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的颜色

2017-07-31 17:18
延河(下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杨凌肤色院士

□ 北 望

杨凌的颜色

□ 北 望

《吕氏春秋》将每个季节分为三部分,既是孟、仲、季。以春季为例,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夏秋冬亦是如此。季春的“农科城”杨凌,是一年当中最美的季节。我们正是在这样春风醉人的日子里,组织三十多位文艺工作者采风,沿湋水、至渭水,领略春日里杨凌迷人的迤逦风光。

这次采风活动与以往不同,除了看风景,我们想让大家更多了解杨凌的人文历史,所以邀请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位重量级教授加入采风队伍,他们分别是农史专家樊志民教授;农业农村经济的专家王征兵教授;以及对传统文化颇有研究的牛宏泰教授。三位教授的加入,使得采风活动不再是走马观花,按照既定路线,大家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教授,听他们讲述这片热土的古往今来。

一边看,一边听,一路思考,一个问题从脑海蹦出来——杨凌究竟是一个拥有什么颜色的地方?带着问题去观察,听教授们讲解,收获自然很多。当然,我没有向学生举手提问那样,打断教授的讲解,让他们解答这个在别人眼里或许有点奇怪的问题。我想凭借对杨凌的理解,自己思考、解答。

这个问题是樊志民教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农史馆,指着墙上李振声院士领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照片讲解时蹦出来的。樊教授说,李振声院士是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的美誉。他在杨凌工作过几十年,那时候不像在北京颁奖时——樊教授指着照片笑着说,当年他在杨凌时皮肤黝黑,和关中农民没什么两样,到北京后肤色好多了。说起了杨凌专家的肤色,樊教授给我们讲起一句当时流传的顺口溜:远看像掏炭的,近看像要饭的,走到跟前一看是农科院的。农业专家的肤色可想而知。

黝黑,应该是农民的标准肤色,我的农民父亲就是这样。到杨凌工作之前,我没有意识到,农业专家的肤色和农民一样。我印象中的专家教授都是白白净净、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然而,当我真的和农业专家面对面时,才发现,他们的外表和农民没啥区别,有些人的脸色甚至比农民更黝黑。大名鼎鼎的“小偃6号”培育人李振声院士是这样;五十年如一日扎根渭北研究旱作农业的研究员李立科是这样;常年在生产一线,指导农民科学种植苹果的推广教授李丙治是这样,赵瑜、王辉、吕平会、时春喜、梁俊等等,这些常年深入生产一线的专家教授都是这样。

记得刚到杨凌时,报社安排我采访一位畜牧专业的副教授,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杨和平老师。联系了好几天,一直没见到人,最后是在一户农民的猪圈里找到的。他那黝黑脸上挂着汗珠,手上沾着血,混身上下脏兮兮的,一股难闻的味道扑面而来。这真的是我要找的教授吗?见我满脸疑惑,杨老师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农民家的猪难产,请他来接生,忙活了大半夜,总算是“母子平安”。那一刻,我被感动了,被杨凌专家扑下身子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干事精神感动了。也就是那一刻,我记住了杨凌专家黝黑的“脸色”。

我想,这就是杨凌的一种颜色。

杨凌的另外一种颜色,应该是金黄色。

记得小时候,麦黄时节,父亲带着我,拉着架子车去责任田割麦子。每次到东坡头那块地,父亲指着坡底下漆水河两岸黄灿灿的麦田,感叹道:人真的太伟大了!你看那金黄金黄的麦地,不出十天半个月,就会收割归仓。玉米出了苗,地又变成了绿色。

我家种过好多年“小偃6号”,父亲说,这个麦子是咱杨凌的品种,产量好,吃扯面劲道。父亲说这话时,一脸的自豪,好像他也是杨凌人。后来,父亲将“小偃6号”换成了“小偃22”,他又说,这个品种更好,是“小偃6号”的升级品种。那些年,父亲并不知道培育“小偃”系列品种小麦的专家是谁,他只知道,这是咱杨凌的品种。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农民父亲和小麦专家还是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他们同样黝黑的肤色以及让他们兴奋激动、预示着丰收的金黄色。

每年五月,金黄色不仅染黄了整个关中道,也让中原地区、淮河流域的广袤大地,披上了黄金甲。杨凌颜色,遍布大河上下,辐射天南地北。

然而,许多年轻人并不知道,1985年至1987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下滑,而同期人口累计大幅度增长。面对当时的困难,以李振声院士为代表的农业专家组,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察,提出了在黄淮海地区进行中低产田治理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了中科院的大力支持,由此也拉开了农业领域的“黄淮海战役”的序幕。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战果”辉煌,成效显著——1993年,原来的重灾低产区的鲁西北、豫北、皖北和河北沧州的8个地市,粮食总产净增56亿公斤,增34.6%。中科院的示范基地和成果推广不但在8个地市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而且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全面展开起到了引路和带动作用,为结束上世纪80年代后期粮食产量下滑,到1998年全国粮食上到5000亿公斤的台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丰富的技术经验。

2005年4月,皮肤黝黑却信心百倍李振声院士登上了博鳌论坛,他的发言铿锵有力——“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现在如此,将来我们相信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和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院士的发言让国人备受鼓舞,也有力地反驳了美国农业专家莱斯特•布朗在1994年提出“谁来养活中国”的不正确推论。

后来,李振声院士离开杨凌去了北京,但是以他为代表的科研团队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协作攻关的团队精神,深入实际的务实精神,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却留在了杨凌,并一直激励着后来者。

从农史馆出来,我陪着樊志民教授坐在门口的椅子上抽纸烟。我想,一开始从脑海里蹦出来的那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无需请教教授了——杨凌的颜色,其实就是黝黑色和金黄色。正是这样两种朴实无华的本色,孕育着现代农业的希望,向世人展示了杨凌的魅力,也让我们的生活有滋有味、五彩斑斓。

猜你喜欢
杨凌肤色院士
院士寄语
陕西杨凌成立彩色小麦团队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肤色(外一首)
陕西杨凌:“云上农高会”首次亮相
人的肤色为什么不同
为什么人有不同的肤色?
杨凌果蔬国际品牌发展大会日前召开