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善”言谈起

2017-07-10 08:03刘畅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7年29期
关键词:善念待人升华

刘畅

纵观五千年中华文化,“善”的地位不可忽视。早在儒家思想中,孔子提及的仁、德皆为善。古又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说,可见善念人皆有之。这之后是否从善,乃后天发展,非先天之所导也。

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倘若人心向善,其言行必處处令人发觉其内心的善念,每一个动作,甚至发出的极其微弱的声音,都会令人铭记于心,感激于怀。行善的人所关注的并非是他的善举会给本人带来多大益处,而是能否帮助对方解决燃眉之急。他不会只局限于小我,而是心怀大众,心系社会。阿根廷著名高尔夫球手罗伯特·德阳·温森多在赢得了一场锦标赛准备拿领到的支票回俱乐部时,一名年轻女子冲上来道喜,并谎称其子因无钱支付昂贵的医药费可能不久于人世。温森多怜悯之余,把奖金塞给那名女子并祝她好运。可当知道自己受骗时,他并没有抱怨后悔,而是面带微笑地说:“根本没有一个小孩子病得快要死了?这是我一星期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温森多心存善念,他的善举值得我们深思。

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差别所在。君子心胸坦荡,明知善恶,会尽自己一切努力成全每一桩美事;而小人只会任凭邪念滋生,任其肆意损人利己。人之美恶是相对而言的,对一方面是美,而对另一方面就可能是恶。双方角度不同,利益不同,对美和恶的标准也就不同。只有站在公正、仁德的角度上,才能确定“美”与“恶”的标准,才能真正做到“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当然,这句话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还必须有君子之德,人心之善。

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如此,待人处世亦是如此。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于他人身上,此乃善之最高境界。因此我们要做到处处为他人着想,理清对错,明白是非。体谅他人是一种坦荡,可以无私无畏,无拘无束,无尘无染;体谅他人是一种豁达,是宽广和宽容的叠加、延续和升华。宽以待人,是善的最高法则。

孔子的思想流传至今,仍对当代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善亦为仁、德,行善亦可使之升华,令其延续,何乐而不为?

【评点】

文章针对作文材料中“善念”和“善行”,从孔子的“善”言谈起,进而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进行议论分析,构思巧妙并且符合题意。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文章一开始就引用古代的俗语,指出“善念人皆有之”,并提出“这之后是否从善,乃后天发展,非先天之所导也”的观点,然后作者以孔子的“善”言作为分论点,从言行体现心中善念、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待人处世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总括全文,照应题目及开头,使得文章浑然一体,并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猜你喜欢
善念待人升华
日子
回归教材,让探究升华
日子
浅析升华现象成因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善念,亲切如友
花脚蚊
季札挂剑
让内心充满善念
做一个常持善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