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6年)》

2017-07-29 12:10王忠壮
家庭用药 2017年7期
关键词:注射剂复方制剂

王忠壮

总体情况

与2015年相比,未出现显著变化。2016年,全国97.7%的现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43万份。其中,新的和严重者42.3万余份,其比例持续增加,显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总体报告可利用性持续增加。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数量为1 068份。

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责任单位。2016年按报告来源统计,医疗机构的报告占85.6%,药品经营企业占12.8%,药品生产企业占1.4%,个人及其他占0.2%。其中,医生报告占55.5%,药师报告占25.3%,护士报告占15.1%,其他报告占4.1%,表明医疗机构仍发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主渠道作用,药品生产企业应进一步加强报告工作。

报告涉及患者情况,男性和女性患者比例接近0.89:1,女性略多于男性,14岁以下儿童患者的报告占9.9%,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报告占23.5%。

按怀疑药品类别统计,化学药占81.5%、中药占16.9%、生物制品(不含疫苗)占1.6%。

按照药品给药途径统计,静脉注射给药占59.7%、其他注射给药(如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等)占3.4%、口服给药占33.7%、其他给药途径(如外用、贴剂等)占3.2%。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累及器官系统情况,排名前三位的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7.6%、胃肠系统损害占25.4%和全身性损害占10.9%。

关键指标

1.基本药物监测情况2016年国家基本药物监测总体情况基本保持平稳。2016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国家基本药物的报告59.5万例(占总体报告的41.6%),其中严重报告4.5万例,报告涉及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病例报告占83.4%,中成药病例报告占16.6%。

2016年国家基本药物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报告按类别统计,报告数量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抗感染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抗肿瘤药、消化系统用药、镇痛/解热/抗炎/抗风湿/抗痛风药,占72.2%;这两大类药品累及系统排名前5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7.4%、胃肠系统损害占27.2%、全身性损害占9.7%、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占9.0%,以及免疫功能紊乱和感染占4.0%。

203种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9.9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6 857例次,由多到少依次为内科用药、骨伤科用药、妇科用药、耳鼻喉科用药、外科用药、眼科用药,其中内科用药报告总数占到总体报告数量的85.7%,与内科用药临床使用量大,且基本药物目录内中药注射剂都属于内科用药有关。内科用药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祛瘀剂、温理剂、开窍剂、清热剂、扶正剂,占内科用药报告数的90.0%;中成药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9.0%、胃肠系统损害占23.4%和全身性损害占14.3%。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1.4%、全身性损害占12.7%、胃肠系统损害占6.5%,口服制剂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是胃肠系统损害占16.1%、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1%、神经系统损害占2.6%。

2.化学药、生物制品监测情况 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怀疑化学药品,例次数排名前五位的类别为抗感染药占43.9%,心血管系统用药占10.4%,镇痛药占6.2%,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占5.9%,肿瘤用药占5.8%;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抗感染药占35.0%,抗肿瘤药占22.8%,抗毒素及免疫血清占28.5%,细胞因子占23.2%,血液制品占4.9%,诊断用生物制品占0.1%;注射制剂占64.9%、口服制剂占32.1%。

2016年抗感染药物报告排名前3位的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排名前3位的品种为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曲松;严重报告中排名前3位的大类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抗结核病药,排名前3位的品种为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

3.中药监测情况 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怀疑药品之中成药,例次数排名前10位的类别分别是理血剂中活血化瘀药29.7%、清热剂中清热解毒药9.7%、补益剂中益气养阴药8.5%、开窍剂中凉开药8.4%、解表剂中辛凉解表药6.0%、祛湿剂中清热除湿药5.0%、祛湿剂中祛风胜湿药3.2%、祛痰剂中清热化痰药2.4%、补益剂中补气药1.8%、理血剂中益气活血药1.5%。与2015年相比,益气活血药报告例次数进入前10,止咳平喘药退出前10。注射剂和口服制剂所占比例分别为53.7%和38.6%。

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按药品给药途径分布,静脉注射给药占53.2%,其他注射给药占0.6%,口服给药占40.2%,其他给药途径占6.0%。

4.中西药复方制剂中西药复方制剂主要是口服、外用制剂。2016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中西药复方制剂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3万例(占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0.52%),其中新的、严重报告4 437例,占34.2%。

部分中西药复方制劑在临床较为常用,当与其他含有相同成分或功效类似的药品联合使用时,由于剂量或效应的叠加,有可能导致药物过量或毒性协同作用的发生。监测数据显示,与单独用药比较(13.0%),中西药复方制剂合并用药涉及胃肠系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构成比较高(20.0%)。可能与个别患者在使用中西药复方制剂的同时,服用了其他含相同或功效类似组分的药品,导致超剂量使用或效应叠加等因素有关。

监测意义及警示

药品有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正面”功能,也存在有不良反应的属性。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药品风险防控水平和能力的体现,加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可及时发现药品潜在的固有风险,评价其风险效益比,不断完善药品的安全性信息,保护公众的用药安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多了,意味着对药品的风险更了解,风险更可控,对药品的评价更加有依据;在医疗实践中,能及时地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表现、程度,并最大限度地加以避免,也是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

2016年抗感染药品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增长水平连续六年呈下降趋势,提示我国抗感染药临床的安全使用有所提升。在剂型和给药途径分布中,化学药品的注射制剂比例仍持续增加,提示临床应继续关注注射剂型的使用管理和安全监测。在患者年龄分布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报告比例依然呈现缓慢升高态势,与我国人口分布特征趋势变化基本一致,提示应继续关注老年人群用药安全。应特别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可能会发生肌腱炎、肌腱病变、重症肌无力恶化、不可逆转的周围神经病变、严重心律失常、超敏反应、肝脏毒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血糖紊乱、光敏感性/光毒性等严重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占比较高,需要继续关注其安全用药风险。应继续关注活血化瘀类、清热解毒类、益气养阴类、凉开类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风险,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注意:每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数量受到该药品的使用量和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故报告数量的排名仅是报告数据多少的直接反映,不代表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高低,也与药品质量无关。

猜你喜欢
注射剂复方制剂
芪胶升白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白癜风的效果分析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判定
多潘立酮联合复方消化酶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消化酶制剂治疗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复方丹参片和滴丸的作用一样吗
拯救了无数人的抗菌制剂
我院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能随便打
FAO/WHO农药固体制剂标准导则简介(一)
2016中国农药制剂销售50强企业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