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精神”文化下的职业人才学徒式培养

2017-07-13 15:34沈梅
中国商论 2017年7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沈梅

摘 要:在我國经济转型中,产业增品种、创品牌、提品质都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基于校企合作、学做一体的现代学徒制职业人才培养,离不开政府、学校和企业多方协同培育。在“工匠精神”文化下,突破职业教育体制发展的瓶颈,寻找现代学徒制职业人才培养路径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匠心精神 学徒式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3(a)-178-02

“匠心精神”是一种基于虚心、恒心、信心和执著心的“追求完美、锲而不舍”的精神,具备这种精神的人对所出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2016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匠心精神”开始被人们热切关注,进而在生活和工作中形成浓郁的“匠心精神”文化。

我国正经历着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做为支撑,因此,培养“匠心精神”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深入实践,很好地融入到将来的工作中去,又能够将真正的技能和方法得以传承,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联系非常密切,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了解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现状,通过培养“匠心精神”以规范现代学徒制制度,影响政府、学校和企业的系统作用,探寻学徒制人才培养新路径是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助力。

1 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现状与瓶颈

“学徒制”是职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之一,这种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深入实践,很好地融入到将来的工作,又能够将真正的技能和方法得以传承,在职业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学徒制”主要以校企合作、校内实训以及顶岗实习等形式展看,在学徒制推行后,学生以学徒的形式深入实践,通过观察师傅对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诊断与分析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手段,达到学习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一段时间以来,这种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也提高了企业对现代学徒制教学为其培养技术人才的认可,多数企业表示希望与学校在后续专业建设方面深度合作。但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因受着各种因素的制约,存在发展瓶颈。如政府教育部门缺乏对现代学徒制的调控、缺乏创新、缺乏对企业的激励和产权机制的创新、企业缺乏参与现代学徒制教育的热情、学生在学徒期间不能获得合理的报酬、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2 “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时代担当

当前,市场竞争在全世界范围内异常激烈,经济高速发展后我国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国内市场由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的规则在一段时间里在一定程度上失灵,进而导致企业片面追逐产能和利益的最大化,重复建设与有限的资源浪费的矛盾日益加深,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显然,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与办学偏重技术培训,强调“够用”、“差不多就行”的理念已经不合时宜。社会发展的当代诉求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品质上。高级技术职业人才,需要具备高度的职业认同、高度的专业技能和高尚的事业追求。也就是说,需要人才具备“工匠精神”。因此,“工匠精神”的培养已成为职业人才培养教育的时代担当。

3 “匠心精神”文化下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新路径

纵观历史,技艺精湛的工匠们都是通过学徒制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而成。学徒制和工匠精神二者紧密联系,虽然在工业革命时期,二者受到过挑战,但在当代的价值和保障制度是一致的。现代职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工匠精神”,离不开学徒式学习的摇篮。现代学徒制中培育具有“匠心精神”的人才的有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3.1 建立利益驱动机制,平衡并契合各方利益

我国人才市场仍处于自由竞争的阶段,尚未形成积极参与的职业教育文化氛围,如果一味地通过社会责任来绑架企业参与现代职业教育,参与现代学徒制是收不到好效果的。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制定出台适合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政策和补偿机制。坚持以“校企合作双赢”,在合作过程中善于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急企业之所急,坚持以企业“赢”为先;其次,学校拥有自主招生权,能根据合作企业用人需求制定相应的招生计划,与企业联合培养社会所需的紧缺人才;最后,学生能获得定向的工作接纳单位,实习期内获得相应的责任险、工伤险等保障。只有这样做到了平衡、切合企业、学校和学生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才能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健康良性发展。

3.2 建立多方评价体系,构建质量保证机制

职业院校的现代学徒制的顺利运行离不开相应的质量保障机制。不将学徒异化为“学生工”,需要出台一系列的制度措施和考评体系来守护学徒培养的质量底线。考评内容方面包含考核标准、考评形式、考评主体等;需要参考国际行业标准,制定每个岗位实训的实习考核标准;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或答辩)等多种考核形式;考评主体方面,主要考核师徒履行协议的情况、学徒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徒实际操作水平的高低、学徒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考评过程中需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全方位了解学徒的学习情况,将考评结果科学应用到学生的再培养、改进教学、同构人才培养方案中去。此外,加强对学徒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监督,建立针对教师、师傅的考评体系和评价机制,来作为学徒制考评体系的辅助也是十分必要的。

3.3 组建双师结构团队,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构建双师型结构团队,是实施和保障现代学徒制顺利发展的前提。设立兼职教师、技师岗位,选拔优秀的高级技术人才和工匠担任师傅,明确其岗位职责和薪酬待遇,并对师傅的教学任务进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发放带学徒的岗位津贴。校企双方的教师与师傅共同承担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形成双导师制,以加强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探索新的人员互聘互用关系。同时,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关键还是要深化工学结合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应根据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和岗位职责的实际需求来共同制定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而真正达到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的多赢效果。

3.4 校企协同开发课程,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学徒制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从国家层面框定课程内容,这是各国保障学徒培养质量的一个最为普遍的做法和经验,也是企业跟进学徒培训质量的监督标准。我国现代学徒制度的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从国家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整体规划。作为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在校企积极合作的背景下,系统开发课程,无疑能为学生铺设一条通往成功职业生涯的道路,将决定现代学徒制的成败。

因此,在校企协同开发课程、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时,需要既满足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又要兼顾学徒兴趣和职业取向。围绕学生个体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课程体系开展顶层设计,需要包含人才培养的职业素养、技术技能、岗位群技术技能和个人职业发展四大模块。做好了这四大模块的工作,同时出台切实可行的学徒制管理办法保障学徒、教师、师傅的基本权益,根据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开展弹性学制或学分制,探索多元化的全日制学历教学,是突破现代学徒制瓶颈,推动学徒制发展的重要动力。

4 结语

在“匠心精神”文化的渗透下,个体对文化的认同,必将规划和改变其思想体系和行为模式。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体系是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它离不开“匠心精神”的培养、传承与发展。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徒制教育体系中并加以科学运用,可以更好地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助力。

参考文献

[1] 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养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27).

[2] 李祥.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3] 林大专.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瓶颈和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6(10).

[4] 贾文胜,潘建峰,梁宁森.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构建的制度瓶颈及实践探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

[5] 孟源北.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的思考[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1).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