏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笔者认为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从课程目标的三维角度来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新课程是新生事物,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以便适应思想品德新课程的实施。虽然新课程的实施会碰到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只要坚定信念,新课程一定会迎来崭新的前程。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新课程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