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探究教学更有效

2017-07-12 13:36邓文华
湖南教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平行线探究性原则

文︳邓文华

让探究教学更有效

文︳邓文华

新课改以来,探究教学在课堂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探究教学效果不佳。比如,七年级下册“平行线”教学片段——

课始,教师创设情境:“一位同学在上课时不小心将桌上的两支笔弄到了地上,你们觉得这两支笔掉在地上会有哪些不同的位置情况?”

学生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

教师见此情形,很焦急,追问道:“如果把两支笔看作两条线,这两条线会有哪几种摆放情形呢?”

为了让学生探究出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相交这两种情况,教师可谓绞尽脑汁才想出这么一个探究活动。可仔细想一想,这样的探究活动有什么价值?案例中的教师犯了逢课必探的错误。事实上,对教材中的每一个内容都进行探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探究活动要紧扣教学重点或难点,过多的探究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还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让探究低效甚至无效。“平行线”一课中真正应让学生探究的,应该是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的性质。这样看来,要使探究教学获得实效,教师要重点注意以下方面。

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应具有可操作性。探究性问题的设置与学生的学习状态密切相关。设计的问题如果太简单,学生对答案一目了然,实在没有探究的必要和价值。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也容易使学生产生盲目的骄傲情绪。反之,设计的问题如果太深奥,学生一时无从下手,也难以剖析出子丑寅卯来。学生的探究能力有限,一味地要求学生向深处钻,也只能是徒劳无功,浪费时间。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又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长此下去必将使学生畏惧探究。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难度太低或过大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在选取探究内容时,要满足以下几条原则:适度原则、兴趣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探究过程不能流于形式。在探究学习中,教师抛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几分钟后,教师说“停”,全体学生就齐刷刷地停下来,接着就是指名汇报,最后在教师的诱导下总结出结论,教学随即转入下一个环节。这样的探究学习,看上去学生几人一组讨论得热热闹闹,实际上教师并没有给学生留足探究的时间,学生没有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是名副其实的“伪探究”。探究学习是指学生以学习材料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思考、研究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探究知识的方法和学习途径。这样的学习过程,能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结论。探究学习的价值在于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探究教学时,要注重指导学生经历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作者单位:常宁市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平行线探究性原则
平行线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添加平行线 求角真方便
“平行线及其判定”检测题
不可思议的平行线
探究性学习的“三要素”——以《重叠问题》的教学为例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历史开放探究性试题的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