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供给侧改革若干问题的解读

2017-07-14 08:56杨慧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3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供给侧改革

杨慧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越来越大,产能过剩、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需求管理已经失去效力,与之对应的供给侧改革逐渐凸显作用。供给侧改革是应对当前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不是供给学派的思想实践,也不是对“里根经济学”的原版复制,而是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结构的长期调整,短期措施和长期政策的结合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需求管理 实现路径

自金融危机以来,欧美传统的借贷消费模式逐渐消除,东亚输出廉价劳动力和产品的优势不断丧失,俄罗斯、中东、拉美等提供能源资源的全球经济循环模式已经打破,全球贸易发展进入低迷期。国内经济运行发生阶段性变化,经济增速逐步稳定在中高速的增长平台上,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当中。就经济发展模式而言,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日益严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调控手段的需求管理已经难以为继,投资主导下的发展模式使得产业结构失衡严重,有效供给与需求严重错配,供给端改革势在必行。

供给侧改革的背景

近年来国际经济低迷,全球增速放缓,我国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控经济,但下行压力依旧较大。表1显示了我国各项增长率指标的预测值,从中可以看到GDP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就业甚至出现负增长。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积极寻求建立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带有浓重的政府主导色彩。政府主导投资下的经济在当时的背景下具有见效快、收益高的特点,且对建立国民经济秩序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一直延续政府主导投资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开始失去往日的优势,大包大揽模式下使得资源分配效率低下,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过去严重依赖的廉价劳动力已经不复存在,东南沿海的“用工荒”已显现端倪,“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已难以继续支撑GDP增长。我国的消费一直以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十分明显,相对于投资和出口而言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消费、投资、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情况,“三驾马车”从整体上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依旧比较大,但就趋势而言表现出缓慢下降的态势。为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我国政府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需求管理手段去调控经济,但也解决不了长期性问题。因此,单纯的需求侧管理无法实现彻底的转变,供给侧改革应运而生。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渊源

兩个多世纪以来,供给理论与需求理论始终处于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中。供给学派自诞生以来就表现出清晰的发展规律,在“否定之否定”中发展,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逻辑形态(贾康、苏京春,2014)。供给学派起源于萨伊定律,指出供给创造需求,这一理论在“大萧条”时期遭到凯恩斯主义的否定。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主张通过一系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需求。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滞胀”,政府干预已经无济于事,凯恩斯主义遭到否定,新的供给学派、货币主义学派、新古典综合学派、新剑桥学派应运而生。以罗伯特·蒙代尔等为代表的供给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的正确性和重要性,供给学派的思想因其有效性而成为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执政以及撒切尔“去国有化”的重要指导思想。虽然后期又出现过凯恩斯主义的复辟,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供给学派以“供给管理”的形式重新回归历史定位。

基于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需求管理主张,在经济不景气时政府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生产,而在经济过热时通过紧缩政策以抑制过热的经济。基于供给理论供给管理则是从生产要素的供给和资源配置上加强效率管理,相对于短期刺激需求而言,供给端的改革则具有长期性。需求针对消费而言,虽然消费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但是消费从来都是有消费需求并具有消费能力的产品消耗过程,刺激消费可以化解产能过剩,起到繁荣经济的作用,但是很容易造成一种繁荣假象。需求侧、供给侧的联系与区别如表3所示。

整体上,世界经济的发展表现出循环更替的节奏,经济理论也随之此起彼伏。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与供给学派的理论有诸多相似之处,可以认为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与供给学派的思想学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内在的继承性,但又不能简单将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和西方国家的供给学派思想一概而论。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解读

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与供给学派的理论不是一回事,有人假借“供给侧改革”的名义,实则贩卖“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我国提出供给侧改革绝非是“里根经济学”的复制,也不是某种经济学派在我国的实践,更不是凯恩斯主义和萨伊定律循环发展中的某一环。供给侧改革旨在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究竟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核心内容是什么,不同学者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见表4)。

近期中央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表述,基本上是围绕着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等内容来展开的。重视供给侧改革并不意味着需求侧管理的退出,两者应相互配合,互为促进。刘世锦(2015)指出增长动力应当逐渐转向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拉动,刘涛雄(2015)、林卫斌和苏剑(2016)等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供给侧改革需要明确的是供给侧改革不是放弃对需求侧的重视,而恰恰是两者的协同推进,需求管理站在有效需求的角度引导市场消费,供给侧改革则从更加长远的角度优化产能结构,以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因此,供给侧改革实际上是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统一。

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建议

就产能过剩而言,需要着力降低部分过剩行业的产能和库存问题。降产能则要求必须降低非有效需求的生产,坚决抵制重复生产,防止企业过度投资。这个过程必然带来部分企业的重组甚至是倒闭以及所导致的失业问题,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去库存不能依靠重复建设和过度投资来实现,去库存是要将过剩的产能输出到国内有需求的地方。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与当前我国降产能、去库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角度。产业结构转型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系到我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最重要的就是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优化配置的核心是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转,弱化无效的、有失公允的干预。

参考文献:

1.余斌,吴振宇,任泽平.近中期我国经济增长趋势和宏观调控思路[J].江汉论坛,2014(1)

2.贾康,苏京春.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对“供给侧”学派的评价、学理启示及立足于中国的研讨展望[J].财经研究,2014(8)

3.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4.李稻葵.供给测改革会催生哪些新增长点?[J].徽商,2016(3)

5.龚刚.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6.王晓芳,权飞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创新路径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16(3)

7.天津经济课题组.解读供给侧[J].天津经济,2016(1)

8.张慧芳,朱雅玲.供需双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5)

9.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

10.刘世锦.供给侧改革不是说需求不重要了[J].中国经贸导刊,2015(12)

11.刘涛雄.供给新政策怎样打上鲜明的“中国标签”[J].人民论坛,2015(36)

12.林卫斌,苏剑.供给侧改革的性质及其实现方式[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1)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供给侧改革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