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背景下区域地理复习的有效性探讨

2017-07-09 18:55林成辉
考试与评价 2017年5期
关键词:要素命题定位

林成辉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

【摘 要】区域地理是高考命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从深化地理原理、强化区域特征注重地理要素联系、区域定位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不同角度阐述区域地理的有效性复习的问题。

【关键词】区域地理 地理特征 主题化 区域定位

区域地理是高考地理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复习的大融合。区域地理在高考地理复习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综合题基本维持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各一题的考查方式),综合考查区域特征或区域要素已成为地理学科综合性试题的命题方向。

一、在区域中承载系统知识,在区域问题中深化地理原理

近几年全国卷地理试题基本以地理主干知识作为其考查对象。高考考查的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主要有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物质运动规律、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人文地理的四大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城市区位理论、交通区位理论)。

对于这些主干知识,引导学生准确的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与此同时,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二、强化区域地理特征,注重地理要素的联系

区域地理是研究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任何区域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是通过“区域”体现出来的。因此,在区域地理复习中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区域性”的概念;其次,某区域的区域特征的形成是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并非某一地理要素所决定的。

文科语言表述中对对于知识的结论一般都非常重视,在文字表达要求高的主观题卷里,能用专业的术语把结论表达出来一向都是要求所在。近几年全国卷表现出了另一种的命题趋向,就是对于一个完整的文字表达不仅要给结果分数还要给过程分,至于给分点的分值大小完全根据重要性灵活处理;并且全国卷近几年试题非常重视材料信息的提取,强调学生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及获取、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因而,学生在掌握地理特征模式情况下,区域地理复习更应注重以某区域为载体和案例,侧重于区域地理特征成因,并做好相关区域同一地理特征的对比分析,做好“主题+区域”复习模式,在比较不同区域各要素的差异中体现了区域差异性,并通过领悟地理环境要素的基本特征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区域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加以分析,避免区域地理复习教学模式化、套路化,强化学生知识辨析思维和迁移应用能力。如东南亚复习中分析新加坡时结合新加坡位置、气候类型等说明其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与此同时,在中亚、西亚复习中可与新加坡进行对比进而明确其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这也与全国卷常采取“冲突式设问”思想相吻合。

学生对区域地理特征,应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把握区域地理特征的整体,整理知识结构,分析知识联系,构建思维线索,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关系。构建地理知识的联系线索,掌握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内在联系,多联系、多迁移、多思考、多应用。在构建区域地理特征知识思维导图时,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地理基本概念。

全国卷命题思路是“主题化”的命题,纵向逐层探究,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充分挖掘和深度思考。一道题几个小题基本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考查内容与所选区域的区域特征学生记住了多少关系不大,更加侧重对学生思维和思考能力的考查。复习中,重点要以区域为载体,突出研究主题,做好“区域+主题”,并能迁移运用。

三、重在区域问题,展现可持续发展

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是高中地理知识的最终归宿,这与新课标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思路是相切合的。近几年全国卷一般以区域为载体,侧重对区域地理事物整体的分析,总结各事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得出对解决不利影响的措施。

区域地理复习中应从不同区域空间入手,这里的不同既包括横向上区域之间的差异,又包括区域划分大小的差别就是空间尺度的等级变换。从区域横向比较看,可以依据区域差异思想准确把握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和环境问题的差异,因地制宜,推导出不同区域治理方式的差异。而空间尺度必然涉及大小问题,从整体着眼对大尺度区域可持续问题的把握,突显区域的整体性,可以从中得出概括性和一般性思路,为相似区域发展提供方向上的参照。比干旱地区的荒漠化问题。划分为小尺度的区域,又是为了特别关注典型区域的特殊性发展细节,侧重对区域特点及细节的刻画。如中国地理复习中可以以地形区入手分析各地形主要的区域特征和问题,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华北平原农业发展问题,东南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問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等。

在区域地理考查中,格外关注了生态环境脆弱区等。因而区域地理复习中还要关注热门的地理问题。

四、强化区域定位,构建“心理地图”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对于区域定位问题,强调到什么程度都不过分。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命题的趋势是区域的微观化,地图的大比例尺化,定位的精确化。因此,在地理复习过程中,必须对区域定位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认真总结规律,坚持反复练习,才能在答题时作到快速、准确定位。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以点定面”的训练,即先确定某点,再以该点为中心(或作为参照物)推测某区域的大致位置和范围。参照点的选择应具备代表性和典型性,如可以选择大洲或大洋的中心或某地形区的中心或某重要城市。与此同时,在区域地理定位中要注重区域定位的微观化和精确化,注重小区域的定位。如中国地理复习中在划分四大分区基础上继续强化小区域定位,明确四川盆地、东南丘陵、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等地形区的经纬网位置及相对位置关系。

总之,在区域地理复习教学中不仅要以区域为载体强化区域分析方法,深化地理原理和规律,梳理地理要素间的关系;并且在要强化学生思维、表达能力,强化学生区域地区训练能力,仿照高考真题,确定命题主题,重组、改编训练试题,进一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要素命题定位
难与易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巧用“余数定位”,突破周期函数的计算问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理想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