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谁”主沉浮之质疑

2017-07-12 11:41苗焕贤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下阕教参

《沁园春·长沙》一词上阕即景而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之慨。“沉浮”喻事物的盛衰、消长,即事物本真、自然而自在的生命转换状态,“谁主沉浮”即谁主宰万物生命的状态。可在理解“谁主沉浮”的“谁”时,苏教版语文教参说是下阕所抒写的风华正茂的一代青年“为苍茫大地‘主沉浮”;人教版新课标说下阕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查阅其他资料,其观点也如上所述。教学中,教师也如是讲。笔者在二轮教学中反复阅读这首词,认为主宰万物盛衰、消长命运的只能是万物。同理,主宰人民、国家命运的也只能是人民自己。一代青年之于四万万同胞的命运,不能用“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自己主宰,若命运由别人来主宰,不管这个别人是怎样为你考虑的人,都是不自由的。一代青年只是充当领导人民开创一个让人民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国家的角色。因此,教参对“谁”的理解有失情理。下文拟结合文本语境、词人身份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联系文本,词人在上阕一开篇就描绘了壮美而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景中的山红林醉,江碧舸争,鹰“击”,鱼“翔”之姿,尽显蓬勃自由的生命之态,笔者认为它们之所以能享受生命的美好,是因为它们主宰了自己的命运。也许词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由眼前之景进而想象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万物都在秋日里竞相呈现出自由的生命状态。从眼前之物想到“万类”,“万类”指一切生物,这一切生物自然包括有思想意识的人。物如此,人更应该是自由解放的,能主宰自我命运的。然而现实中,苍茫大地上生活的劳苦大众是不自由的,他们受着军阀、封建等势力的剥削压迫,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所以词人才惆怅万分。然而词人的惆怅并不是迷惘的、不知所措的,他的惆怅反而激起了内心无比强大的浩然之气,以豪迈坚定的气概质问大地“谁主沉浮?”其实在词人心里,早有答案,“谁”不是军阀,不是封建势力,不是帝国主义列强,而是人民自己。

笔者认为“谁”应理解为人民,这由上片自然而然推得出,而且理解为人民也能更好地联系下阕。劳苦大众应该主宰自我的命运,但现实是他们连最起码的生命权利也无法自我把握。那么谁才能领导人民摆脱枷锁,获得自由解放,当家做主人?毫无疑问,在词人的答案里,那就是他们一代青年人,才能肩负起这个重任。这是怎样的一代青年人能让词人如此坚定不移、充满自信?因此在下阕词人顺理成章地给我们抒写了当时青年一代的风姿:“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此四句写出了青年一代作为青年所具有的旺盛蓬勃、强劲有力的青春风貌和气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又展现了此一代青年拥有放眼天下,关注天下大势,以天下为己任的开阔胸怀。正如现实中,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时政,讨论社会和人生问题,常引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激励自己,为此毛泽东和同学们甚至还有了“三不谈”的约定: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间的事,不谈家务琐事;“粪土当年万户侯”再次写出了他们这一群青年蔑视权贵、不畏强敌,敢于改造旧世界的胆识和勇气。联系现实,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學,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反对军阀的活动。拥有如此美好青春、开阔胸怀和奋剑斩妖胆气的青年一代怎么不是肩负领导人民解放自由重任的“栋梁之材”?

透过这凝练简约的语言,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一代青年革命者的峥嵘岁月,而且看到了他们身上改造旧中国,解放人民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更看到了他们能带领人民走向自由解放的希望。通过文本分析,笔者认为把“谁”理解为人民群众更为合理。再联系词人,他在后来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有这么一句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可见,在词人共产主义哲学思想里,人民才是自我、国家命运的主宰者,一代青年革命者的历史使命是“领导”,而非“主宰”。

由上面的论述,苏教参那样简单的说法毋庸赘言,再来看人教版新课标所说的下阕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首先这首词上片结尾的“问”句,那是反诘之问,用来增强气势,奠定激昂的感情基调,不需回答;其次下片的末句有人认为“毛泽东‘浪遏飞舟后面手迹是句号,教材处理为问号。”现不论是否有讹误,就拿末句是“?”来说,笔者认为此“?”位于词末显然不能是设问,而是如上片一样,也是反问,用反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且词人说“曾记否”是对“谁”而诉说,其实跟上片一样,是对“苍茫大地”而说,说的小点就是对脚下橘子洲的山水说,大点就是对祖国的山河说。在词人看来,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定能再次见证一代青年完成振兴国家、改变人民命运的历史使命。所以下片的“?”也是不需回答的,而是再次加强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把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推向了高潮,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

教学活动是个不断思索、质疑、探究和创新的过程,在学习反思的过程中享受教学的乐趣和获得工作的意义。尤其,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在规范的语法规律和约定俗成的表达之外,文学作品像一个蕴藏无限丰富宝藏的神秘世界,诱惑着渴望走进它的读者。作品成了经典,也丰盈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如果,一个教师拿着一本教材,一套理解,去填鸭式地引导每届学生,那么,语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前景在哪里?

参考文献:

[1]向明.情景交织的崇高美——《沁园春·长沙》赏析(选自臧克家主编《毛泽东诗词鉴赏》)[M].阅读与鉴赏,2004.

[2]胡长水,李瑗.毛泽东之路·横空出世[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苗焕贤 山西运城平陆中学 044300)

猜你喜欢
沁园春·长沙下阕教参
访杜甫故里有感(外一首)
神秘的教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