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极地战略

2017-07-27 17:06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年11期
关键词:极地南极强国

近年来,国际社会围绕极地、深海、外空、网络等战略“新疆域”的合作与竞争日益深入,“新疆域”成为各国争夺战略资源、拓展发展空间、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阵地,也成为国际关系博弈的新舞台。随着中国海外利益的不断拓展,国际地位的逐渐提升,中国的外交战略日渐呈现出全球性的视野和格局,对极地、太空、海洋、网络等“新疆域”的利益保护愈加重视。

作为影响世界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新疆域,两极地区是未来大国之间围绕利益和影响力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极地问题在中国安全战略和外交战略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极地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征,包含着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全球层面等多层级的国际治理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安全、科技、气候、环境、资源、海洋等多领域问题,考验着中国处理全球问题的领导能力和运筹能力。

中国参与极地活动和极地治理的历程是中国为和平利用极地、保护全球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不断做出贡献的过程。从1984年中国南极洲考察队54名队员首次踏上南极乔治王岛开始,我国开展了对极地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冰冻圈和宇宙空间的多学科考察研究。在短短的33年中,我们完成了从以建站为主到以科研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在南极科学研究前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2016年,我国已成功组织了7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初步建立了中国在北极地区的综合观测体系,开展了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海洋地质、气象和大气化学等多学科的立体综合观测。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实施两极全方位考察的国家之一。中国极地科学家通过开展广泛的南北极科技合作,积累了丰富的极地知识,为南北极国际治理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对中国积极参与南极治理和北极事务起到了先导作用。

虽然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迈向极地考察强国的进程才刚刚起步。与世界极地考察先进国家相比,我国极地考察和研究尚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极地考察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规模仍然偏小,缺少必需的应急救援能力;在两极海洋及科考站区和南极内陆开展大范围、长周期科学考察与研究的空间活动能力偏弱,缺乏统一部署和专业化的后勤支撑系统;作为科考站研究水平标志的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简陋,研究方向大而全,研究目标较为分散;科研活动较多受科学家能做什么驱动,较少与国家需求什么相关。随着国家关于极地战略的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这些问题需要逐步解决。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在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意味着中国的海洋利用能力将从近海走向深蓝。北冰洋是全球重要大洋之一,而南极大陆是联通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遥远陆地。极地丰富的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冰封寒冷的自然条件以及遥远的距离都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重要的课题。建设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治理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极地事业在经历多年积累之后,开始了历史新纪元。2017年初,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反响。我国的极地战略和科学研究发展规划也应该建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上,积极参与极地全球治理,维护极地安全,同时兼顾我国的地缘政治和潛在国家利益。在中国发展极地事业和参与极地国际治理的过程中,要体现“人类共同利益”和“人类共同关切”,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极地治理秩序朝着更加合理、更加公平的方向调整。本期策划,专家学人从极地的战略意义、中国极地科技的发展现状、南北极的战略地位及极地海洋权益问题等逐一展开深入探讨,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

猜你喜欢
极地南极强国
极地恐龙生存赛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我去南极能住哪儿
来到南极要补课
南极大逃亡
强国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