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培养探究

2017-07-27 07:39杨影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幸福感影响因素

杨影

摘 要:大学生的幸福感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及成长成才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拟从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角度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规划项目: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幸福感培养研究——以留守经历为切入口(Y2016023);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留守经历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研究——以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BYK1609)。]

幸福是人们赖以追求并不断努力达到的状态,人人都追求幸福。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在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也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神需求的提升,因此,对于幸福这一课题的关注和研究也越来越多。幸福感是对幸福的主观体验,是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正面的、积极的评价,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幸福,幸福感的提升对于人们工作、生活意义重大。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精英群体,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幸福感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从内在因素(如个人心态、人格差异、自我意识等)和外在因素(如家庭教育、学校环境、人际关系等)层面对幸福感产生的影响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幸福感的培养策略,以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水平。

(一)内在因素

1.自我意识——奠定大学生幸福感的基石。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概念、自我悦纳及自我监控情况会对其情绪、行为方式等产生影响,从而对大学生幸福感体验产生重要影响。很多大学生对自我没有清晰的认识,对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感到迷茫,缺乏明确的理想和目标,对未来表现出茫然的狀态,降低了其自身的幸福感。

2.个体心态——决定大学生幸福感的程度。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生理发育已基本完成,但心理和思想尚不成熟。不同心态和处世态度的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不同,心态积极的大学生更容易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作出正面的、积极的认知和评价,进而产生正面、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正面、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身就是幸福感的一种体现,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而心态消极悲观的大学生则显示出消极悲观的心态,在遇到困难时更可能选择退缩,以消极的态度面对,导致幸福感降低。

3.人格特质——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水平。人的发展不仅需要身体的发育、知识经验的积累,同时也需要健康的人格。而不同的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人格特质对于学生幸福感有不同影响。有研究认为,外向性与积极情感有稳定的正相关,而神经质则与幸福感有负相关。大学生正处于学校与社会衔接的过渡期,因此,积极的人格特质可以提升幸福感,良好的人格特征可以让他们很快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环境及人际交往;而消极的人格特质则会削弱个体幸福感,使他们在面对困境时不能积极应对,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幸福感体验降低。

(二)外在因素

1.家庭环境——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父母及养育者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无时无刻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重大,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及父母教养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自信的性格品质,对于增强学生抗挫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增强学生主观幸福感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特别是家庭关系紧张或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家庭结构松散,造成孩子情感上的缺失,从而降低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孩子身心健康,乃至成长成才。此外,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子女数、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留守经历等也影响大学生幸福感水平的高低。

2.学校教育——搭建大学生幸福感的桥梁。如果说家庭教育是奠定个体幸福感的基础,那么,学校教育对学生幸福感则起到重要的塑造和引导作用。中小学阶段,由于应试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分数和考试,忽略了学生人文教育和幸福感体验教育;相对而言,大学教育对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更为注重,然而高校教育对大学生当下生活的幸福感教育和培养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有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的很多学生没接受过幸福感方面的教育,有的也仅仅是在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涉及或是通过讲座、媒体、网络等渠道获得,关于幸福感课程的开设等仍然较少。

3.人际关系——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纽带。相对于中小学阶段,大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大学阶段对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要求更高,同时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更加广泛,进入大学生活以后,很多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学生会、社团等,锻炼自身社会实践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学生学生的交往对象增加,交往内容、交往形式更为广泛、多样,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室友关系、师生关系等都是大学生必须要面对的人生课题。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大学生的幸福感高度相关,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当代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地域环境、家庭背景、人格特征等使得每个同学的性格特点各有不同,因此同学们的处事态度、方法不尽相同,生活、学习中难免出现碰撞和摩擦,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因处理不好这些关系而产生心理困扰,影响其学习和生活,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指数。

二、培养大学生幸福感主要策略

提升大学生幸福感,增强大学生幸福体验,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积极的幸福观,应从个人、家庭、学校等多层面进行展开。

(一)个人方面:学会自我调节,积极寻求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曾经说过,“幸福意味着自我满足”,因此,大学生要学会进行自我调节,掌握情绪管理方式方法,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学会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悦纳、包容自己,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困境;同时,要努力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自我表达能力,学会自我欣赏和肯定,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以阳光、健康、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更好地体验幸福,掌握幸福的真谛,不断提升自身幸福感。

(二)家庭方面:改善父母教养方式,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是孩子感受幸福的起点,是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最有力的支撑。家庭环境与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处于民主、和谐家庭环境中,有利于孩子形成豁達开朗、自信乐观的性格;相反,处于压抑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往往是带着忡忡忧心与精神负担迈入家门,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表现出缺乏热情、内向敏感、感情脆弱等特点,子女与父母之间较易产生代沟或情感上的隔阂。因此,家长应该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注重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为孩子塑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理想的成长氛围,让孩子更多地感受家的幸福和温暖,提升孩子幸福感。

(三)学校方面:多措并举,推进幸福感教育进程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幸福教育体验平台。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品质和行为有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加强人文关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利于学生获得支持感和归属感,提升幸福感。因此,高校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引导学生充实地学习和生活。例如,亳州某高校通过开展寝教室文化建设、对建筑楼宇进行空间设计、打造“无手机课堂”等一系列措施,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生活环境。

2.引进幸福感教育课程,塑造学生健康幸福心态。大学是学生幸福观塑造的黄金阶段,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非常重要,高校应引进幸福感相关知识体系,开设幸福课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幸福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生活态度,帮助大学生了解和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改善自我,从科学、专业的视角引导其理解幸福、感受幸福、追求幸福。

3.营造和谐集体氛围,发挥班级、寝室支持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体验有较好地促进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离开了其所依赖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呵护,进入新的起点,融入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班级和宿舍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和团结融洽的宿舍氛围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和谐融洽的集体氛围,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增强集体归属感,提高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满意度,形成良好的幸福心理体验。

幸福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目标,我们都努力追寻幸福。在通往幸福的路上,有很多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加强的,共同构建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因此,提升当代大学生幸福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作。既要依赖于家庭教育、学校环境等外在支持力量,也需要增强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形成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立体层面,才能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追寻幸福,提升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罗俊奎.当代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2.

[2]仲杉.当代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对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2).

[3]宋妍.大学生幸福感的缺失与培养[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4]姚新华,郑云恒.90后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教育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6).

[5]姜涛,安海燕.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教育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4,(01).

[6]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

[7]熊猛,叶一舵.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09).

[8]张社强.当代大学生幸福感透视[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02).

作者单位: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幸福感影响因素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