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宽《溪山行旅图》笔法探析

2017-07-15 06:05蚌小云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678400
大众文艺 2017年20期
关键词:山峦笔法山水画

蚌小云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678400)

范宽《溪山行旅图》笔法探析

蚌小云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678400)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画作是我国重要的山水画经典佳作。本文基于宋代水墨画的笔法构图方式,以及《溪山行旅图》绘制理念,探析其构图笔法运用的模式与方法。从构图比例、形象表达、艺术特质三个方面阐述其笔法的精妙之处,旨在为现代风水画作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溪山行旅图;范宽;勾画笔法

一、范宽《溪山行旅图》画作概述

(一)范宽简介

范宽是我国宋代著名山水画大师,又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人士,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一带。范宽一生性格豪迈,并将这种性格融入山水画作之中,为我国山水绘画留下诸多传世佳作。并与宋代李成和关全并称为北宋山水画派三大家。其作品中画峰峦浑厚端庄,气势壮阔伟岸,令人有雄奇险峻之感。尤其笔法苍劲有力,皴多豆瓣、雨点、钉头的写实元素,而山顶好作密林表现手法,结合水边设置巨岩或者屋宇笼染黑色等写实颇具意境,从而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范宽画作表现形式。其存世作品《雪山萧寺图》、《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皆为我国重要的文化珍藏作品。尤其以《溪山行旅图》为代表,被后世评为:“名耀千古,宋画第一”。

(二)《溪山行旅图》介绍

《溪山行旅图》作为范宽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绘画风格相当于山水画作的里程碑。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亦为台北故宫镇院之宝。其画作为绢本立轴纵高为206.3cm,横宽为103.3cm。《溪山行旅图》画作中崛地而起的峰峦顶天而立,如同树立天地之间的丰碑,而此山峰占幅约为整幅画作构图比例的2/3,其山峦起伏之间夹杂茂林密树,而山间之处绘制的瀑布飞流而下,与画幅下方的三堆石岗产生极为有力的视觉冲击。而更为浓荫的树木形象与溪流形成明暗对比,并与右端岸边四头毛驴产生立体效果的空间维度遥相呼应,更加突出了关陕风景典型画风魅力。从整幅画作的苍劲比例与精微刻划中能够发掘范宽对其融入的精妙手法,其画作元素栩栩如生,生动自然,并以质实如铁的笔力深击画中形象的点睛之处。全幅画作无一败笔,雄壮俊美浑然一体,令观赏者犹如置身于南太华峰岭,引人入胜堪称千古佳作绝世精品。

二、范宽《溪山行旅图》画作的笔法分析

(一)绘图精妙,虚实结合

《溪山行旅图》的绘图精妙之处就在于虚实结合的笔法运用,激活了山水、树木、山峦等元素的生命力。而其前景元素明显多于后景设置。一方面,在前景设置中,范宽结合了三种不同画法,表现树木的自然形态,并以碎石和整石的鲜明对比细致表现更为自然的景观形象。在刻画水流和小桥后,虽为简约的绘制,反而更加突出了行路商旅与自然景观的精妙融合。

另一方面,从后景设置的笔法分析,相对于前景无疑简约了很多,除去对瀑布和山涧的写实,仅在其山峦周围略微点缀些许勾皴和点苔。从以上两个维度的空间把握能够发现,前景为实,后景为需,前后结合形成了极为深刻的远近形象,并以这种形象突出虚实结合的艺术魅力。

前景之中虽然构图比例较小,但却极为精细,深度吸引观者视线。后景之中以焦墨、浓墨、墨点,代替具体的林木元素,使之几乎无法寻找到具体的树木形象,反而更加激发了后景山峰中的简约气质。而这样的笔法表现形式,也极大的突出了关陕山景的人文地理特征。前景与后景的巨大反差,形成了虚拟中清幽空灵与实体中气势逼人的和谐之感,并引领观者体验到无限的山麓远景,使之融入无限的想象空间之中,更加体验到山体的磅礴,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进而产生对其山峦的壮美憧憬。《圣朝名画评》评曰:“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皆所谓造乎神者也。”“然中正好冒雪出云之势,尤有骨气。”

(二)构图新颖,气势磅礴

戴熙《习苦斋画絮》中提出:董、巨尚圆,荆、关尚方;董、巨尚气,荆、关尚骨;董、巨尚浑沦,荆、关尚奇峭。范宽运用自身的笔法特质,将《溪山行旅图》中的“气与骨”、“圆与方”、“浑沦与奇峭”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突出了山水画作中的峻拔浑厚,而这样的格调也是在其他作品中极为少见的笔法表现形式。通过大尺度绘制山势,形象的突出了山峦的雄伟壮丽。而点缀在山顶的青苔,恰与由密及疏的皴擦形成感官对比。进而由统一的视角激发关注点,形成气势磅礴的绘图效果。而置身于前景的细致刻画中,也能发现主人翁无法将山峦尽归眼底,反而突出了山峦更为雄伟的特征魅力。陷入其中的观者,颇有全景山水的视觉感悟。这样的表现形式,其构成章法极为精妙,而块面分割比例大小相接,虚实处理开合布势,动静聚散叹为观止。而动静结合之间精彩之处动静聚散,其开合布势深邃,无不透露出《习苦斋画絮》绘图气势,进而体现出超越时代的新颖构图笔法。充斥着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经典构图形式,极富宋式笔法精髓。

(三)运笔多变,型图豪迈

《溪山行旅图》的山体轮廓线,以及山川之间的笔法运用上,通过差异化的墨色进行渲染,而其轮廓线向之外,增加了点皴的疏密变化,从而以墨色衬托出其山川的威严俊美。而这样的笔法,既能够突出山体结构,也能够渲染画面的空间效果,进而重塑整体画作的充实感。而在圆润对比的锥形山体之外,披麻皴与整体画风相得益彰。可以明确发现,在正方形的轮廓刚硬之中,蕴含了利索干脆的点皴形态,从而促进了轮廓与笔墨的相互渗透,重新勾勒出型图的豪迈气息。尤其多维变化的笔法中,豆瓣皴、刮铁皴、雨点皴、马蹄皴、钉头皴、芝麻皴等皴法运用,更加突出了丘壑结构的用笔精髓。以凹凸粗糙岩层的笔墨质感,激发了润涵春雨的秋风苍处,进而以八面出风极富弹跳的节奏感描绘出山石肌理。凸显出《溪山行旅图》的气质俱盛,以点皴营造出山石的雄壮与豪迈。

[1]卜立言,卜一丁,高雨辰,刘洋洋.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看中国画意象造型[J].兰台世界,2015(36):142-143.

[2]王汉双.论中国传统绘画用墨的意象性表现——简析范宽作品“溪山行旅图”[J].亚太教育,2015(17):106.

蚌小云,女,傣族,籍贯云南芒市,1985年6月28日生,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任教于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职称,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猜你喜欢
山峦笔法山水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品读
山峦
几多笔法写思情
山村即事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左传》笔法
程灿山水画作品
西霞暖山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