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南建设小康社会难点与可持续发展

2017-07-10 01:09张成甦
三亚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海南省小康社会劳动力

张成甦

(三亚学院 财经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浅析海南建设小康社会难点与可持续发展

张成甦

(三亚学院 财经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转变,是基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已取得的成就和新形势下做出的重要调整。分析海南省当前的实际情况,认识到人口和贫困问题仍是阻碍海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难题,应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教育、关注老龄化、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海南

几千年来,“小康”一直是中华儿女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和生活梦想。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世纪末,我们从温饱跨入了总体小康的生活状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建设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和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建设”向“建成”的转变是对小康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点所在。

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人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近年来,海南经济发展较快但仍属于欠发达省份,扶贫形势严峻、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偏轻型化和小型化、缺少就业吸纳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城乡居民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海南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利用区位、资源、气候等优势条件,牢牢把握“国际旅游岛”、“一带一路”、旅游特区、自由贸易园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及各项优惠政策,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分阶段、分层次制定发展目标,逐步发展,各个击破。

一、海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难点是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经济、社会、文化、法制、生态能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多年来,海南省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做了较大努力。但要通过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1.人地矛盾成为制约海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口再生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土地资源也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保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海南省持续的人口增长给土地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截至2015年底,全省年末常驻人口910.82万,人口出生率14.57‰,死亡率6.00‰,自然增长率8.57‰。与此同时,全是人均耕地从1996年的1.60亩降低为1.27亩,低于11.52亩的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水资源缺乏、耕地质量差,可开垦为耕地的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这些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集中连片区,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给海南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压力。

2.人口素质是海南省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海南省的人口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国际旅游岛”、“一带一路”建设等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而当前海南省的人口素质将严重制约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人口文化水平低下。研究发现,教育的水平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巨大作用,也是导致收入差异和社会贡献差距的关键因素。据统计,2014年全省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比率虽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文盲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严重制约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劳动力素质低。从表1可以看出,海南省劳动力中绝大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占到劳动力总量的66.66%,大专及以上仅占劳动力人口的8.13%,且男性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口数量显著高于女性数量,无论从规模还是结构上都不利于地区长远发展。

表1 分性别的受教育劳动力人口数量

3.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增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压力

2014年末,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8.11%,比2013年末增加0.02个百分点,老龄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总抚养比(赡养率)提高到38.10%,社会养老压力增大,而海南省各类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尚不完善,农村养老、医疗、贫困人口以及社会弱势群体保障程度低,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所在。

图1 分年龄人口比重

4.性别比例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受传统价值观影响,海南省是我国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典型代表地区之一,使得多年来出生婴儿性别比偏离正常值且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该现象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性别比例失调带来的男性初婚困难、性犯罪比例上升、性别特色显著的相关职业(教师、护士)就业受到影响等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权益严重不平等的本质,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图2 海南省人口性别比

二、脱贫攻坚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长期以来,消除贫困是中国乃至世界全力以赴解决的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实现的决胜和冲刺阶段,海南省也进入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仍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过去几年,海南省贫困人口数量逐步减少,但由于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主要为中部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干旱地区和北部火山岩地区,这些地区耕地数量少、质量差,农民增收渠道狭窄,扶贫难度大。加之这些地区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每年因病或因灾等不确定因素导致的返贫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增加了海南扶贫开发工作的难度。

总而言之,海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企业就业吸纳能力不足,不利于化解社会就业压力;城乡居民素质普遍偏低,就业选择少、收入低、增收难;农村增收渠道窄、扶贫工作难度大。针对以上困难和挑战,唯有积极应对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三、针对海南省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成经济强省

海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借助“国际旅游岛”、“一带一路”建设等契机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第三产业,提高地方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状况,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与人口的的可持续发展。

2.重视教育问题,提高人口素质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方位改善人口素质,重点扫除贫困地区青壮年文盲,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文化水平,拓宽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渠道。

3.关注人口老龄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海南省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养老资金,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4.改变陈旧观念,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从思想认识上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保护女性权益,改变长期以来重男轻女的社会陋习。尤其要关注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女童和妇女权益保护,重视女性教育和就业问题,在全社会树立男女平等的理念,缩小男女比例差异,减少妇女贫困。

5.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实现农村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难点都在农村,通过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实现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6.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海南具有先天的资源和气候优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高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能力,持续保持海南省的生态环境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 胡鞍钢.2020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7.

[2] 曹玉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起点、目标与前景[N].经济日报,2002-12-2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地区数据(海南省2014)[EB/OL],[2016-12-08].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E0103,2016.12.08

[4] 中新网海南频道.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发布海南人均耕地面积下降2成[EB/OL],[2014-09-24].http://www.hi.chinanews.com/hnnew/2014-09-24/360568.html

D616

A

(2017)01-044-04

2017-03-15

张成甦(1987-),女,贵州修文人,三亚学院讲师,从事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海南省小康社会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海南省肿瘤医院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是海南省还是海南岛?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海南省农垦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