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方法应灵活有效

2017-07-04 19:37肖健雄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有效性教学方法小学语文

肖健雄

【摘 要】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在把握文本价值取向和教学价值的前提下,应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1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保证,是学生乐于参与的前提。传统教学就是因为教学方法单一,没有新颖性,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够。在新课改全面践行的今天,我们如何选择或创新教学方法,就成为我们探索新课改的重要方向。在现实中,我们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呢?多年实践告诉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才能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们怎样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下面,我们以两个具体课例来说明。

课例1:《白鹭》

第一步:学生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4分钟)

第二步: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白鹭的图片和资料。(15分钟)

第三步:我们用课件并欣赏白鹭相关的图片资料。(11分钟)

第四步:读课文,根据课文描述给白鹭画像。(6分钟)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为白鹭作诗、配乐。(4分钟)

评:这个教学设计,从语文课堂教学的表象来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也多样化,整合资源,超越文本的课程理念似乎也体现了,但却严重忽视了文本的阅读和感悟,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和语文教学的规律。课堂上老师没有让学生通过认真读书感受语言、理解内容、体会主旨,而在交流、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白鹭的图片、资料上前后用了近30分钟,最后还有10分钟时间,我们又让学生进行所谓的语文的实践,为白鹭画像、作诗等。不用说,一节课下来,学生完全游离于阅读文本之外,书没读,字没认,词句没理解,语言没积累。这样的教学是舍本逐末。

课例2:《灰雀》

1.谈话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质疑有什么问题。

2.初读课文解决字词,并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找出第一自然段中能反映列寧非常喜欢灰雀的句子,并读出列宁的语气。

4.学习第二至十自然段,解决:

(1)灰雀到哪儿去了?找出灰雀丢失的根据。

(2)灰雀不见后,列宁会怎样?

(3)分角色朗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

(4)讨论列宁知不知道灰雀是被小男孩抓走的。

(5)小男孩为什么不敢直接说出自己抓走灰雀的事?

5.讨论灰雀回来之后,列宁为什么对灰雀说话而不对小男孩说话。

6.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后,老师总结出“爱的力量是巨大的”)

评:《灰雀》一课的教学设计,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没有抓住文本中关键部位---列宁与小男孩的四次对话,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和揣摩他们的内心活动。教学本文,除了让学生感受列宁对灰雀、对天真诚实的小男孩的喜爱之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四次对话去体验人物的情感,去感受列宁那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方法,从而体会列宁既达到教育小男孩的目的,又照顾到小男孩自尊心的良苦用心。对情感把握不准确,造成了我们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不当,导致教学的重难点出了偏颇,出现了该教的没教,不必教的却花了很多时间讨论。这样的教学是南辕北辙。

上述两个课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存在的三个共性问题:第一,没有进行语文听说读写训练。40分钟的阅读课,我们不知道教什么,所以出现了教学内容选择不恰当,选用的教学方法不实用也不科学,大多数我们想教的内容往往与实际所教的内容不相符,所教的内容与“语文”关联不大,对学生的听说读写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影响。第二,从“怎么教”入手去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教什么”这本是一个不应让我们再来探讨的问题,但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将其颠倒,拿到教材时,考虑更多的是“怎么教”而不是“教什么”。试想想,在“教什么”还拿捏不定,还没有着落的时候,一心去“设计”有新意的“怎么教”——怎么导入新课,课件怎样制作,板书怎样设计等等。从“怎么教”入手去解决“教什么”的难题,这无疑就是先找工具再确定旅游目的地做法。第三、教语文就需要用语文的方法去教。我们常说:“种了他人的‘自留地而荒废了自己的‘责任田。”而现实中,“泛语”、“超语”现象的大量出现,导致语文不语。如上例1中的教学,显然就是这种现象。语文的方法是什么,语文素养所涉及的内涵会告诉我们的。

内容决定形式,教学内容取舍的合理有效决定了教学方法选择的合理有效。因此,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围绕教学目标,我们要做的两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和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即语言因素),然后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学生行走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读出情,品出味,激活思,悟出效,习得法,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

文本的价值取向和教学价值,是我们确定“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重要“把柄”。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我们大都注重了学生读书的指导,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默读、指导读和自由读来理解课文,训练语感,但语言文字训练相对较少,对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和结构形式研读更少,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收获,也就是说对文本教学价值(语言因素)的发掘和运用不够好。因此,教学时我们除了完成课后设计的语言文字练习之外,还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应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给课堂生动感、能满足学生新奇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给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李文艺,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J].新课程,2013年。

[2]杨贵,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J].新课程,2013年。

[3]李玉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J].读写算,2014年。

猜你喜欢
有效性教学方法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