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木刻创作对陕西当代美术的影响及启示

2017-07-08 03:31李萍
文学教育 2017年7期

内容摘要:延安木刻版画作为战时文艺的代表,为达到宣传抗战、凝聚人心的目的,延安木刻的创作形成了向民间学习、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表现贴近现实生活的美术精神。这对陕西当代美术中长安画派、黄土画派所形成的“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无疑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延安木刻在革命视域中所形成的关注现实、具有中国气派的创作风格对当下陕西美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延安木刻 长安画派 中国气派

延安时期的木刻创作是指上世纪30年代应革命需要诞生于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种家喻户晓的艺术创作样式,它从陕北本土的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在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中产生了划时代的精神力量。当时的延安解放区,涌现出了以彦涵、古元、胡一川、力群、石鲁为代表的新兴木刻版画艺术家,他们用手中的雕刻刀作为走近群众、对抗敌人的有力武器。在陕北这块充满了民族文化精神的沃土上找到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形成了具有延安美术自身特点的审美样式,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种诞生于特殊时期的木刻艺术所取得的艺术成果,是战时文艺工作者先进思想、真挚情感、审美趣味在艺术上的集中反映,对建国后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尤其是陕西的美术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活跃在延安时期木刻艺术创作中的许多艺术家,以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朴实的创作旨趣奠定了新中国美术的深厚根基和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并未因解放战争的结束而销声匿迹,其“走向生活、走向传统”的艺术创作精神,其淳朴粗犷,生活气息浓厚的艺术创作风格,对崛起于上世纪50年代的“长安画派”有着深远的影响。“长安画派”倡导“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的艺术主张和他们充满革新锐气的艺术实践,为20世纪中国美术事业提供了可贵的参照。此外,当今活跃在中国画坛,向生活寻找创作源泉,向人民群众汲取营养,以表现西部高原情怀为宗旨的“黄土画派”的备受欢迎,无一不是传承“注重传统”、“走近生活”、“关注现实”的延安木刻创作实践的绘画基因影响的结果。

一.陕西当代美术对延安美术精神的传承

陕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陕西美术无论在文脉传承还是开拓创新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伴随着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20世纪的陕西美术经历了继承与开拓、融汇与创新这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涌现出了一大批经典美术作品。建国后,延安的美术家有一部分步入长安,20世纪六十年代,以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方济众、康师尧等为代表的陕西美术创作群体,在北京等地组织了一次巡回展,他们以表现黄土高原古朴倔强为特征的山水画和勤劳淳朴的陕北农民形象的人物画,在中国画坛引起轰动,被称为“长安画派”。长安画派的绘画题材以山水、人物为主,兼及花鸟;作品多描绘西北,特别是陕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其中尤钟情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山山水水。在创作手法上,他们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石鲁的《转战陕北》、方济众的《三边塞上风光》、黄胄的《松鹰图》等都是这一时期非常有影响的作品,这些画家打破了清末画坛摹古不化之风,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在实地采风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走向生活,面向大众的写生作品。

20世纪八十年代,陕西画坛又涌现了以刘文西、王子武、李世南、崔振宽、江文湛、郭全忠等中青年画家,他们立足黄土,扎根群众,深入生活,反映现实,凭借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及浓郁的乡土风情,以新的审美情怀和语言方式构成了鲜明的艺术风貌,外界曾称这批继石鲁、赵望云、何海霞去世后而涌现出的这批画家称为“后长安画派”[1]。随着改革开放后新思潮的风起云涌,以“长安画派”为代表的当时的陕西美术领域却似乎波澜不兴,一派“古风”,他们不再因没使用“新手法”来进行美术实验而羞愧难当,反而在传统笔墨上猛下功夫,最终,当本世纪中国美术思潮回归传统笔墨时,以崔振宽、江文湛为代表的陕西当代美术一跃登上我国国画领域的制高点,成为当代陕西画坛乃至在全国颇有影响画家。

不难看出,从建国后赵望云、石鲁等美术家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内部,依托对陕西风土人情与黄土高原的实地采风而创作大量的创作类国画,到20世纪60年代因举办巡回画展作品不胫而走,自此被称为“长安画派”,到80年代刘文西等为代表的一批画家深入陕北农村创作的质朴厚重的陕北风情的作品而深受画坛敬重,被誉为“黄土画派”,在当代中国美术界声名大噪。可以说,延安时期木刻创作中“关注现实”、“尊重传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艺术创作方法与陕西美术发展进程中所一直尊崇的“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等创作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延安木刻对陕西美术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可以说,陕西当代美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长安画派”始终倡导的“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的绘画传统,而这很难说与延安时期鲁艺美术系提出的“民族化”、“大众化”以及浓郁的“中国气派”的艺术创作导向无关。

遺憾的是,进入新世纪,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趋向丰富多样,陕西当代美术繁荣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如量大于质,缺乏从精神内涵到形式、语言都产生巨大影响的力作,内容远离生活,远离人民,缺乏重生活、重传统、关注现实,表现普世大众心灵愿望的作品,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我省美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延安木刻版画创作对陕西美术发展的启示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等文艺创作原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贴近人民群众、展示生活本质、传播中华文化的文艺作品的肯定。而在现阶段,如何创作震撼心灵、传承传统、关注现实、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当代美术作品,充分发挥美术作为艺术的舆论导向作用,不仅需要对延安时期木刻创作经验的选择性借鉴,更要结合当代陕西美术发展现状进行探索实践。

1.传承民族精神,弘扬中国气派

当代陕西美术要在中国和世界的艺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要转变思想意识,革新工作思路,把陕西美术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推出中国气派和陕西风格的不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美术作品,用工匠精神推动精品战略的顺利实施,最终带动陕西美术的全面繁荣。具体来讲,陕西美术的发展繁荣需要陕西美术界不断更新观念、和衷共济、励精图治、开拓创新,需要发扬陕西文化资源大省的有利优势,传承唐以来优秀绘画艺术的精髓,尤其要传承其民族精神,弘扬中国气派,创作更多更好的具有民族精神气质和陕西地域风格的美术作品。

作为当代陕西的美术工作者,要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打开认识视野,拓展思维空间,既立足当代又继承传统,既立足本国又借鉴外国,努力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美术作品。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文化多样性的当下,特别是在西方当代艺术思潮不断深化而对民族艺术的传承尚存诸多偏见的中国画坛,陕西美术界立足于“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的发展思路,尤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这里的中国气派早已不是毛泽东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呼吁广大知识分子要善于写新鲜活泼的具有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文学艺术作品”的“中国气派”,而是要具有“当代中国气派”,它不单指物质形象,而侧重于精神形象、文化形象,旨在通过对传统美术作品精髓的吸收,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借鉴,塑造具有中国气派的美术形象,来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

正如王西京在接受采访时所言:“我们必须有效地构建具有中国气派和陕西风格的审美价值体系,营造陕西美术创作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这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陕西美术界的基本共识和今后工作的中心。[2]”这里的陕西风格就是“长安画派艺术精神的创新和发展,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综合体现,是文化底蕴深厚、磅礴大气、品位独特、和谐兼容、与时俱进的文化气象。[3]”

2.立足全球视野,关注社会发展

回望世界和中国美术史的發展历程,不论是《最后一顿晚餐》,还是《清明上河图》,无论是古元的《离婚诉》,还是陈逸飞的《双桥》,经典的美术作品无一不是俯下身子关注现实的结果,无一不是美术家被现实所触动后情之所至,用美术语言关照生活、反映社会的结果。

当年鲁迅推介外国版画“很望中国有新兴美术出现”,其行动并非为“新”而“新”,而是把“新”与中国现实对艺术所要求的使命联系在一起。正如李桦等人在总结十年来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经验时所说“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出一种新的艺术,新的绘画的形成,不是凭空向国外艺术的外砾,而是取决于社会形态。”“中国新兴木刻是紧接现实,为了变革现实而产生的艺术,在数百年来中国洋画史中画出新旧的界限”[4]。

因此,陕西美术繁荣发展,就要打破既有的狭隘视野,全面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代中国,用发展的眼光,全球化视野去关照当下,抚慰现实社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强调:“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泉源。”因此,当代陕西的美术工作者要突破个人才智与阅历的局限,步入社会生活这个无限广阔的天地里,在具体的美术活动中向实践寻求答案,向群众寻求方法,向历史寻求借鉴,投身于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当中。此外,美术家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脉搏的跳动,捕捉生活的热点,如此才能保持新鲜的、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

参考文献

[1][茹昱斋].画派匮乏的时代——刘星谈陕西美术现状和“后长安画派”, 2010-07-05,http://www.ruyuhualang.com/n

ews/show.aspid=84.

[2][3]张立,李向红.努力开创陕西美术繁荣发展的新局面——访新当选的省美术协会主席王西京[N].陕西日报,2013-03

-01(006).

[4]周爱民.革命的号角:从新兴木刻到延安美术[J].荣宝斋,2010(10):78-79.

项目资金:本文系延安市社会科学专项资金2016年度规划项目“现代革命视域下的延安木刻版画研究”[16BWY24]阶段性成果。

(作者介绍:李萍,延安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延安文艺与当代文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