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2017-07-04 18:51肖义斌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整合运用信息技术小学语文

肖义斌

【摘 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建设高效语文课堂,就需要信息技术手段辅助。由于在整合过程中,需要多种理念支撑,才能克弊扬长,更好地为高效课堂创建服务。

【关键词】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整合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和“班班通”工程的全面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走进了课堂,这给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而,信息技术也被越来越多地关注,并運用于各个学科教学。而小学语文要创建高效课堂,必须经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锤炼,才能使其辅助作用最大化。那如何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克服其弊,就成了有效教学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以及在教研活动的走访情况,谈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一、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现存误区

不容质疑,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为语文课堂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日常教研活动中,我们个别教师可能对信息技术的非常“迷信”,过多过滥地使用,导致语文不语、课堂华而不实之后果,存有以下缺陷。

(一)信息技术手段成了课堂主角。堂堂课,都备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CAI课件,界面光鲜,动感强,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在动画上;内容丰富,教学步骤甚至必要板书都预设其中,教师站在电脑旁,不停地点击鼠标,教学生字、讲读课文、训练思维等就在一点一按中进行。这样的课堂教师成了辅助,学生成了观众,信息技术占据了主体地位,成了课堂主角。这样的课堂由应试教育的“人灌”变成了现代教育的“机灌”,典型的穿着新鞋,走着老路。

(二)信息技术剥夺了学生思考权利。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而在实际赛课中,我们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体验、感悟制成了视频,学生学课文就成了看动画,没有了独特的阅读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成了写在他人书上的一句话。这样,学生思考、想象、感悟等机会没有了,权利被剥夺了,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找不到着落。

(三)板书受冷落,作用被弱化。板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特别是教师规范新颖的板书,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是学生不可多得的学习助手。然而信息技术进了课堂后,受到教师极端宠爱,本该必不可少的板书,也被教师兼收并蓄地写入计算机。一节课下来,有的课堂没有在黑板上留下一个字。

(四)多媒体课件刻意追求感官刺激。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有的教师为了展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置教学内容、目的于不顾,刻意追求感官刺激,把课件制作得花哨耀眼,到处是动感,界面切换也杂音连连。这样的课件,在实际教学中不但不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反而分散了学生对文本、课堂的专注。

二、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实践意义

自主需要教师引领,灵动来自解读生动,高效源于过程有效。新形式下、新课改中的语文课堂离不开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和色彩鲜明的动态视觉,需要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但也有一个方法策略问题。只有科学合理运用,才能使其彰显意义。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到:“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乐此不疲。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而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显然是高手,能把静态文本动态化、无声文字语言化、抽象知识形象化,通过营造情境,以情激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情绪。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在学生预习感知的前提下,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风景图片,再伴着轻音乐让学生朗读课文,不但学生兴趣高涨,情感浓,还能让学生思维活跃,快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的美,体验祖国大好河山的美。

(二)巧设质疑,拓展思维。学起于思贵有疑。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还能启迪学生思维,触发学生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条件。如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播放一段视频。通过让学生看录像、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这有什么妙用呢?”“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操的兵出来反攻吗?”……这样巧设质疑,学生通过看、读、议等相结合的方式,就能很快找到答案。

(三)增大容量,利于拓展。语文是个涉及范围广、信息技术内容丰富、负载学生基本素养的学科,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将知识迁移形成能力,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就能增大课堂信息技术量,实现课内外沟通,拓展语文学习时空,达到知识迁移形成能力目的,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如教学《牧场之国》这课,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田园风光之美后,让学生感悟荷兰人与动物、自然的高度和谐下的美丽,再用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联系实际以《我爱家乡》为题作文,把课文里优美词句用于其中。这样既升华了课文内容,又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还读写结合,加强了写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在全面倡导创建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信息技术来辅助支撑教学。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手段也需要优化、整合,也有度的限制,如何扬长、发挥其作用,为创建高效课堂出力,还需要我们根据内容、学情等方面科学研究,做到慎重使用。

参考文献:

[1]马继德,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途径与方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年。

[2]任自斌,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学周刊,2015年。

[3]邓洪楼,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J].学周刊,2014年。

猜你喜欢
整合运用信息技术小学语文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充分聚合资源提升地理教学成效
浅论在有效教学中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整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